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瓜的第三片叶子起,这个萌种故事就拉开了帷幕,今天我也将从孩子在观察黄瓜生长过程中发现的这些节点来展开这个故事。
孩子们对三叶一心产生了兴趣,于是趁着春种时节,我们倡导孩子们去村里的田野里看看大人们种了哪些秧苗,没人调查一个,并且问一问大人为什么要种秧苗?
第二天,孩子们就带来了消息——
阳阳家的草莓大棚里种了很多草莓,他从妈妈那里得知,草莓的种子非常难种,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才能变成秧苗,一般人家是没有办法直接用种子种草莓的。
菲菲家村里有人在种西瓜,采访老板得知,种秧苗是为了卖钱,因为西瓜的秧苗比种子要贵很多,大量培育秧苗能赚更多的钱。
珊珊在自己门前的田里发现奶奶种的辣椒,奶奶说辣椒的种子非常小,种在田里不知道会不会发芽,为了能如期吃到辣椒,还是直接种秧苗比较保险。
乐乐在邻居家的大棚里发现了番茄的秧苗,邻居大伯告诉他:种番茄是为了卖钱,用秧苗种下去的话,保证每一棵都能成功长大,如果用种子种的话,就不能保证了。
看着当初撒的一把种子,我们的自然角只成功长出一棵黄瓜苗,孩子们发出感慨:育苗真的太不容易了。转而又失落:本来想在夏天尝一尝自己种的黄瓜的,现在只剩一棵了,大家还能吃到吗?小璐老师鼓励大家说:“现在正是春种的好时机,我们在种植田里种一些黄瓜苗吧。”于是孩子们纷纷带来了黄瓜苗。
属于孩子们的黄瓜地诞生了,对夏天的到来,又多了一些期待。
随着黄瓜的长大,孩子们观察到黄瓜的叶子和茎上长着毛毛的有些刺人的小刺,这可和以前种过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呢?面对孩子的好奇,我们没有像之前一样直接百度寻求答案,而是生成了一节聚焦式探索活动。在这春生万物生的季节,让孩子们拓展眼界,发散思维,去大自然这本教科书里翻一翻他们需要的答案。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开始探索起来了。。。。。。有些长的矮的植物和长的漂亮的花都长刺,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小动物的伤害。黄瓜开的小花上都有刺,说明它非常需要我们的保护。孩子们也在这次大范围的探索过程中感受到了植物的脆弱,也感受到了自己要保护植物,照顾植物。
在孩子们精心照顾黄瓜,时刻关注黄瓜的过程中,又一个新事物出现在他们眼前,“这是什么?为什么会长这个呢?”虽然老师心中已经知道了答案,但还是决定“闭上嘴”,让一切交给时间。
在等待中,孩子们终于有了答案:毛是黄瓜的藤,用来攀爬的,在寻找到攀爬物时,藤会绕在攀爬物上,固定好自己的位置。
在继续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黄瓜的生长模式:长叶子——长藤和花——长茎——长叶子——长藤和花——长茎,这就是我们上学期数学区说的模式,原来植物也有生长模式,那么除了黄瓜,还有哪些植物有模式呢?于是我们利用亲自然游戏的时间进行了探索。由点到面,孩子们对模式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建构。
黄瓜虽小,还在慢慢长大,在等待收获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有哪些发现与感悟,且听下回分解。一粒黄瓜的种子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慢慢生长,从它的第三片叶子起给了孩子们科学探究、发散思维和数学认知的启蒙,对于跟随孩子步伐的我来说,除了又一次加深了《指南》科学领域给出的教育建议,我还深深的认识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给孩子学习的价值,我们未必要寻求高大上的教具来建构孩子的认知,身边的一花一草哪怕一粒种子都能发散孩子的思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的兴趣与需求、找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挖掘资源的教育价值,如果眼前的资源不能助力孩子学习,那么我们可以挖掘教室外的资源、园外的资源、社区外的资源……然后相信孩子,把一切交给时间和空间,等待他们发现更大的世界,等待他们拓展更宽的眼界,等待他们形成更发散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