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又一年漫漫 依稀与你相见

薰衣草
创建于2023-06-22
阅读 57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了历史就知道了屈原

吃粽子划龙船办诗会

知道端午节不是为团圆是为纪念

是民风一代一代尚礼的遗传

是对远古的缅怀今时的感念

我听见风对水说岁月静安

我听见时光对自己说

我在等风也在等你拥我入怀。

       诗不能当饭吃,但诗可以通达于天地万物,可以通透于人心性灵。诗意的人生,是以多情关照自然,是以信念化解忧患,是以热情点染生活,是以挚爱勾画现实,是以期许通向未来。王维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苏东坡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是不一样的生活!

      岁月的留声机里,那些黑白的光影,在我们回忆的时候,也会有瞬间的惊艳。比如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古诗词,在懂与不懂之间,都能让我们在成长中有感触。许多年后,有些诗词忘记了,但再读时,或者听别人诵读时,内心也还是会涌动层层的柔波。有些美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在诗词中读出来,我们可以想象的到。或者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印证,比如屈原的《离骚》。

       不论我们走多远,我们终归要回到生活中来,都要回到我们的心灵里来。而诗歌,能让我们在一路的风尘仆仆中,看到美好,享受安宁。孔子一生都主张礼乐,希望礼乐从上到下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命血液中。礼主“敬”,乐主“亲”。我的理解,“敬”就是敬畏天地生灵、善待你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感通内心深处的真善,就是尊重规律、懂得规矩。想想一个无序的世界,是怎样的混乱,就好比狂风肆虐。想想没有礼贤相让的社会,是怎样的生硬冷漠,就好比寒夜漫漫。

       这“敬”里面应该还有亲,应该还有和颜悦色。笑脸和苦相,你更喜欢那个?人们常说“通情达理”,就是先“通情”再“达理”。人和人交往,但凡情感相通了,就开心了,道理就好说;如果情感不通,还要硬讲道理,也是讲不通的。有亲,有敬,才有大信。孔子的一生,栖栖遑遑,念念不忘于心的礼乐治世,无非就是要找回人世间的亲情和敬意,重建大信。

       儒家经典的核心应该是“仁”,这是我们小时候就知道的。但我们一直不知道这个简单的“仁”里面,究竟有多少内容。我们习惯了用抽象的概念来归纳具体的内容,这其实离真理越来越远。《周易》里有一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鲜矣。”百度上是这样翻译的:仁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触阴阳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我读这样的翻译,总觉得很别扭,总觉得还没有说明白说彻透。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会吧。薛仁明的书《孔子随喜》里,对“仁”的解读,读来让人如沐清风,如浴朗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说:仁,是对别人、对世界,都有着一份活泼泼的真心的好意,有这活泼泼的真心的好意,就能与人相感、与人相通。仁,是易经所说的,“感而遂通”。我想,仁,还应该是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和谐相处,是自己的内心和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

       不得不承认,我们与“感而遂通”的“仁”还是有些距离,我们的内心,总被利害得失困扰着。现实生活中,总会有福祸,总会有计较,总会有失落,总会有埋怨,总会有仇恨,总会有相忘。不忘其忧,是我们必然面对的;不改其乐,是我们应该活出的姿态。就如人们经常说的,生活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

      孔子理想中的“仁”,他的弟子颜回懂。薛明仁又是这样解读的:再真心的善意,过了,就该过了;再艰辛的劳苦,做了,也就做了;“善”不可执,“劳”不可拘;花开花谢,风吹云也散。于是,颜回的世界,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格外有种天清与地宁。这样说来,曹雪芹又何尝不懂。于是,他在安静中书写心中的文字,又可以拿自己心爱的文字换酒喝,这是何等的洒脱。孔子把《诗经》列为五经之首,是他透过现实向往心灵之美的追求,也是他胸怀天下的大情怀。诗是什么?无须给出一个抽象的概念。孔子有一颗诗心,所以才能说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样的话。读《诗经》,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图景,也总是天清地宁,人心欢喜的样子。“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发乎情,止乎礼,简单真挚,这样纯美的诗意,这样静美的日子......

      写给端午。

      


阅读 57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