江汉一带,到了旧历四月下旬,蛙鸣鼓噪,布谷鸟,一声接一声地催促:割麦插禾,割麦插禾。农户人家,农忙达到一个小高潮,新麦收割入仓,带麦茬子的麦田上水整理出来,栽上中稻秧,麦田套种了棉花的,给棉花打药除虫松土,浇水上肥。
这些赶季节的农活,都一桩一桩地收拾妥当,正好五月初五的端午到了,忙碌了一阵子的人们,停下了地里的活计。该歇口气,解解乏了。
到了节前,集市上人头攒动,男人们歪戴着草帽,手上拎着肉和鱼,女人们的提篓里,花花绿绿的,装着些花裙子、短袖的衬衫、折叠的纸扇、长把的巴蕉扇,花露水还有驱蚊剂之类;湾子里的粮食加工点,人们排着队用新麦磨面;家家的厨房,都有点小忙,选上好的糯米,酿水酒、做团子(汤圆)、包粽子;用新磨的面粉蒸或者烙巴子;有姑爷在节日这天要上门的人家,少不得杀鸡,或者将从水稻田里,沟渠湖泊里捕捞来的鳝鱼,泥鳅,黒鱼,养在盛有清水的木盆里。但凡家里有婆娘的,这个节你得像模像样地过,给家里老人小孩解馋,也别让其他人家笑话。
江汉人家,端午节的饮食,粽子、水酒、团子、还有巴子,这是必不可少的。再就是有一种小吃食,称着拔散,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名字的标准发音我也弄不准确。做工不复杂,把酵好的面团切成一段一段,拉成细细的长条,盘成木梳状,油炸即成,用新榨出的清亮的菜籽油炸最适宜,炸出来的拔散,色泽金黄,疏脆爽口,带有浓郁的植物油的清香味道。
水酒用自家产的糯米来酿,以长形颗粒的为佳,将蒸熟的大米与酒曲搅拌均匀,放置在搪瓷容器内,上盖,自然发酵2-3天,水酒就熟了,把盖敞开,搭上干净的布巾。屋子里,氤氲出淡淡的酒香,酸酸甜甜的,沁人心脾。 熟透了水酒,谓生水酒,可以直接食用,甜得腻人,酒味颇重,食多了,还真能上头。生水酒是不能放久的,熟过了,就变酸,变辣,直到变馊。熟好的水酒,加水稀释煮开,颜色清亮,饮之甘美醇香,清甜可口。正好消暑解渴,去热解乏。
单纯的水酒,未免显得清汤寡水,滋味单调些,多数人家,喜欢在水酒里,加入搓就的小块的团子,这就是俗称的水酒汤圆,水酒的清甜与汤圆的绵软糯滑融合在一块,给胃蕾以很滋润的感受。也有人家,在煮开的水酒里,甩入打散的鸡蛋,形成蛋花,称着水酒鸡蛋。既好吃,又营养美观。
巴子则是江汉人家的特产,我在北方呆了几十年,食过太多的面食,从没有食到过家乡端午时节这么美味的面食。
将新麦磨出来,取头道的面粉。磨面机,磨面时,反复地磨几道,头道出来的面料,杂质最少,淀粉含量最足,颜色最白。这是最好的面。头道面粉发酵出来的面,特别地筋斗,抛松,韧劲足。取河塘里新鲜的荷叶,裁成一块块,将揉搓成圆椎形的面坯,放在荷叶上。将面坯带荷叶上笼屉用旺火蒸熟,蒸出来的巴子,洁白,松软,带有荷叶的清新味道,特别可口。或者将面坯带荷叶放在铁锅上烙,用铁锅上烙的巴子,最好在面坯上撒点去皮了的熟芝麻粒,烙熟了的巴子,热腾腾的烫手,咬一口,外酥内软,有嚼劲,麦香与芝麻的醇香,还有荷叶的清新,搅和在一起,回味无穷。这样的美食,在外面是花钱买不到的。
端午这天,还有一个习俗,早上吃带壳的鸡蛋。将新鲜的鸡蛋带壳煮熟,剥皮而食。什么寓意?我也不知。大约企盼圆圆满满,祉求吉祥安康之意吧。
这天的正餐,很隆重,餐桌上,三蒸自然不能少。哪三蒸呢?说法不一。有说蒸五花肉、蒸鱼和蒸茼蒿。更多的说法,“三蒸”并不是蒸三个菜,其中“三”是一个虚数,表示蒸菜可以蒸很多种的意思。不仅有清蒸,还有粉蒸,包蒸,泡蒸,扣蒸等等,一共八种。
端午节这天的三蒸和中秋及春节又有点小区别。多用粉蒸。将五花肉切块,上好的草鱼,取中断,切成一整块,鱼面划刀,肉与鱼单独放入盆,加入姜、蒜末、葱花、郫县豆办等佐料,拌匀腌制,加入蒸菜粉,少许水拌匀。 取这个时候最新出土的洋芋头(土豆),江汉一带产的土豆,与北方大异,个小,圆润,颜色金黄,大小似鹌鹑蛋,与煮熟的甲鱼蛋逼真,口感特别地粉绵。正宗的洋芋头,个小,都不用改刀,也是用姜、蒜末、葱花、老抽,盐,腌制并加蒸菜粉拌匀。将土豆放入笼屉最底层,然后放上鱼块,最上层放上五花肉,大火蒸半个小时,出笼。
我的家乡一带的三蒸和江汉其他地方有点小区别。天门三蒸是有名的,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蒸菜出笼后,最后一道收官之作很重要。铁锅入油烧得滚热,放入姜末,再倒入适量水煮沸,放入葱花,蒜苗段,多放醋,少许鸡精,浇在出笼的三蒸上面,然后,在蒸菜上撒上胡椒粉。美味才成。
天门三蒸是江汉人家节日或者红白喜事的招牌菜,做工繁复细腻,更显喜气或客人的尊贵。这道菜,荤素搭配,油而不腻,味道平和,气味清香而口味绵长,外形低调而显内秀。是江汉饮食文化的代表。
端午节不仅仅是吃吃喝喝这么简单。这一天,乡里的习俗,家里出阁了的女儿,一般和姑爷回娘家过节,“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上还有一个胖娃娃,”是端午节女人们回娘家的真实写照。当然,鸡与鸭,换成肉与酒,比较符合家乡人的习惯。
端午节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礼仪,家里年内有出阁女儿的人家,准姑爷在这天,必须上门走亲戚,俗称送端午。新姑爷置办的礼物有:整条的五花肉(2-3斤为宜),整条的鱼,新鲜的草鱼或者鲤鱼一条(也是2斤一条以上为宜),拔散2斤,酒一瓶。这些礼物置备多份,送给女方自家,还有女方的亲属,多是没出五服的族亲,每户人家一份。这些族亲,收下礼物后,多有回赠答谢一个红包,金额随意不等。
准姑爷,在这一天还要给年内要过门的新娘子,送上特殊的礼物-一把扇子,多为鹅毛扇。女方收下了扇子,即表示同意今年出嫁。送扇子有何讲意?我分析,取扇子的谐音,扇子音同散子,表示女子今年要离家之意吧。
这是上个世纪的风俗,现在乡村凋敝,年青人大量外出,乡村里多是老与幼,端午节的热闹与隆重已渐行渐远,那些乡风乡俗,大约只能从记忆中去回味,去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