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分享促思考——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务群的解读与尝试

百合
创建于2023-06-21
阅读 20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定位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从字面上看,是“思辨性思维”主导的阅读与表达,其语言实践活动是融思维、思辨、表达于一体的思维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与同伴、教师间开展激烈的思维碰撞,发展高阶思维,达成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此,“新课标”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集群化的设置,可见其培育的重要性。

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涵

思辨就是辩证的思考。细细阅读“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多次提出质疑、提问、梳理、发现、评价等关键词语。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可以清晰认识“思辨性阅读”的核心要义就在这些能力的训练中。“思辨”始于“质疑”,回归于“反思”,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的好奇、质疑、批判、反思等意识,都是伴随思维过程而产生的重要思维方式。此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倾向于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具体思维方法、思维倾向、思维方式,共同构成了“思辨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理性思维”的主体。这些恰是形成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重要因素。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的表示观点。

对此,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文本特点,用各种办法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思辨、表达的过程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目标设置

那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统编教材各个学段的目标表述是否相同呢?笔者对学段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相关目标进行梳理,如下表:

从表上发现,各学段思辨学习的具体目标不一:

第一学段:阅读、观察、请教、讨论、思考、探究;说出想法;分享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学段: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考;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图等方式,表达故事汇总的道理;记录、整理、交流;辨析、质疑、提问。

第三学段:发现、体会、运用工具感受、猜想、验证、推理。不同学段,其“思辨内容与方式”不一,伴随学段的递增,其内容越来越丰富且三个学段呈“进阶”状呈现,这也体现了课标在制定时的逻辑性。但无论哪个学段,这一任务群都具备了四个特征: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提升思辨性读写的能力;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要培养实证的理性精神。因此,思维力的培养还需有学段意识。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践

纵观小学统编教材,笔者发现其教材编排方式与课标还未吻合,如何聚焦教材与课标,建立联系,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尝试实践。教师可以站在教材、儿童等立场,选择文本,构建“群”意识,灵活践行。

(一)内容选择

1.遵循:依据教材编排,聚焦“点”,选择文本建“群”

此方式构建“任务群”,主要立足统编教材本有的编排文本方式,选择内容,构建“群”,不打乱文本顺序教学。此时,教师在建“任务群”时,可以立足于语文要素,或单元人文主题,或课后习题,进行设计。第三学段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是:聚焦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重在“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旨在辨别与把握总分、并列及因果等逻辑关系,发展逻辑思维。能够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及哲人做事中的思维智慧。表达目标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选择文本尝试方式:

基于语文要素,选择文本。如五下第六单元“思维火花”,其内容就属于“思辨性”,在教学时,就可以单独建构“思维火花”任务群。

基于人文主题,选择文本。如,六上第六单元《环境保护》人文主题“保护地球。按照文本《只有一个地球》《三黑与土地》等,拟定任务群:1.“探地球之秘”;2.“护环境之绿”;3.“倡我爱地球”。依据文本要素,选择文本,建构“任务群”。

基于课后习题,选择文本。找准课文后边具有“思辨”性质的课后习题,也可建立任务群。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课后习题二:“联系课文,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称图标画出来,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仔细读,这是这一课的核心目标。要求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在课标第三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习目标中的其中一条:“运用工具感受、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去感责任,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其中的智慧学习、思维两者完全吻合。在教学中,以此题为核心,建立了单篇课文的任务群,开展教学。

2.调适:适当重组文本,选择“类”建“群”

根据学习主题重在本册或跨年级的课文内容整合、调整;可以关注现有教材单元与任务群的关系,根据任务群功能定位,去发现典型的学习单元,或典型单篇、版块,在任务群的课程内容指引下尝试,选择匹配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用评价立人。

3.创生:因需自主链文,选择“题”建“群”

有时,任务群的建立可以跳出单元、年级,根据学生学习需求或学习主题,自主选择符合任务群的方式学习,跨越教材、跨学科、跨年级等组合,自主创生群任务。生活是一张多彩的网,编织“知识网”,需要教师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创生诸多话题。

如,时值秋天,校园里“桂花飘香”“红叶上枝”等自然景观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摇桂花》等课文后,开展“我是秋的使者”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敦促下,走进“桂花”,感受“桂花用途”,体验“桂花美食”。说、画、做、吃等活动,推进学生积累语言,推进教师创生教材建立任务群,让交际、实践同行,让思维智慧共生。再如,口语交际“请教”,阅读与交流内容偏相文学性,可以增加思辨性“生活中我们来请教”进行训练。

(二)实践进阶

1.营造有挑战性的思辨性“情境场”,激活思维

“思辨性情境场”是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指向思辨性能力发展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一任务要结合最近发展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此原则设立的真实的情境场,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充满未知的期待当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具体的路径。

2.设计富有思辨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启发思维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指向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思考、思维到思辨的过程培育,认识清晰、具体。“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多次提出质疑、提问、梳理、发现、评价等关键词语,并阐释了运用图示等范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轨迹。对此,教学中可以借助任务群,通过图示方式推进,提升思辨表达能力。如教学六上“保护地球”单元,可设计的学习活动如下:

此学习活动,教师为学生搭建思辨性支架,从整体上把握观点,然后到局部寻找证据,最后回归整体。把握观点与证据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地球的认知从“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走向“无法移居”,从而认识保护地球的重要。从“读懂作者的观点”到“自己观点的表达”实现思维的跨越。学生在这样的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转变思维方式,习得言语能力。

3.运用具有适宜感的评价方法,展示思维

新课标在教学提示第四条指出: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表格、统计图、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对此,在任务群活动过程中,更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量表,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

如教学四上第四单元“我是神话故事传承人”这一任务,设计如下评价量表:

此表评价让学生在听与讲的过程中阅读神话故事,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思辨、表达等能力。

总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以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与水平,学会认知事物本质为目标,关注个体理性的阅读过程与体验。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信息的分析、质疑、理性推理、多元解读,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教师在教学中,应扣住教学目标,基于学生需求,建构“真实性情境场”,设计“进阶性学习活动”,进而再思辨类活动中借助“思维量表”,引领学生向着高阶思维发展。

“新课标”在“思辨”这一核心任务群的助力下,教师且读且思且行中……

阅读 20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