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区实验幼儿园 小三班
一、项目活动产生的缘起
“老师,今天的饺子是什么馅儿的呀?”“老师,这个汤圆里面是什么呀?”“老师,鱼圆里面都是小鱼做的吗?”...对于每天吃到的食物,小朋友们都有很多天马行空的零碎问题。当我们在和小朋友分享美味饭菜时,除了问好吃不好吃,还能谈些什么呢?绘本《用什么做的呀?》给我们提供了思路。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提出应将幼儿所接触到的事物作为主要内容。大多数幼儿看到了基本都是食物呈现的最终形态—美食,但对于食物有哪些种类、从哪里来并不清楚。该绘本语言简洁、色彩柔和,小动物的形象生动活泼,小朋友可以通过图文识别常见的食品及原料,让孩子了解食物的名称,以及每种食物的味道和营养价值分别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从熟悉的美食开始去了解更多地食材从哪里来,如何处理等,并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看到美味又富有食欲的食材,相信孩子会立刻想去大餐一顿的!于是,我们开始一段由食物到自然探索之旅...
二、项目活动开始阶段
(一)绘本价值分析
1. 语言简洁、画风生动有趣
全书分解了饭团、汉堡包、拉面、饺子、圣代冰淇淋等食物的食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的同时,也贴近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
此外,书中每一种食材都配合了一种小动物来实操练手烹饪,老鼠、猫咪、兔子、熊猫,有的是单人奋战,有的是团队协作,细节充斥着可爱童趣,小动物们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增加了绘本的观赏性及趣味性,也是得枯燥无味的食物科普变得生动形象了起来。对小朋友来说不仅是一本食物科普书,也是一本很好地故事书!
2. 回归生活,以食为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食育作为以日常饮食为主题的核心教育,取材于生活,践行于实践,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
在陶行知先生“生活理论”的指导下,由绘本《用什么做的呀》为载体,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通过现场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主动构建“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幼儿珍惜粮食、亲近自然的意识。
3. 有趣的线条
在艺术方面,饭团的展示中,用一个一个的小圆圈组成了许许多多的饭米粒;在汉堡包的展示中,用弯弯的圆圈线表达了番茄酱;在拉面的展示中,用长长的、弯弯的波浪线代表了面条。用线条就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食物,不仅让小朋友们迅速的掌握不同食物的特征,也有利于小朋友们日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复刻。
4. 热爱美食、热爱生活
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最平凡也是最温暖的的生活。通过《用什么做的呀》,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不仅丰富了幼儿对于已有生活经验的认知,拓宽了幼儿对食物制作过程的了解,更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食物中蕴含的精神与力量。
(二)制定项目活动网络图
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的日常活动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生活中的实践和探索才是幼儿最直接、最适宜的学习方式。《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因此,以食物为载体,与五大领域紧密契合开展班本主题活动,根据食物的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幼儿的兴趣、能够获得的生活技能,制定不同的活动,旨在让幼儿认识各种食材,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多种食用方法,在有趣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学习技能和知识,生成了以下活动网络图:
三、项目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开始前,我们制定了主题活动计划表和周计划, 参照主题计划,展开了项目活动的实施:
(一)食物知多少
绘本《用什么做的呀》中出现了汉堡、拉面、饭团等食物,在共同阅读中发现大部分食材小朋友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也存在部分食材盲区。因此由调查表入手,了解幼儿对食物了解的现有水平,从食物的分类、产地、生长方式、成熟季节对常见食物展开了研究。
1. 调查表:食物知多少
教师制定了多种食物的调查表,通过幼儿在调查表中的涂色是否对应且正确,从而了解幼儿对食物的现有了解水平。
根据调查表的结果不难看出,在二十种常见的蔬果涂色中,能清楚食物的名称并涂上正确颜色的不到三分之二,其中蔬菜的了解远不如水果。食物的科普势在必行。
2.科学活动:食物分类
食物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有什么方式可以将它分分类呢?大多数小朋友的回答都是具体的某种蔬菜、某个水果。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种类的概念,可以分为蔬菜、肉类、荤菜、蛋白质等。
3. 社会活动:食物见面会
春天到了,这个季节有什么食物呢?小朋友们陪伴爸爸妈妈一起去逛了逛菜市场,真真切切看到了丰富的食材。后来又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夏、秋、冬都有什么食物。
4. 探究活动:食物大百科
(1) 所有食物都是长在土里吗?
童言童语
阳阳:我觉得不是,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
土豆:对对对,但是土豆是长在土里的。
初一:水里面还有小鱼、小虾呢!
彦均:水里面最底下也是泥土呀,小虾也在土里爬呢。
程程:海里面还有好多海鲜呢,可不是长在土里的。
大部分小朋友对于该问题都持反对的看法,并给出了理由,也有几个小朋友认为不管是海里还是地里哪里都有泥土,坚持自己的想法。
(2) 应季食物是什么?
童言童语
师: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应季食物吗?
彤彤:我不知道,是地震时候用的吗?
师:应季食物就是在这个季节成熟的食物。就比如现在是春天,那应季食物就有草莓、菠萝什么的呀!
小泽:我知道了,就是食物见面会那天不同季节来的食物。
果果:那西瓜就是夏天的应季食物。
然然:葡萄也是!
