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5日,红旗飘扬,于都县九章路小学四年级师生在操场上整装待发。
开展“大国少年传承红色基因 深化爱国主题教育 ”研学实践之旅。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站在走好新长征的历史起点上, 从雩都到于都,从西汉到今天,有着2220多年建县历史的古县,长征出发地、长征精神发源地、客家文化重要发祥地、堪舆鼻祖杨筠松归宿地……历史赋予了于都太多值得宣扬的名片。
作为于都学子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好于都的文化精神,把学习的革命精神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于都对中国革命史的巨大贡献。
为保证活动的安全有序,本次四年级学生由
中旅 ★ 行阅研学旅行社
全程安排,并对安全负全部责任。
出发前,钟发发主任叮嘱同学们研学路上要听从指挥、服从安排;牢记安全、文明参观、用心领悟、学有所用。同学们牢牢记住了钟发发主任和老师们对这次研学之旅提出的安全、文明出行要求,收拾好随身物品,认真看手中的研学手册。
说到研学活动当前已经成为学校、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德育课,让孩子以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启智明德、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孩子们可以走出课堂,在世界这块大黑板上学习到各式各样的东西。
在操场上,教官组织同学们分团队,授队旗,取队名,想队号。同时,强调研学旅行的纪律。瞧,同学们喊口号的模样,精气神多到位啊!
出发前的准备,研学导师和队医生都在身边等待学生们的到来,所有大巴车在出发前12小时都进行了深度消毒,确保同学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开展研学活动
于都,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是赣南第一支红色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 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红县之一和巩固的后方基地。
巍然屹立的纪念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象征着中革军委、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渡河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一、三、 五、八、九军团和中央机关直属部队先后从反“围剿”战场和驻地到达于都河北岸集结,并分别进行了一个星期左右的休整和粮食物资、武器弹药及人员的补充。
10月17日至20日,8.6万名红军将士分别从于都三门滩至渔翁埠长达50 余公里的贡江北岸南渡贡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而名闻天下。
在纪念园开营的时候我校王荣军副校长也对同学今天的研学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并对大家说“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从于都迈出第一步的,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总的最后的出发地,勤劳勇敢、乐于奉献、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主力安全集结、顺利出发长征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前,一支红色大军从这里出发,历经两万五千里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 阻到达陕北,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一页。他们的壮举,谱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立起了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红色传人,要把红色精神学习好,红色故事讲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原来于都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
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王荣军副校长整理缎带。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在纪念碑前,师生们触摸历史的温度,感知信仰的力量,缅怀先烈的英灵!
在渡口的时候导游朱青珍老师告诉我们,在红军西行远征的那些日子里,深秋星夜,月圆月缺,送别的情景非常感人。 至今,那个场面久久萦绕脑际:于都河畔火把明,风萧萧兮江水寒;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在战马的嘶鸣中,送别的父老乡亲,凝望着远去的队伍,企盼着亲人一路平安。 歌声在于都河上空阵阵回荡: 九送红军上高山,一阵北风一阵寒。问一声啊红军哥,几时人马再回还? ———这歌声,既让离别故乡的男儿心碎,也激励西征将士杀开一条血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于都河不是易水,胜过易水;这送别歌声不是渐离击筑,胜过渐离击筑。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壮别曲。 在了解了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的上述具体情况后,他曾经思考:为什么当年中央的领导要选择于都作为红军战略大转移的集结出发地?