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余转晴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解读新课标,案例式分享——记双峰小学濂溪校区数学教研活动

创建于2023-06-20 阅读2173

  春意藏,夏初长,风暖人间草木香。在这草木峥嵘,繁花盛开的日子里,双峰小学濂溪校区的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探讨。通过案例解读,进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标》。

  本次教研活动由濂溪校区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承担,李裕锋老师主持。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解读新课标,案例式分享。通过分享四大领域经典案例,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首先由朱芸芸老师深入《古人计数》一课,带大家遨游数与代数领域,通过案例分享探究数与运算的本质。三个教学片段抽丝剥茧,不仅让我们认识到绘本辅助、合理提问、辩11这些巧思对于教学的帮助有多大,更突显了对数的抽象和对数的位值制的深刻理解,对进一步体会《课标》中对整数的认识,乃至对小数和分数的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启示。

  汪陈赓老师则对数量关系做了深层的剖析。以《估算》课题为切入点,汪老师一句话帮我们破局——“估算,不是要求而是意识”。在解释完什么是估算以及课标对估算内容的要求后,汪老师慢慢展开案例。第一,什么时候要估算?借此培养估算的意识。第二,怎样估算?掌握估算的方法。第三,为什么这么估?体会估算的逻辑。最后小结:估算是对精算的补充,我们在估算教学时要多思考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而非局限在简单的技能技巧的运用上,更要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吴满娴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有趣的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开篇提问:如何以面积公式的教学为载体,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埋下了思考的种子。接着通过4个教学片段,逐层深入。小结揭示:学生运用化归的思想方法揭示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各要素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变未知为已知”的推理能力。

  余露露老师将我们带入图形与几何领域,领略统一度量单位的魅力。“厘米”是图形测量中学生认识的第一个度量单位,其本质是理解长度的含义,并能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相关物体的长度。在一系列的案例分享后,余老师小结:学生在长度测量中逐渐形成的“度量”观念会迁移到今后的面积、体积等的测量,有助于学生量感、空间观念等的发展。

  潘世刚老师将统计与概率中的“平均数”提出作为分享主题,并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经历和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第二,如何在应用平均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解读课标对平均数的要求,分析吴正宪老师“平均数”这一课的处理,认识到:在教学平均数时要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知道调查研究、收集数据的重要性,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最后,幽默风趣的程腾辉老师带来了综合与实践中有趣的一次活动——绘制校园平面图。片段1:在现实场景中明确任务;片段2:在讨论中确定活动步骤;片段3:在思考中明晰方案调节;片段4:在实践中“试误”与调整,四个片段呈现了学生小组成员协作,尝试–反思–修正–再尝试的过程。在课标要求的指引下,“绘制校园平面图”包含以下内容:明确任务;规划方案;测量数据;调整方案;绘制图形;修正方案;交流评价;反思完善。

     这次教研活动,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中选择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剖析课标对该内容的要求。透过符合或基本符合这些要求的案例理解课标的相关要求,进而引申对课标的理念,目标,评价等方面的理解。做教学研究,为学生服务,是全体双峰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阅读 21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