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教研永远在路上,我们就能学习一堂堂的优课,收获更好的自己,让我们一起品名师课堂,赏智慧教学。我是本期的优课推荐人周杨帆。我推荐的优课是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本课除了基本的识字学词的目标外,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且能仿照课文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薛法根老师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如此,一篇课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教的东西就很有限。课堂教学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课前,学生都会预习,几乎人人手头都有一本《课文详解》之类的参考书,内容之详尽较之教师用的《教学参考》有过之而无之不及。当学生与教师拥有同样多信息的时候,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呢?薛老师觉得应该是教师的智慧,从文本中看到学生看不到却很重要的东西。
在这样的基础上,薛老师努力让学生熟悉的文本变得陌生起来,让学生在自以为读懂的地方读出新鲜的东西来。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议论文阅读的新视界。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以下四问:
一问:你信吗?
对于课题的含义。学生早已领会。但是读完课题,我问学生:你信这是一个真理吗?学生都说"相信":再问,学生还是说"相信"。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相信",而不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顺从,听话的"良民",而不是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公民",也与本文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相背离。在课尾,薛老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特证的"真理";一百个问号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问!这是一个需要学生用事实来论证的判断。教学,不是将学生心中所有的"?"变成了"!",而是要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找到自己的"!"。我想,这才是需要教给孩子的对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相对于理解和接受科学知识来说,怀疑、求证的科学精神,似乎更为重要!
二问:你了解吗?
当讲到"司空见惯"这个词语的时候,学生通过课外资料很熟练地说出了词语的意思。然而当薛老师问学生是否知道该词的来历时,学生从未想过一个成语还有什么来历,所以凝神静听。薛老师联系刘禹锡的诗句,给学生讲述了"司空见惯"的故事,既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植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质。而这,比理解词句的意思显得更有意义。
三问:你比较过吗?
对于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然而,却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重点等。教学中,薛老师提了一连串的问题,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进而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从中,学生发现了不同的文体在叙事时的差异,发现了不同的论点在引用事例时的详略。
四问:你这样想过吗?
文章最后的结论写了两段话,粗粗看来,也没觉得什么。但细细推敲,就发现大有文章:前一段说科学发现并不难,后一段却说科学发现并不易。文章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味着科学发现是不容易的。结尾为什么却说是并不难呢?这就有了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就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理解力,必须从更加抽象的视角来看这两段话。只有教师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学生才可能获得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阅读方式。科学发现并不难,是激发人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发现并不易,是告诉人们探究科学需要有准备的头脑,要独立思考,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其实,这并不矛盾,是一种辩证法。薛老师如此教学,学生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阅读就能进入一种赏心悦目的境界。
欢迎老师们交流讨论!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真理诞生于一百个…等2个文件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6OzM_Eobkj4538FbWDVNw
提取码:ov2r
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