经过到长征出发渡口等地实际观察,结合赣州市党史办的研究成果,又翻阅一些红军长征史著作,他对这个问题开始获得初步答案。 第一,这是由当时选择的战略转移的路线和目标决定的。1934年5月,中央书记处虽然已经提出实行战略转移,6月,共产国际也已电复。 但中央领导人对 于转移的方向和路线一直未作认真思考。 只是在9月初对打破国民党军的“围 剿”完全无望后,才由中革军委制定战略转移的路线和目标,选择在中央苏区西 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设置的封锁线,然后沿赣粤边界进湘南,沿着红六军团 西进路线渡过湘江,再掉头北上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的巩固 的根据地,尔后反攻打回,恢复中央苏区。 根据这个抉择,无疑要将红军集结在 便于通过赣粤边界进入湘南方向的于都地区。 第二,这是由当时的战争形势决定的。从6月开始,国民党军即兵分六路同 时向中央苏区腹地进攻,加强了对瑞金的轰炸。 9月上旬,各路国民党军加紧了 进攻态势,苏区地盘进一步缩小。 10月上旬,中央苏区仅剩瑞金、宁都、于都、长 汀、会昌、兴国、石城等7县。 比较完整的是于都,其他各县则只有部分地区。 国民党军主要兵力已分别从北面、西北面、东面和东南面几个方向紧缩包围圈,有的县城已经失守,有的县城已处于敌军炮火的威胁之下。各路敌军直逼瑞金。唯 有于都、安远一线,由国民党粤军布防。 粤军担心蒋介石的嫡系乘机进入广东, 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不那么卖命,以保存实力。 由此线转移,对红军比较有利。 第三,这是由与粤军首领陈济棠秘密谈判的结果决定的。 陈济棠是地方军 18阀,曾三次通电反蒋,与蒋有深刻矛盾。陈虽然被任命为国民党军“围剿”南路军 总司令,但迟迟不向苏区腹地推进。 在蒋介石加紧从北、东、西几个方向进逼瑞 金后,他猜测红军将放弃赣南苏区,很可能会从南路突围转移。为不在堵截红军 的战斗中遭到猛烈攻击, 他主动试探与红军媾和, 派遣密使携信给周恩来、朱 德。周、朱抓住这个机会,派潘汉年、何长工作为中革军委代表,于10月上旬,在 寻乌罗塘同陈济棠的代表进行三天三夜的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协议。内容称:红 军有行动时事先通报,行动只是借道转移,不深入粤境;粤军届时从防区后撤20 公里。于都在地理位置上正处在借道粤军防线的要冲。红军要从西南方向突围, 不能不将红军各军团集中于此。 因此,于都被中革军委选择为长征的集结出发地。 红军各部在渡过于都河后,歼灭驻守信丰古陂、新田、安息和安远版石等地的敌军,至10月24日,全部突破以流经安远、信丰、赣县等的桃江(即信丰河) 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的第一道封锁线。 对此,陆定一同志当年有诗赞曰: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于都河, 古陂新田打胜仗。 听后学生无不震惊当时红军战士长征的艰难。
这座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而建立的专题性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并于2004年新建搬迁至于都县城东门渡口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侧。纪念馆占地面积5.75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展厅二层。纪念馆以长征前夕中央红军在于都主要活动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历程为主线,陈列采用文字、图表、照片、沙盘、油画、实物、模型及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实事求是地展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集结于都,开始长征的历史,再现中国革命大转折及苏区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
走进博物馆,一双双草鞋,一顶顶斗笠,架设浮桥,调集民船,这一张张图片深刻感受到了于都人民为了红军顺利渡河,大力支援红军。
敏而好学、博学好记的同学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记录下当时为红军送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动人情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学们在大剧院门口合影留念
禾丰小城位于于都县禾丰镇麻芫村,是于都县红色名村、红军标语之乡、乡村振兴发展示范点。
基地设有研学实践区、劳动教育实践区、依托红三军团二师五团部旧址、大湾双石背溶洞、农民协会旧址、兰花小镇博览园等教学点,
基地基础设施齐全,设有篮球场、足球场、射箭场、红三军团实战演习场、攀岩场、投壶场、露营烧烤区、停车场等场所;并有旅游休闲配套的蔬菜产业种植示范区、荷花塘、农家乐、大型蔬菜雕塑、观景台、垂钓中心、采摘园、大棚蔬菜种植等场所。
走进于都县禾丰镇,只见大地绿意盎然,农房、花卉大棚、绿树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秀美的初夏田园画卷。
钟教官向同学们介绍了研学基地的本次课程安排和出行的规则及纪律。并对餐前进行了餐前训导,对用餐事项,强调了几点要求,不大声喧哗,不浪费粮食。
餐食一览
部分同学用餐集锦。
