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为加强学习型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文登区小学科学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文登区的科学教师们又一起相聚云端进行齐鲁科学大讲堂第107期的学习。
本次活动由课例展示、专家点评和活动总结三个板块组成。“课例展示”由临沂龙腾小学钱春泽老师执教《气候与天气》、临沂市费县探沂镇刘庄中心小学任庆叶老师执教《雾、云、露和霜》、临沂沂州实验学校马瑜遥老师执教《雨和雪》。然后由专家进行点评,最后由卢巍主任进行精彩总结。
课例展示
1.《气候与天气》
本节课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清晰,层次分明。结合实际生活去外地旅游需要准备的东西,使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准备?进而分析出当地的天气特点,使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然后比较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因气候不同引发的农事、动植物的变化以及二十四节气,强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2.《雾、云、露和霜》
情境--聚焦
用古诗词导入,引起学生对雾和云的关注,浸透传统文化教育。
方案--探究
(一)基础活动 用雾和云的图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学生好奇心,进而提出本课的问题。
(二)学习进阶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雾这种自然现象用三个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猜想假设:雾可能是由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水滴或小冰晶。
(三)设计实验 接下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得出结论。知道雾的成因再推理云的成因。
交流--评价
本环节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认识。
拓展--应用
3.《雨和雪》
在设计和处理《雨和雪》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结合前面学到的云的形成,引导学生猜测雨是云的小水滴里降落下来形成的,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雨的模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重点是: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观察冷玻璃烧杯底部的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变化过程,从而了解天空中的云里小水滴不断碰撞、结合变大的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会自然地对实验现象产生疑问或思考,实验记录单下面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雨产生的原因。
在实验设计中,用烧杯代替了玻璃片,这样能更好的聚拢水蒸气,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但是用烧杯后就需要手持烧杯进行实验。
随后播放雨形成的视频,这样可以把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中推测出的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具象化,帮助学生从模拟实验中的水滴形成具象到大自然中的雨滴行程,也为认识雪的形成打下基础。
专家点评
1.《气候与天气》
2.《雾、云、露和霜》
3.《雨和雪》
卢主任总结
卢主任对三节课堂进行了肯定,并提出需要培养同学们思维的逻辑,教学能不能形成进阶式的流程的顺畅,需要看学生有没有进阶式的发展。今后老师们也需要在课堂上有高质量的问题引发学生们深度的有逻辑的推理、思考,才能使课堂的效益得到提高。
伙伴校的老师们也在电脑认真地回看三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记录着科学课堂中的点点滴滴,不断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到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观看照片
学习记录
培训反思
通过本次培训,我忽然对一个名词有了一定的感触,“逻辑”,让学生要形成思维的逻辑,通过逻辑去解决问题。我们这个教学能不能实现真正的进阶就看学生能不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进阶式的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通过这种能力来解决实践遇到的问题。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反思+成长”。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成长,因此我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及反思。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愿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小学 王思刚
云和雾这节课,首先老师从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明明童子在,但是却找不到呢?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雾的学习,另一方面,渗透了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雾?关于雾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在雾中待久了会有什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变成小水珠或者是小冰晶?利用问题串引发学生对雾的形成进行初步的思考,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雾的形成的认识并通过微视频了解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通过课后拓展,查阅资料了解霾的形成过程,雾和霾的区别,为什么烧水时壶口的白气少而稍远一点的白气多?学以致用,同时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
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小学 张海霞
任庆叶老师执教《雾、云、露和霜》一课,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如第一组问题:雾是什么?这些小水点、小冰晶是由什么变来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点或小冰晶的条件是什么?第二组问题:温水提供了什么?冰块用来模拟大自然的什么?问题层层深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进阶。此外,本节课任老师抓住难点问题,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为什么烧水时,壶嘴处会冒“白气”?为什么A点附近没有“白气”,而B点附近有“白气”?一节课,既突出重点,也突破难点,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过程,推测、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建立雾和云的概念,对自然界中雾和云的形成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达成本节课学习目标。
威海市文登区实验小学 丛荣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实践是思维创新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大胆放手充分鼓励,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课的老师要把学生所具有的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威海市文登区七里汤小学 于立佳
科学教学如何设计问题,问题能真正的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是需要老师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重视研究的问题,对于科学课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如为什么水烧开后壶嘴处没有“白气”,离壶嘴稍远的地方有“白气”这样的问题符合给学生提供深层次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对科学知识引发的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加强对问题的深层分析,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目的是要实现学生对科学思维的进阶。这需要我们科学老师不断研究,减少课堂的无效、低效的问题,提高有深度、有层次的问题的提出,这要问题引领学生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科学思维进阶。
威海市文登区泽库小学 邢海华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
优点:
一、用身边的,有兴趣的旅游准备导入
钱老师以“暑假去这些地方旅游你准备带些什么东西?”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气候在生活中应用。
二、用大量的各地天气数据分析对比。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本节课从大量的各地天气数据比较出发,从同学们的横向观察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三、结合传统文化契合点:
钱老师把课堂与古诗词结合,“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气候的?哪句是写天气的?让传统文化走进科学课堂,为学生理解古诗词注入新的动力。
不足:
1、应把思维的空间给学生。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个人以为课堂上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老师讲的比较多,学生交流的比较少。
2、学生对于天气与气候变化只停留在天气气温度、晴天、雨天等简单数据,对于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变化,观察很少。
3、 传统文化进课堂,古诗词很好,建议二十四节气也可以渗透一下,与生活实践印证强化气候特征的学习。
威海市文登区泽库小学 于晓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