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长铁(中南)
王一军2023年6月18日
前言:长沙铁道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60年,根据国家确定的铁路高校建设布局,在长沙南郊的烂泥冲建设长沙铁道学院。2000年,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变身为中南大学铁道校区,至今,长铁(中南)已有七十年的办学历史。
1981年,18岁的我考入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成长,成人,至今已年满花甲。王立丁先生曾写了一篇题为《绿满长铁》的网文引八万校友泪目,我与立丁先生有师友之谊,为此,我以“情满长铁(中南)”为题著文纪念长沙铁道学院建校七十周年,亦是我六旬人生的感言。
西校门内的百年树人广场为校友杨树坪先生捐建
(一)走向卓越
在隶属铁道部期间,长沙铁道学院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实力次于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和上海铁道大学,在全路高校中名列第四。70年来,一代代“长铁人”秉承“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长铁精神”,办出了堪称一流的教育,长铁曾被称为“江南小清华”。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长铁抓住契机,主动请缨,成为全国第一所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优秀的高校。
多年以来,学校坚持办学特色、弘扬学科优势、服务和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中南大学组建后,原长沙铁道学院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学科优势在新的平台上得以充分展现。
历经沧桑的办公楼
中南大学是985建设高校,在第二轮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作为原长沙铁道学院主干学科的交通运输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双双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占中南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三分之一;在双一流建设中,原铁道学院的数学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国家确认的世界一流学科,占中南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五分之二。这两项成绩的取得,说明原长沙铁道学院的相关学科及专业已经昂然进入中国高校学科建设的第一方阵,是科教兴国的国家队,这些都是原铁路高校所不能比拟的。
很可惜,原有学校韶山路大门被拆除
这是新建的东校门
高速铁路建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校友单位捐赠的复兴号研究平台
(二)长铁的风格和特点
长沙铁道学院在70年办学历程中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了艰苦奋斗、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团结坚韧、追求卓越的风格和特点。
长沙铁道学院的风格和特点的形成同铁路系统的半军事化管理固然分不开,但更同首任院长李文舫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李文舫先生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原东北大学,1938年他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45年任东北铁道分局工务处长,抗美援朝时期任志愿军铁道指挥局工程部长,原来那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就是我们的老校长带人建成的。李先生从1959年4月任长沙铁道学院筹备处主任起到1978年11月卸任长沙铁道学院院长止,执掌长沙铁道学院近二十年的时间,他把军人的铁血和坚韧融入长沙铁道学院的发展建设中,他把这种“魂”注入到长铁身躯,形成了长铁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000年,长沙铁道学院并入中南大学,为纪念过去47年创业历史,学校在创业楼中庭修建长沙铁道学院原址纪念碑,寓意长沙铁道学院从破壳而出到融入新群体的历程。
一是坚韧与铁血的风格。
建校之初,学校条件十分艰苦,但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作风,使学院在艰难中得以持续发展。在学院中央有一栋U字形的四层教学大楼,原本叫第一教学楼,是1960年筹建长沙铁道学院时由当时的在校师生一砖一瓦参与劳动所建成,9月开学时建设尚未完成,脚手架还裸露在教室外面,没有安装门窗,墙壁也没来得及粉刷,学生们就在摆了几张桌椅的教室里开始上课,出现了上面建楼、下面上课的奇观。为纪念学院师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此楼被命名为创业楼,中庭立有铁道学院原址纪念碑。
