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在明朝为何是禁书三

凯歌
创建于2023-06-17
阅读 22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谈及景泰帝话题的另一个部分在天竺国境内,主要是在金平府观灯、青龙山捉怪的故事当中。我们先来看这段故事中的几个地名,金平府、玉华州,此后是青龙山玄英洞。这几个名字是什么意思?金平府即是北平府,把“北”换成了“金”字,玉华州就是华夏神州,加进了个“玉”字,“金”“玉”二字放在一起就组成了朱祁钰的“钰”字。青龙山的“龙”字代表皇帝,表明说的是皇家的事;玄英洞的“英”字可能指代的是明英宗,而“玄”指的是黑色,与乌金丹的“乌”字用意是相同的,为抹黑之意。如果说前一部分在讲到两位皇帝时还有各打五十大板之意,那么此处则是重点指责明英宗了。

    在金平府唐僧被抓走之后,孙悟空前往营救,路上遇到四值功曹赶着三只羊,口称“开泰”,还解释说这就叫三阳开泰,是给唐僧解困的,有好寓意。黄周星对此的点评是“此语不通”,因为三阳开泰当然不是这样的意思,但《西游记》为什么这么写?意在突出“泰”字。这段故事的结尾是四木禽星擒三只犀牛,当中表现最抢眼的是井木犴,书中又称其为井宿,这里突出使用的是“井”字,两个字加在一起就是“景泰”――朱祁钰的年号。把两个情节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四值赶三羊,四木擒三犀,都是四对三,为什么这么设计?一个四克三可以理解为五行中金克木之意,因为四属金、三属木;但两次使用其意义则不仅于此,作者希望读者能把这两个情节联系起来,其中之意自然就明了了。说到景泰大家都会想到景泰蓝,这种珐琅掐丝的工艺就是在景泰年间达到颠峰,景泰蓝名扬天下,明英宗取消了景泰年号,但是我们的民间艺人却用自己的工艺把它保留了下来。

    三只犀牛名为辟寒、辟暑、辟尘,名字也都是有寓意的,其对应代表的是明代时官场上的不良风气:炭敬、冰敬与事敬。炭敬与冰敬是以冬季和夏季的生活需求为名,向官员进献财物,疏通关系,辟寒就是指炭敬,辟署就是指冰敬,而事敬则是在遇到具体事情时请人帮忙所进献的,所以叫辟尘。故事中三只犀牛的结局的设计是有所不同的,有一只是被井木犴当场咬死,而且差点儿吃光,另两只则是生擒后,从云端推下摔死的。大家猜一下被当场咬死的是哪只犀牛?如果就辟寒、辟暑、辟尘三个名字的本意来说,如果对其中一个要特殊处理,似乎应当是辟尘,因为辟寒与辟暑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属于灰色收入地带,辟尘与他们两者是不同的,性质更为恶劣一些。但是,书中被咬死的却是辟寒。因为寒是寒冷,代表的是北方的侵略者,井木犴代表的是景泰帝,井木犴咬死辟寒喻示的是景泰帝打败北方民族的侵略。所以为什么井木犴差点儿当场就吃光了,天上的神仙哪会饿成这个样子,真正的原因是太痛恨对方了。

    《西游记》中还可能有一个很犯忌的话题,却只是极不起眼的一个数字――三百四十二。这个数字在《西游记》中出现过两次。《西游记》对于很多元素都会运用两次,这也是《西游记》特有的一种笔法,笔者称其为再现之笔。比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多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孙悟空的名字在生死薄上排在多少号?一千三百五十号。两者都含有同一元素“一百三十五”,所以这个元素就是在表达孙悟空的属性。

    回到犯忌的话题。孙悟空被勾死人勾至地府时,在生死薄上看到其寿止三百四十二岁,这个数字第一次出现。这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呢?《西游原旨》解读其为三、一、四、十、二,百即一百,其代表的是一。在五行角度来讲,数字一、六属水,二、七属火,三、八属木,四、九属金,五、十属土,因此这五个数字依次代表木、水、金、土、火,五行齐备。笔者赞同这一理解,但除此之外,这个数字还有进一步的含义,请注意这五个数字的排列顺序。五行中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这个数字中五行的排列顺序依次是木、水、金、土、火,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恰好是相反的,是逆向的排列顺序。《西游记》中隐藏了道教所谓的金丹之法,在孙悟空求道时即提到要“攒簇五行颠倒用”,颠倒就是逆的意思,作者的意思或许是五行逆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所以孙悟空虽来到地府,反而得到了长生,可以说是因死而生。《西游记》讲道教修炼本来没有问题,但讲五行逆生则可能有问题。

    明朝皇帝起名字是有规律的,朱元璋为其子孙后代起名字就是按照五行相生来取的,他的儿子太子朱标(朱允炆之父,早亡)、四子朱棣(成祖),是木字旁;孙子朱允炆(惠帝)、朱高炽(仁宗),是火字旁;仁宗之子朱瞻基(宣帝),是土字旁;其后朱祁镇(英宗)、朱祁钰(代宗)兄弟是金字旁;英宗之子朱见深(宪宗),是水字旁;宪宗之子朱佑樘(孝宗),是木字旁;孝宗之子朱厚照(武宗)及其堂弟朱厚熜(世宗),是火字旁;世宗之子朱载垢(穆宗),是土字旁;穆宗之字朱翊钧(神宗),是金字旁;神宗之子朱常洛(光宗),是水字旁;光宗之子朱由校(熹宗)、朱由检(思宗)以及南明的朱由松、朱由榔都是木字旁。从上述名字的规律中可以看出,明代皇家子弟取名所遵循的就是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往复循环。但皇家所讲的是五行顺生,而《西游记》讲的是五行相逆,明显是在跟皇家唱反调。