旧址位于禾丰镇麻芫村下芫组。旧址原为刘氏民居,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年。旧址内主要展现红军在麻芫活动时书写的标语,在该旧址内仍保存有“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政府、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状”等179条宣传标语。标语有的用文字书写,有的通过漫画形式表达,为苏区时期宣传党的政策、瓦解敌人、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红军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红色,是于都的底色。在江西赣南,于都县是红色标语的资源库,这些红色标语以其喜闻乐见、风趣幽默的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大都采用炭笔、毛笔等书写工具,用最简单、最直接、最生动的语言,写在广大农村的祠堂、土房、围墙的墙面上,有效契合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认知水平,成为当时一种颇受欢迎的宣传方式。据统计,于都现留存的红色标语多达1720多条,为研究苏区革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
同学们把学到的标语,用毛笔写出来。
碧血丹心宁死不屈----
于都籍革命烈士高克勤。
讲解员和我们说到:“高克勤在1926年秋,于都县城求学期间,他就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向导》等革命书刊,开始了对革命的憧憬和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始终保持着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革命风范,高擎革命旗帜。
高克勤小时候不仅勤奋刻苦、学业优良,而且博览群书、关心国家大事,对地主豪绅鱼肉百姓、作威作福的行径深恶痛绝。当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于都广泛传播,革命氛围逐渐浓厚。共产党员丘倜等受党组织委派,在于都县城的学生中宣讲革命道理。当时还是学生的高克勤不但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而且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和中国社会的光明前途。于是,他积极投身到这场滚滚洪流的大革命运动中。
为保存革命力量,在安排群众分散隐蔽后,高克勤、张文焕等人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留在里仁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与敌人周旋。不久,他们组织了一支游击队。1929年4月,在红四军的帮助下,这支游击队改编为于都县赤卫大队,高克勤、张文焕等为负责人。在高克勤等人的领导下,赤卫大队在梓山、步前、罗坳之间活动,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地主武装,吓得当地土豪劣绅惊恐不安。
反动地主武装纠集在一起,将赤卫大队重重包围在里仁棺材寨一带。棺材寨地势险要,四面悬崖峭壁,从山脚下到山顶,只有一条又窄又陡的小路盘绕而上。面对恶劣的环境,赤卫队员即便在山上吃野果、睡草地,仍然保持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高克勤与张文焕商量,决定天亮前夕乘敌不备突围,并要求突围时“全体队员轻装,不准抽烟,不许发出声响”。天空刚刚露出一丝光亮,高克勤、张文焕果断率领队员迅速向靖石方向突围。不料,队伍在下渭村遭遇敌靖卫团截击。经过激战,队伍大部分突围,但是高克勤不幸被捕,被押解到禾丰。
任凭敌人施尽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高克勤坚贞不屈,始终没有交出禾丰共产党员与农民协会会员名单,并说:“我是革命到底的!要杀就杀,要埋就埋,随你们的便!”在双手被捆的情况下,高克勤艰难地用脚写下了“我为革命死,革命一定会胜利!”的铮铮誓言。写完后,高克勤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真人CS是各种喜欢军事及 户外运动 的人大家聚集在一起的一种 军事模拟 类真人户外 竞技运动 。使用模拟类游戏战术发射器(激光等各类对抗发射器器械)身着战术装备以及各种款式的 军装 、护具,进行的模拟军队作战训练的一种游戏,也是国际上风行的 wargame ( 野战游戏 )。
本区域分为A、B两区,暂定A进攻守区,B防守区,进入阵地后,以消灭对方为目的或在规定时间清点对方中弹人数,人数多的就算胜利。
碉堡防护
相对巷战,攻击比较难,攻夺方要求全体人员配合,且必须要活力猛力压制。
当年红三军团整编在禾丰村驻留;红三军团二师五团在麻芫村驻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此宣传发动革命,扩大红军、带领军民与敌人斗争;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陈毅等率领部队七、八千名指战员,在于都南部禾丰辗转于都梓山等地与敌周旋,后又发展到万余众红军,分九路突破重围,进入赣南信丰油山等山林地带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为了纪念长征留守部队九路突围成功和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禾丰镇将在大塆村建红军九路突围纪念碑、馆和红培基地。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后,中央苏区在国民党军围困清剿下情势日益危急。
1935年2月,留守部队撤退到禾丰,无奈只能留下一批红军伤病员,禾丰百姓几近家家户户冒着杀头的风险,收留照顾红军伤病员。当留守部队撤离后,国民党军队占领了禾丰,“清剿团”四处清剿红军伤病员,禾丰百姓将30余名还未痊愈的红军伤病员隐蔽在双石溶洞,然而狡猾的国民党军发现了他们,便想用浓烟将红军熏死,好在石洞内水源充足且有通风出口,红军与大湾村村民发现敌人的诡计后,立刻组织反击,利用居高临下有利的地形和石头掩体较多的优势与敌人展开战斗,向计划攻入溶洞的敌人射击,战斗中击毙击伤了十余名敌人,并最终在回防红军的支援下,粉碎了敌人的清剿阴谋。
至今溶洞的入口还有斑斑弹痕,似乎在讲述着当年战斗的英勇故事。