长沙铁道学院培养的历届毕业生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能打硬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长铁的毕业生一报到就会被分配到第一线,到铁路局的就从基层工段干起,到工程局的就从施工队干起,到设计部门的就从室外测量干起。从一线员工到工班长、科长、处长、局长,一步一个脚印,锻炼和成长于生产建设的第一线,推动着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长铁校友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担任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的校友特别多,在国家铁路建设的主战场,到处都有长铁人艰苦奋斗的身影。
二是相互间的战友情怀。
长铁历届毕业生对母校和老师感情很深,十分认同长铁文化,同学之间、校友之间往往都有“战友”的情谊,同学之间、校友之间互帮互助,以老带新、共同成长。一方有困,八方支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在很多铁路系统的局级单位里都曾出现过“长铁现象”,班子成员中有相当多数量的师兄弟。
1996年,长沙铁道学院董事会成立,以“基石”为题立碑纪念。
三是追求卓越的气质。
长铁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望不断提高。7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优秀的人才,贡献了一大批服务国家需求的科研成果,长铁人在中国的高铁时代建立了卓越的功勋。长铁追求卓越的品格在创办之初就已显现。尽管是普通高校,学校在全国各地的录取分数线却比一般重点高校还要高。学院先后涌现了很多名师:曾庆元院士,数学家侯振挺,天体物理学家王永久,还有赵方民、詹振炎、沈宝基、杨寿康、曾韬、余志武等教授和后来成为中南大学校长的田红旗院士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在长铁,老师们精于教学,爱生如子;学生们勤学笃行,锐意进取。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和学风一直很好,同时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创业楼中庭广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业楼东南面出现裂缝,学校原计划拆除重建,众多师生校友呼吁保留,以纪念学院艰苦创业的历史。2000年,学校对创业楼进行加固修缮,给创业楼系上了“腰带”。
长铁追求卓越风格的形成也得益于第四任院长谷士文教授,谷先生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三年,受MIT教育理念影响深刻,他提出了“一般院校办一流教育”的理念,在他担任长沙铁道学院院长近十年的时间内,大力推进卓越教育,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999年,长沙铁道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达优的高校。谷先生后来还先后担任过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的校长。
我的教育理念受谷先生影响颇深,曾多次聆听他的教诲,先生对我也很关照,多有提携,只不过我不够争气,辜负了他对我的器重。
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世纪楼,原有的假山和人工湖被拆除和填平,从此整个校园再无大面积水域。
(三)我的铁路情结
1981年,18岁的我从东北老家考入长沙铁道学院,如今已年满花甲。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工作,期间,师从乔建东先生,读了建筑与土木工程方向的工程硕士;后又师从罗大庸教授,获得系统工程的博士学位。除了2007年至2009年受中组部选调到重庆綦江挂职工作外,我一直都在母校工作,家在校园内,夫人和女儿也都在学校工作。我同很多校友保持着紧密联系,也经常带学生到铁路建设第一线,无时不在地感受校友们对母校的情谊,我的铁路情结很重,直到现在还感觉自己就是铁路人。我在长铁读书、工作、成长,铁路情结一辈子挥之不去。
1.铁路免票:无以伦比的福利
长沙铁道学院隶属铁道部时代,当时我们最大的福利就是铁路免票了,坐火车可以不花钱买票。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候,校团委安排我带学生到昆明铁路局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到院办开免票时,院办的老师知道我是东北人,就顺便派给一个去哈尔滨铁路局干部处送材料的任务,于是我就有了一张“长沙-昆明-哈尔滨”的免票,这样我就能在这三个城市的区间内自由乘车,可以跑遍大半个中国。
拿免票上火车,乘务员见我们是铁路职工,又是学校老师,一般态度都很好,帮忙安排座位,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得到卧铺。长铁校友对母校的老师非常照顾,据说原柳州铁路局一位局长校友在客运段讲话时曾对车长们强调:遇到铁道学院的老师上车时要更加热情一点,说不定就是我的老师或者同学啦。
铁路职工家属也可以使用铁路免票,叫探亲票,这也是铁路职工的一种待遇。我的父母从哈尔滨到长沙来就使用过一次。
