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红领巾永远跟党走。
寻访伟大成就,进行新时代伟大成就教育是少先队员学习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内容要求之一。
江苏省名辅导员工作室携手江苏省少先队队刊《少年号角》,积极用好“大思政”资源,开展了“寻访伟大成就 增强四个自信”微队课设计,从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跨度、中国深度、中国精度、中国力度 、中国温度、中国广度、中国长度、中国厚度、中国密度、中国靓度、中国气度、中国风度、中国制度等十多个维度,面向少先队员具体生动地讲好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发少先队员对新时代伟大成就的自豪,增强“四个自信”,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现首先推出江苏省少先队刘鹏名辅导员工作室领衔人刘鹏撰写的《中国精度 惟精惟一》。
中国精度,惟精惟一
刘鹏
队员们,在做数学题时,你们一定因为粗心而算错过答案吧?要想取得更高的分数,需要什么呢?需要技巧、练习、精准、细心……
以小见大,做题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尚且需要精准与细心才能做好,更何况是国家大事。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精益求精、艰苦奋斗,做出无数壮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精度”,从事件中感受中国精度的魅力。
精准!支撑脱贫攻坚落实
十几名小孩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倔强的表情循着藤梯奋力攀爬。
2016年春,15个村里的孩子在3位家长的护送下,从山下的勒尔小学出发,走崖壁,爬藤梯,踏上回家的路。这一幕,被媒体记者拍了下来。报道刊发后引起全国关注。“悬崖村” 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更牵动着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心。
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六个精准”少不了。
村里的干部群众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的那段语重心长的话:“对四川的脱贫攻坚,中央应该加大支持力度,这主要看哪里的贫困程度更深、更重。脱贫攻坚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不仅要修有形的道路,还要修“无形的信息公路”,让村子与外部世界彻底打通。
4G信号全覆盖、手机直播,注册“悬崖村”农产品系列品牌,开展油橄榄规模化种植,经营起脐橙、核桃、青花椒、三七等特色农业,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悬崖村”升级为“网红村”,成为 “健康扶贫”5G+智慧医疗的试点。
要想从根本上拔掉穷根,还得靠教育。
2018年年初,勒尔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搬进了盼望已久的五层新教学楼。原来的老教室被打造成干净、整洁、舒适的宿舍,学校里食堂、操场、卫生间一应俱全。教育,给“悬崖村”孩子们插上了翅膀,也为“悬崖村”发展孕育着新希望。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火箭分离后,通过自主远距离的导引和近距离的自主控制两种方式,从200公里的近地轨道运行到393公里的空间站轨道上,从而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精确!护航天舟六号对接
5公里、400米、200米、19米,数字背后的代表什么呢?
2023年5月11日5时16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六号将转入组合体飞行段。后续,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进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天舟货运飞船系统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贾东永介绍:天舟六号飞到空间站后下方50公里处,之后就转到自主交会对接。
它设了5公里、400米、200米、19米4个停靠点。这个过程逐步修正和空间站的一个相对姿态和位置,直到对接环接触之后,空间站和货船的姿态控制就停控,然后通过对接机构它的一个硬连接,调整两个飞行器的姿态,对接环拉回锁紧就完成了交会对接。
视频和图片,让我们感受到整个对接过程可以说是分秒不差、分毫不差,在浩瀚星河中展现中国精度、中国实力。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加工公司钳工魏红权不借用任何精密仪器,完全通过双手研磨出的超精密零件表面平整、光亮如镜。
精湛!掌握大国重器核心
从事精密零件加工37年,魏红权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手工研磨的零件精度超越机械设备加工的精度,参与完成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50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被称为“新时代研磨大师”。
刻苦训练成就一双“超精密机械手”55岁的魏红权,铣刨磨钻、锉刮锯斩,样样精通。在武重集团,许多重要装备出厂前,都要经过魏红权的双手这最后一道关口。因为,他有一双神奇的“超精密机械手”,没有标尺,不用仪器,单凭手上的力道,他就能感知零部件尺寸的细微变化。
精湛的技艺,得益于他17岁刚入行时的“魔鬼训练”。直径50毫米、厚度30毫米的金属锭,用锉刀锉成边长25毫米的等边六边形,每天锉8小时,3天才能完成1块,一个月下来手上到处都是伤痕。
“机器只是人能力的延伸。数控机床达不到的产品精度,最后还是要通过手工研磨完成。”魏红权说。
手工研磨,对手的力度感和稳定性要求很高,稍不准确就会导致零件报废,这是比绣花还精细还难的活,必须在保证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零件一丝一毫的细节变化,才能确保零件质量。
攻坚克难,为高精尖新产品保驾护航。
“人生和工作技艺一样,没有窍门也没有捷径,都是磨炼出来的。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持开拓创新,把大国重器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魏红权说。
建设中的华龙一号正在进行穹顶吊装。
精微!助力华龙一号研发
队员们,“华龙一号”大家知道吗?
华龙一号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广核集团根据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以及中国和全球安全要求,研发的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有什么“本领”呢?简单地说,每台核电机组每年发电超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华龙一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自从开建以来,我们中国顶住“高压”,打破国际首堆必拖“魔咒”。
340多吨穹顶吊装成功实现最大误差1毫米的“加冕”。
自1987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开工,到党的二十大前夕,我国首座生态示范工程太平岭,2号机组核岛迎来“加冕”,340多吨穹顶吊装是如何实现最大误差1毫米“加冕”的呢?
施工中的工人
要先从“冕”这个穹顶说起,它是个外形酷似巨型“帽子”的半球体,穹顶高度超过13米,直径45米,相当于3.5个标准篮球场大小。
但是当时裁剪钢板的机器只能裁切直线,而“帽子”的构件需要弧线,市面上最大的地规也无法满足华龙一号巨型钢板的绘制需求。就相当于让队员们在纸上画直径10厘米的圆,但是给你的圆规最大只能画2厘米。
既然没有现成可用的“圆规”,那就自己“打造一个”。在铆工班班长王红星的启发下, 大家集思广益、反复打磨,终于成功制造出一个“画圈”的秘密武器——超长版地规,保证了裁切的精度和不同形状的要求,最终编织了一顶完美的“帽子”——核岛穹顶。
运用BIM动态模拟穹顶吊装
如何把预制好的穹顶从地面一次成功吊装到60多米高呢?整个吊装过程可以简单比作给一个杯子盖上杯盖,还要确保杯子的密闭性。加上核电建设标准非常严苛,误差不允许超过1毫米,相当于我们要实现刀刃与刀刃的对接!
难度之高可想而知。要在现实中实现这样的精确,仅仅在图纸上把穹顶“画”出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设计师刘军需要的是“画”出动态的穹顶。
这个想法推动了国内首次把BIM技术应用到核电建造过程中,模拟了吊装的全过程,运用BIM模拟将整个吊装过程提前可视化和动态化呈现,让不可预知的因素通过一次次动态模拟变得清清楚楚。
这一激动人心的完美时刻在《大国重器里的中国精度》视频中被记录下来。了不起的中建电力的建设者,是你们不断探索,以毫厘之功,建证中国精度之精微。
队员们,国如此,人亦然。把握好“人生精度”,我们才能圆梦人生。
古训有:“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我们学习也一样,只有坚持高标准,学问才能越来越精,成绩才会越来越好。把握好“人生精度”,需要我们在思想上提升认识,坚持高标准。
知识的宽度决定人的视野,知识的厚度决定人的能力,而知识的精度则决定着一个人最终达到的高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精准无误,臻于完美。
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精度”,提升认识,逐梦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