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结合以上情况,我校利用学校空地,开展了“红薯的绿色栽培”科技实践活动。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4月23日,同学们在老师及有经验的农民爷爷的指导下,完成了红薯的栽种。
大家亲眼见证了栽下的红薯,从小小的秧苗逐渐长大。同学们仔细观察记录,体会到了生命成长的顽强。
夏季,红薯生长欣欣向荣。
顶着烈日同学们在地里锄草,翻秧,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真正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艰辛。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10月14日,同学们来到实践基地出红薯。用镰刀割掉红薯秧,力气大的男生用镐把红薯边刨开。看到红薯露出来,小心翼翼地把红薯从地里挖出来。
红薯粉条是北方人喜欢的食物之一。但是,随着传统手工业的逐渐消失,粉条加工越来越少。为了能够亲眼见一见粉条加工过程,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兴趣小组骨干成员参观了粉条加工的过程。
12月8日这天早上,兴趣小组同学集合到一起。老师先简单介绍了粉条加工情况及本次参观的目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欣喜雀跃。
驱车来到因粉条而闻名的“迁西粉条第一村——船庄村”。一进村,同学们就被墙上大幅的宣传画所吸引了。看来,这里不愧是我县粉条加工的重点村。来到约定好的加工户,主人热情的出来迎接我们。
进了院子,就看到院子的厢房里热气腾腾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农民爷爷给我们介绍了村里的粉条加工情况。粉条加工要在小雪前后进行,因为这时北方地区基本上冻了。加工出的粉条经过冷冻,才更容易晾晒成型。
看看这都是些什么新奇东西。大颗粒的红薯淀粉,带有不同形状孔的葫芦瓢。难怪我们平时吃的粉条形状不同,原来是模具不同。
把淀粉勾芡加水放入搅拌机,搅拌20分钟,面糊才能和好。要想让粉条劲道,有嚼劲,这一步很关键。
用粉瓢把面糊漏入滚开的锅里,等粉条漂上来,就熟了。一看就知道敲粉瓢绝对是个技术活。
漏一瓢粉大约1分钟。在这一分钟里,漏粉的人要速度均匀,力道相同的不停敲打粉瓢。只有这样,漏出的粉条才会粗细均匀。
滚烫的粉条从锅里捞出来,放到凉水里。
听说过有一种面条一碗就一根,今天我们见识到了一杆只有一根的粉条。把粉条捯的长短均匀,挂到一根木棍上,这叫一杆粉条。
别的事情同学们都帮不上忙,只有挂粉条还能干,大家都排着队,抢着干。别看这一杆粉看起来不多,端起来还挺重的。
大家一起来吃粉条了!
新出锅的粉条叫水粉,用酱油、醋、蒜一拌,吃起来爽滑劲道,特别好吃。这可是不在现场吃不到的好东西。
道路两旁还有正在晾粉的大军。原来晾粉条也有很多学问。晾粉条时,要把绳结拧一下,这样挂粉的木杆才不会掉下来;要把粘到一起的粉条揉开,这样粉条才不会成坨。
这个宁静安详的小山村,天空是那样蓝,空气是那样清新。参观完,我们依依不舍的和这里告别。
回到学校,我们进行了总结。这次参观体验活动,让我们见识了许多劳动人民的智慧,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