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善晋美"。
五千年文明三千里土地。
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山西。
它是摇篮,它是源头。
尧舜禹三圣设都于此,
最早的中国就在这里。
2020年国庆节小长假,阳光户外一行十人驱车开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行。
水峪口古村,隶属于山西运城永济市城西街道,位于永济市中心西南2公里处,坐落于黄河东岸,倚靠中条山山脉,毗邻神潭大峡谷,自唐朝贞观年间兴起,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水峪口整个古村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是黄河金三角地区著名的商贸重镇。
关帝圣像景区坐落在解州镇常平村的南山山麓,距运城市区约10公里。据景区负责人介绍,这尊通高80米的关帝圣像在高度上创下世界第一,其中,铜体高61米,意寓关公在世61岁;基座高19米,意寓关公19岁成家立业。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三叉机
这个是“鼓上?……”
有点累了,打个盹
蒲津渡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西的秦国为了进取河东就在蒲州一带修建了蒲津桥。唐代将竹索浮桥改建成铁索浮桥,蒲津桥是从首都长安通往黄河以东的交通枢纽,蒲州城也跟着沾了光,成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
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
发掘清理出来的蒲津渡遗迹有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这四尊铁牛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质量最重、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 ,被誉为“世界之最”,中华国宝。
无奈,个头有点低……
西厢古街,人来人往,主要经营当地特产,各类美食汇集此地,有饺子扯面,还有长沙臭豆腐等特色小吃,好吃到让你停不下来。来往的游客驻脚此地,看美景,尝美食。
普救寺
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远眺莺莺塔。
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黎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
看来,男人们到这个地方,想跳墙的确实不少,树皮都快摸光了。
观赏当年张生与莺莺绝妙幽会的梨花深院,再抬头看看那越墙的杏枝,“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一千古绝唱的寄情诗,便会脱口而出,更能把人引入“意似痴,心如醉”的遐想之中。
莺莺塔雄峙于普救寺西侧,古朴端庄,独立了擎天,原建筑为7层舍利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那次地震中也被毁掉了,现今我们看到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
回廊围绕着的莺莺塔,是用砖砌筑的。全塔十三层,高三十六点七六米。七层以上突然收缩,使整个塔显得更为灵巧。塔内各层之间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层。但六、七层不能直接相通,必须从六层下到五层后才能上得去。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在塔的附近以石相击,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哇、咯哇”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传为匠师筑塔时安放金蛤蟆在内,实则塔身中空所致。莺莺塔回廊西侧外有一个击蛙台,这是击石的最佳位置;台下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名叫蛙鸣亭,这里是听类似青蛙鸣叫回音的最好去处。莺莺塔还具有收音机、窃听器和扩大器的效能。在莺莺塔下,人们可以听到从塔内传来的二点五公里外蒲州镇上的唱戏声、锣鼓声,附近村镇上的汽车声、拖拉机声,人们在家里的说话声、嬉笑声,以及鸡鸣狗叫声。另外,塔下的鸟叫声,通过莺莺塔的“扩音”之后,声音变大,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圣天湖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山西省芮城县陌南镇,东临黄河,北倚中条,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平方公里。