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很多老师不愿意离开铁路,当然有很多原因,其中就有“铁路免票”的原因。合并之后,铁道学院的师生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的铁路免票,铁道部可谓是有情有义。计划经济时代铁老大是牛的,铁路职工的待遇相对较高。铁道部对学校的投入相比较其他行业对学校的投入也高很多。
铁路园中的蒸汽机车
2.首次带队暑期社会实践
1985年7月,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带十几名学生去昆明铁路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当时刚参加工作,也是初次带队社会实践,心里多有忐忑。可是一到昆明,所有的不安烟消云散,校友们精心安排了一切。来参加座谈会的竟有二十多位校友,上至铁路局班子成员,下至一线的技术人员,有的校友还专程从几百公里的外地赶过来,校友们用激动而深情的话语表达了对母校的思念和感激,激动的神情令人动容。热情的校友还邀请歌曲《我爱老山兰》词作者蔡朝东先生与我们进行互动,蔡朝东先生以他在老山前线的亲身经历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讴歌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友们。由此我也交出了参加工作的第一份答卷,受到学校的表彰。
我们每年都组织大学生到铁路第一线去实践,长铁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得有声有色,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面旗帜,连续十年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原来的机械楼,如今是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3.暖心的棉衣
2010年,我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期间学院组织去东北的高校考察。第一站是延边大学。在北京机场候机时,我给时任沈阳铁路局副局长的高文校友打电话,告知我们要去延边。他告诉我,十月份去延边天已经很冷,要穿棉衣了。飞机到延边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天气果然很冷,正考虑第二天要去买件棉衣,酒店前台来电话说:当地铁路部门的同志来找我,原来是校友派人送棉衣来了,穿上以后很是温暖。这就是长铁的校友,虽不能时时相聚,但岁月增,水长流,情怀历久弥新,深沉而永不褪色。
4.“鸡蛋炒鸡蛋”的由来
长沙铁道学院曾经有过一个工程公司,可以分包一些工程项目。我曾受公司负责人之托到了渝怀铁路工地现场给他们找活干,我们来到位于松桃县境内的铁四局一个项目的指挥部。在那里我认识了铁道工程79级的师兄王爱平,他是该项目的指挥长。见面才知道,我们曾同在学生四舍生活了两年,工地相见彼此都很欣喜。那时施工条件很艰苦,项目部离县城很远,师兄就请我们在工地食堂用早餐,他特别嘱咐大师傅早餐要加个鸡蛋,说我们是老师,给两个。而其他人包括他自己都只有一个。我一直记得这个加鸡蛋的情谊。十多年以后,已经是铁十局副局长的爱平师兄回母校,我在学校的迎宾楼请他吃饭,特别交代餐厅的大师傅要上一个鸡蛋炒鸡蛋。由此,迎宾楼就多了一道特色菜:“鸡蛋炒鸡蛋”!我只要去迎宾楼吃饭都会点这道菜,因为我是命名者呵!
翻盖以后的学生四舍
5.开张的项目
2012年,我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申请成立中南大学铁路信息技术工程研究所。创办之初,需要有一个科研项目开张,我找到了中铁湘建集团董事长邓尚平,他是铁道工程85级校友,是我当辅导员时带的第一届学生。尚平听明白我的来意,稍作思考,就说“王老师您帮我们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吧”,于是叫来相关人员草拟了合同,当场签了字,并且说“母校的事,老师的事就是我们的事”,签字后的第三天首笔经费40万就到了学校的账上,研究所有了经费,老师们有了事做。其实,长铁校友支持母校发展的事列还有很多。纪念建校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时,很多校友都捐了款。合并后原三所学校都搞校庆,据我所知,“铁道”是最“富裕”的。
6.校友的关怀
在过去的岁月中,很多校友和师兄弟给了我很多关照,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出差到北京,回来时没有车票走不了,就给在铁道部机关工作的马力、郝毅忠等师兄打电话,通过他们在部机关订票,很快就拿到返程卧铺票了。
1997年我去福建招生,招生分本科、专科和预科三个层次,我先后在福州和厦门呆了近20天。时任福州铁路分局局长助理兼福州东站党委书记的运输79级校友黄桂章师兄给了我很多的关照,只要有时间他就来陪我。记得有一次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他从外地回来,还到酒店来看望我。期间在工作中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桂章师兄一一给予解决,使得我顺利地完成招生任务。
当我做轨检仪的研究时,我竟然可以直接向国铁集团工务部主任康高亮汇报,康局长还专程到学校的实验室来指导工作。因为他是我们铁道工程78级校友,我的师兄啊。
每次去沈阳,都会到徐文杰师兄那里吃饭,因为他那里的食堂有一个“中南厅”!