开始,小朋友们并没有应季食物的概念。但在先前的食物见面会中做了一些铺垫,辅以教师的科普,小朋友们很快就理解了该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二)食物花样多
《指南》中要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强调幼儿的学习应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为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对食物更加深刻的了解,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的指导下。“食物花样多”篇章中给予幼儿更多实践探索的机会,通过区域、集体等教学方式,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对食物进行剥、捏、揉、掰、挤,以改变幼儿对食物的刻板印象。
1. 区域活动
(1) 生活区
① 蒙眼摸物
生活区投放了神秘袋,通过让视觉暂时失效,来加强幼儿对于触觉的感知,平衡感官的发展。小朋友们很好奇,都想来玩一玩。
② 豆子分分分
幼儿动作发展是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发展比较精细的动作。幼儿在分豆子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小肌肉,同时还发展了幼儿的耐心。
(2) 美工区
① 绳子粘贴画
幼儿艺术创作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而毛线具有和面条一样的特性—弯曲柔软,再加上个性化的装饰,产生了具有幼儿喜好的作品。
② 有趣的线条
幼儿通过立体的材料,在纸面上留下不一样的线条,初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用不同的滚轮映出不一样的曲线。
③ 美味的披萨
小朋友们用一片片的扇形,拼成完整的圆形,辅以粘土的装饰,给幼儿一次不一样的体验。
(3) 益智区
① 食物分类串串串
小朋友们需要左右手协调合作,才能将一个个食物串成一条!
② 数一数
教师提供了数字和食物的卡片,一个小朋友摆出数字和卡片,另一个小朋友得找出对应数量的食物积木。对小班下学期的幼儿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有能够玩起来的小朋友。
(4) 阅读区:投放关于食物与饮食的书籍
(5) 角色区:做客甜品店
小朋友们在娃娃家里自主展开的话题。
2. 集体活动
《指南》中强调:“小班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度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故开展以下实践类型的集体活动。
(1) 油菜籽采集任务
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活动,小菜园里的油菜花消失之后出现的圆滚滚的东西是什么呢?老师和幼儿研究了一份思维导图,展开了这次采集之旅。
(2) 火龙果香蕉奶昔
这次活动是小朋友们在娃娃家玩的时候,从一个关于水果的讨论中延伸出来。从讨论中的爱吃什么水果—太酸可以榨汁—不同水果也可以一起榨汁,到在教室里开展一次美味的食育活动,幼儿亲力亲为,品尝奶昔,经历难忘。
(3) 蔬菜沙拉
幼儿对于新鲜事物,调动感官先摸再闻,自己清洗、挤酱、翻拌,品尝自己制作的蔬菜沙拉,制作难度较小,且健康。
3. 社会实践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应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陈鹤琴先生的课程论中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要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所以在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和小朋友一起走进自然,步入农场,亲身体验一次种植与采摘的乐趣,相信小朋友们一定会有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
(1) 农场种植行
孩子们如此热爱自然,润州区实验幼儿园组织小班的孩子们来到“上党兆敬农场”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城市里的孩子们行走在向往的田园中,感受脚下松软的泥土,呼吸地道的农家气息,敞开怀抱尽情拥抱大自然的春风。让孩子亲手体验种植的乐趣,使他们的幼儿园生活丰富且难忘,
(2) 农场采摘行
继“立春万物苏,农耕野趣行”活动之后,时隔两个月,小朋友们在农场种植的蔬菜相继成熟,在六一这个快乐的日子里,润州区实验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再次走进“兆敬农场”,开启了一场收获之旅。
(三)健康食物我知道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指以提高儿童健康认识、改善儿童健康态度、培养儿童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儿童健康为目的的系统的教育活动,贯彻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及爱惜粮食、热爱生活的情感,开展了第三篇章“健康食物我知道”,尝试提高幼儿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1. 谈话:我喜爱的食物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了大家都喜欢吃什么,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接着对健康的、可以多吃的食物打上√,对要少吃的食物打上×,小朋友们都表示要对吃健康的食物,还要让爸爸妈妈也少吃不健康的食物。
2. 健康:自己吃饭
自主进餐是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并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养成进餐好习惯。
3. 综合:吃的太饱怎么办
小班的幼儿对于饱的程度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班级里存在幼儿早晨来因为吃的过多而呕吐的现象。小朋友们认为吃的太饱的解决办法有:“可以去跑步。”“躺着休息。”“吃健胃消食片。”“去找医生。”为帮助幼儿更加健康舒适的成长,开展了该项活动。
(四)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班级里的大朋友们带着小朋友一起走进自然,了解食物的生长环境和方式,不仅让幼儿对食物有了更生动的感知,更加深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家长们也走进校园,和幼儿一起开展活动:
(1) DIY小饭团
朱芳源妈妈准备了香喷喷的饭团,小朋友们自己捏紧米粒,挤上番茄酱,吃的狼吞虎咽。
(2) 水果拼盘
熊奕妈妈准备了丰富的水果,教小朋友们如何将水果变成了金鱼、小花、雪人,小朋友们充满了好奇,都跃跃欲试。
为期四周的活动到此就结束啦,也生成了最终的思维导图:
四、项目活动结束阶段
通过此次项目课程的学习,从幼儿生活中常见却不常“玩”的食物入手,渐渐了解了食物的多样性与变化性,在一次次的亲身实践中,养成了幼儿健康饮食的习惯,萌发了小朋友们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情感,是此次项目活动最大的收获。同时拉近了幼儿与家长、幼儿与老师、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促进了家园共育更好的形成。
五、项目活动后的反思
(一)尊重幼儿主体地位,解放幼儿的创造力
在和幼儿一起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超越成人的。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该给幼儿更多的发挥余地和创作空间。教师对幼儿并非单方面的传授,只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才能倾听儿童,发现幼儿那些没有言说出口的想法。
(二)重视生活教育,坚持“从做中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课本。”他认为教学做应该合一,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许多教育家都强调过“做”的重要性。绘本《用什么做的呀》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想要幼儿对活动有深入的感知,那么对食物的研究就绝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让幼儿在一次次真实的实践中,获得自己对项目活动的感悟。每个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的想法都不尽相同,这样才能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不会产出机器式的统一想法,做到百花齐放。
(撰稿人:叶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