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一日生活活动中,我观察发现,区域游戏结束后,一部分孩子急着喝水、上厕所,区域里的材料总是留给勤劳的孩子,老师再三强调了许多次,孩子们还是改变不了。柜子里的衣服掉到地上,有孩子走过去不会主动捡起来。总是需要我的提醒,才有人去捡,这样的事情总是重复出现,不管老师再三强调,区域结束要收拾物品,东西要放整齐,效果都不好。
班级工作非常重要,教室物品时刻保持井井有条,需要孩子们的坚持,虽然孩子们小班已经养成,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因为惰性、事不关己的影响下,而忘记了规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目标要求教师在幼儿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大班的孩子自我意识形成比较强烈,老师必须建立孩子集体价值观,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规则。为了帮助幼儿树立班级集体意识、规则意识,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正所谓“先扫一屋,然后扫天下”。
我从集体讨论、游戏合作、家庭共育到自然而成的养成愿意为集体做事的责任感,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开展了“谁生病了”一系列活动。
故事一:议——谁生病了?
谈论发现 ,换位思考,你在区域游戏后发现什么?老师把拍到的图片给小朋友看,讨论: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孩子们很快就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我放好了,我没扔,我没碰。”你一句我一句指责谁谁谁没放好,谁谁谁扔的。
教师思考:
老师在孩子的讨论中发现幼儿能指出照片存在的问题,说明他们知道不收拾行为是错误的。大班的幼儿能区分行为的对错,但是在“惰性”影响下却让孩子不能自觉坚持良好的行为规范,还有3到6岁幼儿的习惯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往往受外在诱因的影响,规矩就会破例,大班的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已经逐步增强,所以集体谈论更能找到自己错误,方便自我改正。
故事二:诊——对病下药
在幼儿明白脏乱差的教室环境不好,又在一次的区域游戏结束后,忘记了规则。老师请孩子想想造成大家没有遵守规则的原因,老师最后把问题抛给他们,每个都有自己的原因,人人都不去收拾,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想些办法让不守规则的人遵守可以吗?然后就有了制定规则图。
教师的思考:空洞的说教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老师转变方法,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则,自己制定的规则是孩子自己总结的经验,这样的规则会让他们自觉遵守,老师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故事三:治——健康的教室
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制定了规则,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维持这份积极性,在一次串班中发现,孩子对其他班的区域布置十分感兴趣。
教师看见孩子的谈论,及时带他们参观更多的班教室,让他们感受别的班级整理方法,帮助他们梳理有效的方法,这样的学习孩子们更好地发现别人的优点,总结自己的不足,回到教室以后他们也自己设计区域标志图。
他们还自觉佩戴的值日生牌上写上工作内容,方便大家监督。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教室很快就整洁起来,大家感慨地说;“健康的教室,我喜欢。”
活动延伸:我是小能手
在一次一次的不断总结发现中孩子已经自觉养成了爱劳动、爱班集体的意识,劳动教育融入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结合班上实际情况,通过一次一次的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的讨论,商量的方法。在取得劳动成果后,老师又提出“让教室注入营养”的思考,最后延伸到家里,让孩子在家也进行整理,做家务活动,自觉成为“我是家里的小能人”。
教师支持策略:
“活教育”方法论要求我们“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教师发现班级出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是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引导幼儿寻找问题原因,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引导者,整个解决过程都是真正体现幼儿主体,满足幼儿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真正促使孩子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明确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劳动是光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