无数次到广州,总是周春平师兄接送,安排食宿并全程陪同。
学生一舍和三舍之间的林荫道
7.长铁“驻京办事处”
刘长勇是土木系91级校友,他在校时我是土木系副主任,主管学生工作,长勇毕业分配时因是学生会主要干部,又是党员。为此,我向铁五院推荐了他,到铁五院工作之后,长勇进步很快,先是担任技术中心主任,后来任铁五院的副院长。很长一段时间,凡是有到北京出差的老师,都是由长勇、刘延宏、叶娟等校友接待,有求必应,俨然起到了“北京办事处”的作用。我每次出差去北京,几乎都是长勇安排接送。2010年,我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期间,因为我住的校长大厦离铁五院很近,几乎每周都要用他的车;有时我到北京,他即使出差在外地,也会精心安排好一切。
铁路园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为三代机车为主,展示了我国列车动力时代的变迁,三台机车由校友单位捐赠。
8.去广州的“遭遇”
1998年,我和同事去广州出差,在车站广场停留时,我的包被盗了,现金和证件等都被偷了。当广州的几个校友接到我们后一起喝早茶时得知了这一情况,他们问我直接损失有多大?当我说包里有五千元现金。邓育明、石挺丰、陈宏伟等校友马上拿了五千元给我急用,宏伟还批评我:“到广州来,您带那么多钱干吗?您什么时候在广州花过钱啊”。我去广州多次还真没花什么钱。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联系了当地的校友,一切都变得十分方便。
9.校友对母校老师的关爱
2019年,学校组织铁道校区的老同志及家属去福建旅游,我打电话给89级建管的张志鹏校友。志鹏带着夫人驱车100多公里前去看望老同志们,带去了校友们的问候。2021年,还在疫情期间,铁道校区离退休老同志及家属到四川去旅游,得知消息后,邓元发、刘胜尧等在成都的校友纷纷前去看望问候,共话长铁的前世今生…
铁建58级校友捐赠的电子屏
铁四局在校园内捐建的轨道结构认知平台
10.中铁四局与长铁
中铁四局与长铁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长铁团委与铁四局团委就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团的两化建设中有着密切的合作与联系。1993年,京九铁路开工建设,我曾经带学生到铁四局承建的衡商段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那时的项目经理叫郭军。郭总周密的安排了实践活动并给每位同学赠送了印有“会战京九”的T恤衫。我同郭军同志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郭军不是长铁的校友,但后来他的女儿成为了我的学生,每次我去合肥时都会去拜会他。
铁四局是中国中铁的一面旗帜,无论在哪方面都是中国中铁最优秀的工程局,长铁的校友们在四局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呈现了如许宝成、伍军、李新生、韩永刚等杰出校友。
许宝成是运输76级校友,学运输的他成为了工程局局长。许总对母校十分关心,每次回母校他都要登门拜访当年的老师侯振挺、赵吉山、黄炳炎等,郭乃正生病后,许总先后两次专程来长沙看望。乃正去世后,许总又从上海赶到长沙吊唁。我同许总保持了20多年的友谊,他对母校和我十分信任。他先后把儿子和两任秘书都送到学校深造,还请我担任他们的博、硕士导师,现在许克、王志勇和周岩都已学有所成,走上了领导岗位。
“消息树”还在,周边的环境变了。
(四)怀念郭乃正
乃正是78级铁道工程专业的师兄,1982年他毕业后留校任工程系团总支书记,那时我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于是我们相识,他任校团委副书记时提拔我任校学生会主席。我毕业后一直在他领导下工作,我们两个家庭也有着三十多年的友谊。
乃正进步很快,1995年时,年仅34岁的他已是长沙铁道学院党委副书记了,当时是全路最年轻的局级干部。乃正一直是校友会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者,他是校友们与母校联系的纽带,无论是哪个年级的校友回母校或有什么事都会来找他。他在校友深造读研、子女上学以及事业发展过程中帮助了很多人。另一方面,乃正是长铁青年干部的领头人,很多青年干部就连家庭发生矛盾都会去找他帮忙。
2000年4月,三校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合并使长铁置身高等教育发展的快车道,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是一件大好事。但合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对铁道校区管理干部的影响很大,学校对干部的学历和职称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干部显得很不适应,事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乃正为了铁道的人和事可谓是呕心沥血,做了大量的工作。2005年以后,我一直是中南大学党委委员,对乃正的忙碌郁闷和无奈可谓是亲眼所见,感同身受。
2012年8月,乃正病倒了,不能再工作。当时一位学校的主要领导对我说:郭乃正生病,铁道人很受伤。我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心想:那不止是铁道校区的干部,就连铁道的校友都很受伤啊!
