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县第三中学始建于1995年,原名为“河北省承德县逸夫学校”。2013年8月,经承德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更名为“承德县第三中学”。
原学校位于北环和铁路中间的中磨村,服务对象为铁道北、站北居委会、中磨村的全部学生。是全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2021年7月,学校拆分为承德县第三小学和承德县第三中学。9月,第三中学整体搬迁至新校区。
新校区位于承德县教育园区(下板城镇大杖子村窦家沟附近),占地105.12亩,建筑面积32166.94平米,宿舍面积12480.94平米,食堂面积3523.36平米,建有300米环形跑道。
学校按全寄宿制16轨设计,共建有48个教室,建有餐饮楼、宿舍楼,最大容量2400人。目前实有30个教学班,学生1780人,教师126人。学校建有“音乐、美术、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计算机、多媒体、多功能、技术、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等15类、20个专用教室。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坚持“人和”的核心理念,一是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把关心教师、尊重教师、解放教师、发展教师作为管理的根本,以调动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核心手段,竭力构建团结向上、业精勤勉、厚德博雅的教师队伍。
二是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借助于学生本能力量的调动,突出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成长意识。
三是强调“至诚教育”的情怀,要求教师身正垂范,严纪律,重团结,多奉献;工作中始终要充满着“爱”,饱含着“情”,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有情感的教育。
四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任务,五育并举,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长远发展、个性发展。
五是谋划“智慧教育”的路径,以“修和养正,立己达人”为目标,精心设计“养德”、“养性”“养慧”、“养能”“养趣”课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培养品正人和、学博志远的阳光少年。
六是创新“融合教育”的模式,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为主导,将每个孩子包含在教育环境、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环境的主流内。
学校以德育为先,提倡“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树立“德育就是质量,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素质”的质量观。
围绕养性、养正、养志、养德四个维度,构建了德育体系,一是抓规范,从“身正、口正、行正、意正、心正”五个方面入手,做好学生的养正教育。旨在通过严苛的约束,规范外在行为,内化生成习惯。
二是抓教化,围绕“知止、知勇、知仁、知智、知礼、知信”六个方面,逐步培养学生文明、向上、好学、仁爱、尚礼、诚信的优良品质。
三是抓浸润,开展心理健康、励志教育,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思考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活动,逐步清除潜意识中积累的负能量。
学校在课堂上扎实践行“生本教育”理念,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倾力抓好“双教研”和“三级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基于学生立场,践行“五育并举”,以“修和养正,立己达人”为目标,从养德、养志、养慧、养性、养能、养趣六个方面的课程谋划养正课程,构建优质特色课程体系,打造差异化、个性化的课程形态。
以“和乐至知,养正其慧”为目标,开设学科核心素养拓展课程。“听、说、读、写、反思积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通过各种学科核心素养拓展课程,促使学生善学乐学,诗书琢慧,言行蕴美,知书达理。
最好的教育是习染而不是灌输。学校以“和润至善,养正其德”为目标,以学生的养成教育、情感教育为德育主线,围绕怎样让教育深入人心,内化生成素养,尝试构建实施德育微课,力求实现德育工作课程化、系列化。
以“和心至远,养正其性”为目标,开展励志微课程、心理健康课程。
以“和悦健体,养正其能”为目标,开展劳动教育、体育课程。
以“和雅至美,养正其趣”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设计活动课程,重点设计“美育教育类”、“综合素养拓展类”、“益智类”、“团建类”、“娱乐类”五类活动课程。
几年来,教学质量始终排在全县前列。
教育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雕细琢,为每个孩子的长远发展打好根基!
策划:郑守杰
编辑:袁柏芳 刘亚明
摄像:郭庆宾 曹红雨
审核:李学才
学校地址:承德县下板城教育园区
学校电话:0314—3018963
家校联系电话:17703145966
1871340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