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读懂与回应儿童》读后感

红珍
创建于2023-06-19
阅读 2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应该说《观察 读懂与回应儿童》这本书并不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观察幼儿的书,却是一本受益匪浅的书。它是一本知识学习的教材,也是一本指导观察的工具书。

        它里面主要提到的是为什么观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如何应用观察?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很多案例就像是身边发生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案例,这使我备感亲切,也获得了很多的启示。书中的案例和解析有时会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哦!这样的事我也碰到过”“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啊!”下面我就来说说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启示:

          刚开始时,其实读不懂。新书刚到手时,我迫不及待翻看了起来,看了第一章有种很吃力的感觉。反复读了几次,大概了解了书的架构与编排,产生了身为幼教人的强烈共鸣。书中阐述了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能促进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观察是比正式测试更可取的一种方式,观察是建构发展适宜性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第一步,观察是作出明智的指导决定的第一步,观察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观察是预防或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是啊,观察能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项专业技能啊!“我们要观察,我们要读懂与回应儿童”。

        原来都是叙事性观察方法。书中的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介绍了一种剪短的叙事性观察方法——轶事记录,一种较长的叙事性观察方法——持续性记录。无论是哪种记录方式,我们都看到了书中的实例,并在实例中对标工作中常见的现象,思索如何记录?哪样的白描更合适?是不是贴了标签?是在客观记录吗?当我们停下来审视自己的记录,不禁也将改进与提升提上日程。随处可见的“懂事”“调皮”“看上去”“好动”等标签性或者主观性词语不应当是观察中我们带入的。

        观察什么?是动作、认知、情绪也是社会性发展。第八章第九章是相辅相成的两章,一章介绍了可观测的动作、认知发展的观察,一章介绍了内在的情绪、社会性发展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动作、认知发展的几个测评量表,也知道了儿童情绪的发泄方式与指导要点,更了解了当观察到孩子的动作、认知、情绪、社会性发展,更需要我们做的是如何利用好观察到的结果,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观察什么只是开始,如何做,如何做的好才是目标。

        自我反思和成长,从观察开始。观察评价与自我反思就像是“道”与“术”的关系。观察幼儿的表现与反应,不是为了给幼儿的某一方面水平下个定论,而是要把幼儿当作一面镜子,折射出自己是否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适宜的指导,让他们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应有水平。就像第十一章所介绍的一样,做反思型教师。反思的四个水平,从不反思到习惯性反思并带动周围的人反思,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反思,基于观察的认真进行反思,并把反思的结果应用于行动,这样的反思才能促进我们的成长。

         观察和家园共育在一起。在第十章、第十一章,介绍了内利斯先生的案例,他通过制定行动计划表、记录检核表、收集成长档案等方式密切了家园联系,让每位家长都了解了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情况。让我知道在平时的工作中,家园共育还可以这样做,有效沟通永远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而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沟通,将是有理有据、有迹可循的。新老师常说和家长没的说,而老教师则会表现出聊不完的话题,这即是新老教师观察内容与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家园共育的差距。我常说,当家长问到我们孩子吃饭怎么样时,我们能浮现出来孩子吃饭时的画面,这样的观察又怎么会做不好家园共育工作。

        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是我们需要长期修行的功课;理论的积累、专业的提升、知识的运用是我们不断需要内化的教师素养。更好的我们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参与者、引导者,成为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推动者。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孩子们一同健康快乐地成长,应当是我们努力追求的闪闪发光的梦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根据书中提到的方法,细心观察,了解孩子;认真反思,制定策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孩子们的不断发展;也将继续阅读,继续积累,做好观察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阅读 2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