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过端午,
划龙舟,敲锣鼓,
一二三四五,
你来划船我打鼓。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时光的流逝里一代代先辈将生活的智慧进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值端午节日,局机关幼儿园充分挖掘、筛选和利用幼儿园的周边社区资源,与任丘市文化馆进行深度的沟通与合作,聘请非遗传承人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举行了“浓情端午,‘粽’享非遗”系列端午节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体验非遗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激发爱祖国、爱家乡情感。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欢聚的日子里,园长妈妈送来了祝福。
微风徐徐,阳光暖暖。孩子们和家长如约而至,大手拉小手一起开启,本次幼儿园端午体验活动之旅!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体验吹糖人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当沸腾的糖浆缓缓流淌在冰凉的石板上,便凝结成甜蜜的艺术。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小朋友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粹,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走进了局机关幼儿园。
孩子们在活动中通过亲自了解和体验民俗糖画手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任丘檀氏宫廷糕点-源于宫廷,口感夺人。檀氏糕点来自华北平原中部,北依京津,华北油田所在地任丘。檀氏糕点莲子甘露酥是白洋淀特产及任丘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代表的美食之一,其以白洋淀红白莲子为原料,传承宫廷传统制作工艺,经后人精心研制而成,味道独一无二,品后回味无穷。
孩子们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感受檀氏糕点古法工艺,品尝着原味传统美食,让非遗饮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将比例合适的糯米和馅料放入箬叶,紧密地来回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就成型了。咸甜由己,生活随心。
老师和家长助教耐心的教宝贝们包粽子的方法,一折叶,二盛料,三压实,四包,五扎绳看似简单,但是要做一个漂亮的粽子还是需要功夫的。孩子们兴奋的围在老师身边,学包粽子看!我们的粽子包好了,虽然大小不一,但是孩子们沉浸在自己动手的快乐中。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茶艺是生活,是礼仪,更是文化,是千年来人们喜爱的茗饮。
一抹茶香润童心。以茶为媒,在轻松愉快的识茶、品茶、沏茶、奉茶中,以一种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方式,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香囊,又叫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端午后常为毒虫所扰,将香囊随身携带有驱虫辟邪的功效。
通过快乐的做香囊体让孩子们感受浓浓的端午氛围,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增强了文化认同感,还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
“舞起长龙锣鼓敲。时开新五局、展妖娆。”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又称刻纸,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传统民间剪纸文化源远流长,剪纸艺术根植于人民生活,表现了百姓大众的审美爱好,蕴含着民族民众的文化情结,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任丘市文化馆金洁馆长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非遗图书,让孩子们从小了解非遗、感受非遗。感谢金馆长对幼教的支持、对孩子们的关爱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感知端午,走进端午,品味端午,体会着传统节日的快乐与童趣,孩子们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而又收获颇丰的端午。
孩子们在看看、说说、做做、玩玩的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孩子们在爱的浓郁氛围中感知中国传统节日的幸福感,将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幼小的心灵中,陪伴其成长,最终成为传统文化的感染者、传播者。
局机关幼儿园招生热线:272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