讲解员给我们说到:“大塆村有年轻的兄弟刘十月与刘则和,1934年积极参加红军,成为红三军团的两名战士,在用机智逼使携带财物进入樟木坑、双石两溶洞隐藏的本地土豪恶霸出洞缴械投降,并分发洞内的财物给群众后,跟随部队前往于都河集结,踏上漫漫长征路。之后他们牺牲在长征战斗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还有父子争相参军的刘隆祥,1933年参加了红三军团,于1934年在兴国县牺牲。黄泥村有三十六岩两个“人间蒸发”的故事。1929年9月21日中坊村的共产党员高克勤,惨遭敌人踩杠子、打地雷、烧线香、“高克勤,卵弹琴”等酷刑,忍死不屈,19岁英勇就义。
教官给同学们讲解射箭的“技巧,姿势”,同学们依次弯弓射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 酒壶 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 射礼 。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耦;或者有的宾客的确不会射箭,故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宋吕大 临在 《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学习红色文化,同学们被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所感动,更体会到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再去飞夺泸定桥,不需要再去四渡赤水河,但长征精神不能丢,要让它永驻人心,发扬光大。革命先烈用血肉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可贵的红军精神,才能去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挑战。
让我们向可爱可敬的革命先辈敬礼!学习我们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砥砺前行。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钟教官在研学旅行活动闭幕式致辞他说,“通过一天的学习,我们四年级同学们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文明出行,在公众场合不喧哗,安静有序,做到心中有学校、心中有集体。在遇到困难,能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关键时刻表现出了九章路小学学生的文明素养。所到之处,同学们不断做记录、仔细询问讲解员老师和教官相关文化知识。
特别是部分优秀的学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随时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无法处理的及时汇报老师教官,列队的时候帮忙清点人数,保障了此次活动的秩序及安全。
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行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吃苦耐劳,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达到了“研学旅行”的目的。”
经过一天充实的学习,部分同学用自已的努力获得了属于自已的荣誉。
结束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研学旅行是国务院和教育部共同下文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实国外或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很早就有了。是一种非常严谨的组织形式,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崇尚科学文化教育以及增强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强健体魄、社会阅历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以前我们读书时有春游、秋游,现在有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既是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也是提高青少年社会阅历和知识的、一举多得的好形式。文化、是事业、是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智慧产品、是教育青少年好载体好形式。
研学旅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很多农村的孩子,因家庭原因成了留守孩,有这家庭条件好,父母没有时间带出去走走看看,团体活动少之又少,上网、玩手机游戏成了周末的重要活动,网络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很轻易地秒杀学校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精神、文化、思想建设是当前非常迫切的问题,而适当的异地研学,可以更实际、更有效,更有说服力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影响,为将来的成功埋下一颗种子。
学生出来学习也是一次互帮互助的成长历程,有同学晕车了,同桌帮他递水,上车前及时提醒系好安全带;学生出来学习也增进了规矩意识,小组的比赛,拓展活动让他们明白团队的重要性,提升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研学旅行不是旅游,研学旅行是一种实践,一种创新,是一次梦想的根植!
审核:钟发发,王军福
编辑:邱鑫
摄影:肖振福
特别感谢所有工作人员及老师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