乃正是长铁校友中的一面旗帜,他以个人的魅力和纯粹的为人联结着广大校友。
乃正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的成长和进步都与他分不开,我的学生工作理念,我的教育价值观以及做人做事的风格颇受他的影响。长期在一起工作,曾经同上一门课,同著一本书,一起接待校友,彼此已形成了很深的默契。
乃正生病以后,我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我明白,再也不会有人像他一样能为我遮风挡雨,排忧解难了。
在他去世的前两天,我去他家看望他,临别时,他很费力地说:“拜托了……”,我当时没有在意。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望着他冰冷的遗容,看到数百名不顾疫情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的校友,我忽然明白了,他牵挂的不仅仅是他的家人、亲人,还有长铁那成千上万的校友,这就是他的铁路情结、校友情缘啊。
长沙铁道学院成立五十周年的捐赠纪念碑。
(五)我的专业、我的同学
本科教育是一个人的本源,也是一个人的出身,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81级就是我的本源,铁道工程专业是“艰苦”专业,没有人愿意读。我的93名同学几乎清一色是农村的孩子,我当年报考这个专业的最主要的想法是学这个专业一定不会分到农村去。我们很幸运,赶上了中国的高铁时代,我的同学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了高铁建造方面的专家,如杨建中、邓元发、唐忠、秦永平、仇湘、肖于太、田要成等等。秦永平是京九铁路线最年轻的指挥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仇湘是中国第一条客专的设计总体;杨建中全程指挥了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获得了詹天佑铁路建设成就奖。我很骄傲,在中国几乎每一条铁路线的建设中都有我同学的身影。
2011年是我们这一届同学入校三十年,我们在母校相聚。我编写了一本书《相识三十年》,录制了一部专题片《峥嵘岁月》,记录了我们的“同学之谊”、“母校之情”和“家国之爱”。我时常翻看这本书,回观这部专题片,我深为我的专业、我的同学感到骄傲和自豪。
世纪楼前的雕塑“春华秋实”
因为我在母校工作的缘故,我成为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母校的联系者,同学们都习惯叫我“老大”。其实,我不是真正的“老大”,建中、元发他们才是真正的“老大”,他们为同学、为母校、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更大。同学们之间非常团结,有什么事情总是一呼百应,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总是以“长铁工程81”的团队出现。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十分深厚,我的学生李飞随我到上海出差,事后他羡慕地对我说:书记,您同杨局长(建中)不是一般的同学关系,而是“战友”般的情谊啊。
我们90多名同学中担任铁路局、工程局和设计院等单位的局级领导有二十多位,有正高职称的超过半数,国家地图上好多铁路线是我们长铁铁道工程81级同学主持或参与画上去的。
西大门内的校友林,大多数树木为校友回校时栽种,以示纪念。
(六)跨界与换道
2007年到2009年,我受中央组织部选调到重庆市綦江挂职锻炼,当了两年的地方官员。2010年以后我面临一个选择,已经当了十多年的学院党委书记,是不是继续在中南大学干下去?怎么干?经过深入地思考和论证,我在2012年开始了我的科研之路,我向学校提出申请并获批成立了中南大学铁路信息技术工程研究所,开始从事铁路工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具体就是轨道“检查仪”和“测量仪”的研发。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我能成功,基本上认为我是瞎折腾。
2016年,研究所已初具规模,开始承担国家级项目,招收博士研究生。这时候,我又面临职称的问题,我是2003年晋升的研究员(管理系列)的职称,而我身份是管理干部,这样的人搞科研存在“资质不符”的问题。于是,我向学校提出申请,重新参加教学科研系列的职称评审,很幸运地通过了教授的职称评审,2017年我获评三级教授,2021年获评二级教授,正式换道成功,从一名专职的管理干部转换成第一身份是教师的双肩挑干部。
第一综合实验楼,中南大学铁路信息技术工程研究所就在四楼。
我的本科专业是铁道工程,硕士专业是桥梁工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我的博士专业是“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我的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建造方向上,而我主要从事项目的规划、组织及系统决策等方面的工作。
其实,我的转变过程是有很大的运气成分的。其一,系统工程是信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长期从事管理工作跨界系统工程是合理的。
中南大学铁路信息技术工程研究所形象墙
其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要“信息技术+行业”,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铁路建设中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其三,中国高速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给我们这些学铁路的人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而我在这方面得天独厚,学铁道工程,在信息学院工作。其四,在当教授上课这个问题上,中央要求开展“三全教育”,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遇。我用三年的时间推动实施了中南大学自动化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主持了系列课程思政教改课题,主编并出版了《自动化类专业课程思政系列教材》,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中国自动化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有人说,我所走的路运气成分很大,不可复制。