    如果这一数字只出现这一次,可能只是道教中人在讲修炼之事,问题还不太大,但是书中又使用了第二次。第二次出现在什么地方?凤仙郡求雨,求雨成功后,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前面提到了,这是再现之笔。数字再现本身问题不大,但凤仙郡这个地方问题很大。

    凤仙郡在书中为天竺外郡,是到达天竺的第一站。名字为什么是“凤仙”二字,其可能是“凤山”的谐音,即凤凰山。朱元璋的老家是濠州,有一座凤凰山,洪武二年在那里设立凤阳,为中都,朱元璋一度曾拟建都凤阳,并在那里建皇城,后改建为明皇陵。进入天竺国后,表面上是在讲天竺的事,其实是在讲明朝的事,所以地名是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

    凤仙郡的故事中讲什么呢?想弄清楚这一点,先要看里面传递了什么信息。

    凤仙郡的地方官复姓上官,品行非常好,清廉、勤政、爱民,可以称得上是好官的典范。其姓氏使用的是“上官”,就在表明他是一位好官。孙悟空说“上官”这个姓氏少见,实际上是在说好官少见。凤仙郡的故事所讲的是一位好官因为自己家庭中的矛盾,一时没控制好情绪,推倒了供桌,把供品喂了狗,导致全体百姓受苦。那么,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上官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是玉帝过于专横呢?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人也不可能永远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官的事发生在自己家里,本来是不会对外产生影响的,但凑巧被玉帝发现了,于是导致了如此严厉的惩罚。故事中强调上官是名好官,是在通过官员的好反衬帝王的不好,实际上是在讲封建帝王专制的问题。由于早年的个人经历,朱元璋对官员有一种先天性地憎恨,称帝后即有报复的心理。无论官员的品行有多么好,只要被皇帝揪住一点儿小问题,都可能严厉处罚,甚至说杀就杀,有时还会株连许多人,这就是凤仙郡的影射之意。

    凤仙郡一难有两处再现之笔,第一处是“人心生一念”之诗:

    人心生一念,

    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

    乾坤必有私。

    这首诗第一次出现是观音菩萨五行山下劝善,在讲心生善念得解脱,其中有一句不同,“天地尽皆知”;而此处却是在讲心生恶念遭报应的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孙悟空教别人向善,帮别人脱难,其实不是,其所讲的是恶,帝王的专治。这首诗用在这里有些奇怪,表面上看,这首诗前两句是在讲人心生善念可感动天地,与故事情节有所关联,但后两句就很奇怪了。因为后两句的真实意思并不是说善恶终有报,而是在讲天地是有私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此诗之意在导人向善,后两句应当指向人的行事,但它指向的却是天地。此处真正讨论的并不是上官的行为,而是玉帝的行为到底是善还是恶。玉帝有权定人的善恶,而评价一个人应当看他的整体,上官大部分的事情都做得非常好,只是在一件小事上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即使算是私德有失,性质也不严重,这件事该受惩罚吗?如果我们还是秉承封建时代的观点认为做人就要不能有一点儿过失,那不但不合实际,而且太奴性了,《西游记》应该不是这样的观点。玉帝不管上官平时如何清廉爱民,只是抓住他私德上的一点小问题就加以严厉的惩罚,而且把这种惩罚任意扩大化,全郡的百姓都要受其牵连,这才是真正的恶。这里所体现的是对玉帝的抨击,玉帝所影射的自然是现实中的皇帝,加上凤阳这个因素自然就指向了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讲帝制下专治之恶。此难的化解过程中使用了细思恐极的设计,表面上看当时人人归善,天降甘霖,皆大欢喜,故事中说起来很简单,但如果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一个人不归善怎么办呢?是不是当地就再也不降雨了呢?

    凤仙郡榜文中写道:“连年亢旱,累岁干荒”“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这些词如果用凤阳花鼓来唱就是: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此处是在表达对朱元璋时期帝制专治、严苛的控诉,而这种恶却没有受到天地的报复,所以作者此处是在慨叹乾坤是有私的。在其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其重点在前两句,所表达的是人心生善念,老天就会给人机会;而到了第二次使用的时候,重点在后两句,在控诉上天的不公。再现之笔的妙处就在于再现意不同,再次现出时,人们会认为其还是之前的意思,不容易发现其中的隐藏之意。求雨成功后,天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又一处再现之笔。孙悟空之死使用这一数字表达的是生死之逆,而凤仙郡表达的则是善恶之逆。凤仙郡的故事表面上是在讲扬善,而实际上是在讲止恶的问题。

    触碰了这么敏感的话题,《西游记》在明朝想不成为禁书都难。若不是万历皇帝后来心灰意冷,不再问政事,估计再过二十年也没有人敢公开刊印《西游记》。

阅读 22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