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后感

用户8622042
创建于2023-06-17
阅读 27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或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即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的问题是教育上的一个永恒的问题。之前在准备研究生初试333教育综合这门专业课的时候,对课程的理解比较浅显。

阅读此书后,对课程理论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本书通过对课程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的探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整个编制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思索,对课程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对课程的历史、现状的剖析以及对未来课程的展望,从而确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的框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那么就需要足够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伟大的乔治·奈勒曾经说过:“那些不应用理论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

书中的第五部分主要论述“课程理论与研究”,分别论述了课程理论建设、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课程的基本问题方面,对课程存在的一些争议性问题(文理分科、隐性课程。核心课程、课程与价值、普职教育等)作了探讨,从而也使我陷入了沉思。

在这里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问题为例:

从全世界范围看,高中阶段教育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普职分流模式,以德国为典型代表,初中后,有超过60%的德国学生选择进职业院校。另一种是普职融合模式,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高中基本采用这一模式,高中既开设学术课程、又开设技职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在高中毕业后,再由学生选择进普通院校还是职业院校。最近几年,“1:1普职分流”“50%孩子上不了高中只能上职校”等消息流传网络,令不少家长担忧。我国采用的是普职分流模式,但与德国学生乐于选择职业院校,家长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同,我国家长大多不太接受孩子读中职。职业教育在我国不受待见,原因有三:

其一,职业教育被矮化。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在很长时期中,将职业教育作为低于普通教育一个层次的教育,如果用普高率评价初中办学,以本科率评价高中办学,就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低层次教育。

其二,职业院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无法根据社会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

其三,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断提高学历门槛,人为制造了学历高消费、唯名校论。

精修课程—以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

如果说宣传造势是营造一种气氛,改变人们对中职、技校不正确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选择,那么精修课程就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内功修炼。无论是初中分流还是高中分流,做好课程的衔接、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都有益于学生今后的良性发展。例如:山东青岛在试点综合高中班时就强调“普通高中向中等职业学校开放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师资与课程资源、派出教师到合作学校开设学科类校本课程”;目前开展试点综合高中班的江苏针对此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就是第一学年原则上以开设普通高中课程为主,同时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并设置部分选修专业课程。学生分流后,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应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课程。如果缺少规划科学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优化,那么学校会与社会脱钩、理论会与实践脱钩,普职分流的意义也就不会那么明显了。建议是做类似综合性高中试点和创新的学校应真正研究职业教育特点,做到两方面可以相得益彰。

阅读 2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