圣天湖自古风光旖旎,人杰地灵,是上天眷赐给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翡翠。这里距人类180万年前第一堆圣火燃起的地方--西侯度不足百里;《诗经》中的《魏风》、《伐檀》就诞生于此;这里古称浢津渡,史载曾有三位圣上据此渡河;古中国的潞盐、檀木也从这里南输;大禹在此驻足治水;老子在这里留宿沉思;虞芮让畔、诡渡浢津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这里修行布道;抗日战争时期,800壮士在这里挽手跳入黄河,铸就了一座民族不屈的中华丰碑。
芮城城隍庙
历经千年的兵火战乱和风雨剥蚀,集中了宋、元、清三代建筑风貌的城隍庙能保存至今,可谓一个奇迹。享亭为元代遗物,俗称“看台”,柱子粗矮,斗拱硕大,建筑形制粗犷而浑厚,古朴的外貌具有浓厚的早期建筑特色。
在今天的山西芮城,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大型道教宫观,名为“永乐宫”。它和位于陕西的“重阳宫”、北京的“白云观”并列称为“全真教三大祖庭”,融合了道教、佛教和儒教的诸多内容。
如今,“永乐宫”最为出名的当属其壁画艺术。这里的壁画胜在精美、盛大而且完整,不但融合了“曹衣似水,吴道当风”的唐、宋绘画遗风,还结合了元代自身的绘画特点,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
永乐宫壁画是可与敦煌壁画相媲美的我国古代的杰出宗教壁画。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作为道观的永乐宫时建时停,历时一百余年才建成。时断时续的建造过程也使得永乐宫壁画的内容包罗万象。它集历代壁画大成,特别是直接继承了唐代宗教壁画的人物造型开张、比例严谨、用笔细致、姿态生动、衣纹畅快、气势雄伟的大唐风格。
那些壁画包含了上至神仙,下至普通平民。朝元图中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
运城印象——古镇袁家村
《袁家村·运城印象》位于运城市区南边的中条山下,与九龙山相邻,距凤凰谷有五公里左右,距运城市区大概十几公里,这里集小吃街、十三县市特产街、酒吧街、文化街、特色民宿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圣地。
一说有美食,昂首挺胸刹那间冲到前面
美食,太诱惑啊,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是吃货。陕西的油泼辣子、老酸奶、凉粉、饸烙,晋南的麻花、油糕、煎馍、羊肉泡馍、羊肉胡卜等,真是大饱口福啊!
牢记使命
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遗憾的是我们到达时天已傍晚,只体会到了盐湖的美丽夜色……
偶遇到这个桥上了
解州关帝庙,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
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
关公面前耍大刀
近二百年的李家大院,被沧桑岁月厚重成一处佳景胜迹,以一种宠辱不惊、磅礴恢宏的气度,彰显着独有的风韵,代表着一部丰富多彩的晋商文化发展史。
一条扁担,诉述着一位草根创业的奋斗史;
一座院落,记载着一个名门望族的兴衰史;
一段爱情,凝结着一段中西合璧的浪漫史;
一口赈灾锅,镌刻着一部百年济世的善行史。
李家后人,李大善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龙兴宝塔
绛州“龙兴宝塔”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龙兴大街北段,顶部高垣之上的“龙兴寺”。“龙兴寺”北望吕梁山,南面汾河水,居高临下,雄伟壮观。
“龙兴寺”原名“碑落观”,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而更名为“龙兴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时将其增至十三层,增高后约43.7米。塔身结构精巧,体态秀丽,每层八角上各挂一铁铃,当风吹动时,铁铃发出悦耳动听的铃声,故有“八方协律”之美誉。更令人神奇和不解的是:该塔曾多次“冒烟”。据记载:清光绪乙亥(1875年)年,塔顶“冒烟”;1937年、1971年、1976年等时间,都曾多次冒过烟;最近一次是1993年8月,塔顶再次“冒烟”,观者有万余人,连冒七天,1993年(山西日报)曾以头版登载“龙兴宝塔”冒烟一事,但其因至今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
历史上的贡院巷,是绛州老城的文脉所系。无数“童生”在这里迈开了他们悲喜交加、志跃龙门的第一步。贡院巷由坊门口西入,将一厢的繁华狠心掷于身后,一步转入静穆的书香世界。沿街两侧,是来自江南与北地的笔墨纸砚,再望西,则是让学子们敬仰了无数次的州府所在。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辛亥革命后废除州治改称新绛。
绛州三楼系指钟楼、鼓楼、乐楼。
隋代花园位于绛州大堂后院,是国内现存唯一的隋代州府园林。
和国旗合个影
我们是快乐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