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定方向,研讨实操促提升——中心实验小学青青子衿教师成长营之做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中心实验小学
创建于2023-06-16
阅读 96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高效课堂,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2023年6月15日晚,中心实验小学照常开展了青青子衿新教师学习活动。本次我们请来了李静老师为全体新教师分享“做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

三课合一才是完整的一堂好课

  李静老师在她的分享中这样提到“课的不完整是教师成长不了或者成长缓慢的直接原因和最大障碍”。

        那么什么是完整的一堂课?完整的一堂课是三课合一,是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饱满的课堂展现再加上必不可少的课后反思。

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亮点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完善的活动。因此教师通过坚持撰写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在反思中解难,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还能为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李老师通过讲述反思故事,观看反思视频等等各种方式语重情深地告诉了每一位在场的新教师做一位反思性教师的重要性。

名人谈反思

         叶澜老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拥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悟,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展开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进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的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已供后面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严谨,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然发生的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的阐述有时偏颇,或者对某个问题处理感到力不从心等。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的反思、探索、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只有敢于正祝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所谓教学的难点,是指教师来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和处理方法、教学反馈结果,今后教学改进设想写下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然极大的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思之则治、思治则深、思深则透、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地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待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思得思失思改

  分享完名人故事李老师又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每一位新教师教学反思的意义就是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教学反思可以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

        手把手教导了我们如何写反思?反思写什么?思得——写成功之处; 思失——写不足之处;思改——写“再教设计”。

分享与交流

  李老师分享的做反思型教师引起了每一位新教师的思考,课中课后大家都展开了积极讨论。

      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促使我们不能停上学习的脚步。参加培训就是更新教学方法的很好途径,通过培训我们能精准的把握当下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炙手可热的教学方式方法,直面自己的弱点。从教师职业素养方面到教师专业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更明确的指明了我学习和工作的方向。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教师就是一个终身学习、坚持不懈的职业。

         追逐名师,靠近名师,成为名师。本次师训活动真正做到了名师引领示范,既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又为全体教师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希望全体教师能以此活动为契机,在活动中不断碰撞出教学的火花,凝聚起育人的智慧,共同书写好教育的奋进之笔。


部门:学术委员会

文稿:李晓蕊

图片:李晓蕊

审核:高虹、任芳芳

阅读 9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