研究所的演示平台
研究所经过十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在有十二名专任教师,都是从各大名校引进的人才。研究所还聘请了五十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服务工作,在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七十名。我们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光电检测及量子通信方向的科学研究;其二是高速铁路建造及运维安全检测、监测方面的技术服务,每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重点项目十几项,科研到账经费近千万元,高水平论文40多篇,专利和软著30多项,承担建设“光电智能测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及“铁路工程机械电液控制”湖南省工程中心。
(七)三张画像的故事
在中南大学铁路信息技术工程研究所的会议室里挂了王梓坤、孙永福和桂卫华三位院士的画像。
王梓坤院士是我少年时代的偶像,我读初中时就拜读过王老师写的科普读物《科学发现纵横谈》,他是侯振挺教授的好朋友,侯老师曾邀请他到长铁来讲学,因此,我在读大学时就听过王老师的学术讲座,还请他在书上签了名。工作以后在北京开会有幸与王老师见过面,那时王老师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这本小册子上有一首小诗:“十年磨一剑,未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后,泰山不敢当。”我们的研究所成立以后,就是按两个十年进行规划和发展的,现在,第一个十年已经达成了目标,第二个十年刚刚开始,相信我们的剑在这十年中会磨得锋利无比。王老师的话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孙永福院士是长沙铁道学院最值得骄傲的校友,他是铁路人的杰出代表。我同孙老师虽然接触不多,听过他的报告,也曾短暂地聚过几次,但他的话对我启发很大,犹言在耳:“回首一生,我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学铁路、修铁路、管铁路。”这种专注和执着体现在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国家的铁路事业,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长铁人永远热爱铁路事业。孙老师的话是我们的座右铭。
我同桂卫华院士相识二十年,我们搭班子近十年时间。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多次给我站台助力,我们也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桂老师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十分推崇他纯粹的为人,我把他的一句名言“善于想事,勤于做事,勇于成事”作为研究所的所训。
(八)未来可期
在接到学校组织部免职通知的同时,接到了学校人事处续聘通知,我已年满六十,做为博士生导师可以再干五年。其实,无论退与不退,人总是要做事的,这同钱没有关系,无所事事就会无事生非,我的目标就是再工作十年,我将带领团队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在光电检测及量子通信方面的科学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高速铁路建造及运维安全检测监测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学研究进校经费1亿元以上;科研成果转化效益1亿元以上;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0名以上。
研究所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四十多年一路走来。我是幸运的,得到很多朋友的关照和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肯定是一事无成。我的老师、我的同学和我的学生们给了我太多的支持,特别是从2012年起开始做科研,无论是立项、现场实验,还是实施推广;无论是在哈大客专还是到西昆、川藏;无论是在长三角还是到粤港澳大湾区…我的科研项目成功率极高,究其缘由就是因为得到了众多校友的鼎力支持,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了。
从今年开始,我将发起一个“中南(长铁)校友论坛”,以个人的名义陆续邀请100名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长铁校友回母校做客和讲学,请他们带回他们丰富的人生体验;带回对老师的思念,也带回对母校期许和祝福。
梧桐雨茶坊
梧桐路被称为湖南最美校园路
长沙铁道学院有一条梧桐路,在篮球、排球场和运动场之间,穿过“创业楼”和“世纪楼”,然后上坡去高速铁路建造国家工程中心。这条路曾被称为湖南省最美校园路,道路两旁是挺拔的梧桐树,一岁一枯荣,春天葱翠、夏季浓荫、秋天金黄,就是到了冬日,梧桐树落叶满地,枝干雪白,拼尽最后的生命给肃杀的校园营造了温暖氛围。这时,我就想:这些梧桐树就像千万的长铁人,看似朴实无华,毫不起眼,但是它们依靠团队的力量绽放了惊人的能量,展现了绚丽的风采,贡献了绝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