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大地柳绿,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孩子们思维最活跃的季节。为了让同学在自然中更好成长,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走得进、看得见、听得懂、悟得到的优质“行走课堂”研学活动指导思想下。经报教育局审批,家长同意,交专业承办单位承办,学校于4月15日举行了“重走长征路、继承革命传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出发前给孩子们的再次纪律要求是这活动的开始。学校主要领导和带队领导做了行前致辞和讲话,要求:做到安全最重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做到;课程实施目标孩子们需要完成好;学校老师配合好承办单位指导老师,保正安全,并高质量搞好这次研学活动。
孩子们整齐的排队、有序的上车,是礼仪教养的体现,彰显学校的日常管理的高水平。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我们出发了啦。
车上,孩子们兴奋着,都举手抢答指导老师引导的课程对应知识点。1934年红军两次过境宁远,留下了很多的红色印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这些学科内容是指导老师与孩子们沟通的交集点。伴着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树木葱茏,一路鸟语花香,载着一路期待满满到达大界源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改编”是课程之一,因为著名的“三湾改编”,才有了后来红军的发展壮大。当年红军改编是形式的需要,但这次的“改编”是身份的转变,由一名学生变成了一名红军战士。通过“改编”,让孩子们知道红军当年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并按照当年红军部队的传统做出了军事部署和行军要求。身份的转换为后续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条件。
重走长征路,全程3.2公里左右。营地在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路线设计经过小村庄两个,一片森林、还有传统耕地等地方。主要考虑了道路环境的安全;其次必须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路,故事原发地;三是可以满足课程实施的条件。课程要求孩子走完全程,并在路途中完成相关课程。她们满怀激情,在指导老师的红色故事中,展现着历史的再现,唱着红色歌曲,追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前行。前进的是脚步,继承的是精神。
“野外救护”课程是活动的主要课程之一,目的是训练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获得一项野外生存技能。课程模仿当年红军救护包扎的场景,森林中让孩子们在情境教育里感知历史、体验“要知长征苦不苦,就在长征二万五”的苦难与辉煌,感受团队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客观原因
课程“穿越火线”,利用影视拍摄烟饼制造出战场烟雾的气氛,要求同学们保护好“伤员”战友,安全、隐蔽、快速的通过火线。培养的是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
模仿红军写标语,“打土豪”。红军打土豪的历史已经过去近90年,对于孩子们的来说只是个故事。课程“打土豪”,模仿当时情境,让同学们在亲身参与的情景剧演绎过程中探究、感悟历史,情境再现,如同真见。看“男一号、男二号”表演的逼真就知道课程的效果了。
重走长征路全程的完成,同时也是个消耗体力的过程。中午准时用餐,增加能量,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必须的。中餐以安全健康、营养适口为原则,同时要求”光盘行动“从我做起、不够再加要吃饱。教育局相当关注营地课程实施效果和用餐,多次到现场指导监督,营地按照研学实践要体现”公益性“这一原则,对孩子们的”餐“事是必须确保质量的。
活动除了让同学们通过课程的实施探究历史,感悟红色精神外。也安排了同学们放松心情、放飞自我。营地的拓展场地和恐龙展览场是同学最爱去的的地方,也是他们释放天性,流连不返地方。
宁远烈士公园,是为了纪念在3.29暴动中牺牲的解放军烈士和红军长征时牺牲在宁远的红军战士而建。课程设计重点一是瞻仰烈士碑,聆听红色故事;二是让同学们在这里“寻找出心中最可爱的人”,课程实施过程既是对所学课程知识构建的加深,更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渲染下感悟红色精神,激发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
后记:研学实践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校外学和校内学的有效结合,是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教育部等11个部委早在2016年年底就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随后各省也发布了具体的实施政策。政策明确说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这些政策和永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管理办法》是活动举办的政策依据。这次活动的主要意义是:通过红色文化体验,激发了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效的推动孩子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思想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在这次活动中,课程的有效实施,达到了研学实践教育的目的。
活动承办单位:永州和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