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主要的教材,以课本作为参考资料,这是直接的经验。”
一、实地观摩—第一次观摩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游戏,提高幼儿水平,提升教师材料投放的能力。材料投放组王老师根据每个班的自然资源的运用进行了观摩、反馈。
二、走进桦墅
为了更好地定位教研工作方向,不断优化教研内容与方式。围绕“自然物材料在区域活动中适宜性运用”问题展开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材料投放组和课程审议组于2023年6月7日下午一起来到了桦墅村,结合周边的自然资源进行现场的收集与讨论。
在活动过程中,王老师带领组员们通过叶的形状、花的芬芳、枝的联想、果的味道、石的力量、泥的清香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刻的认识与交谈。 树叶、花、树枝、果壳、石头、泥土等自然材料,来源于大自然,绿色、环保、无污染。在幼儿园里,老师们可以巧妙的利用身边的自然材料,努力挖掘其教育功能,使其成为幼儿的好“玩伴”,教师的好“助手”。
三、现场分享及研讨—第二次观摩
通过收集到的自然资源,材料投放组的老师们整理并投放到了班级的区域游戏里,让孩子们自主进行创作。
小四班:
王老师:我们班将幼儿园常见的不同的树叶、花等自然资源装进了“瓶子”里。
中二班:
邢老师:我们班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收集到了树枝、石子、树叶和泥巴等自然材料,小朋友们利用这些自然材料制作了:小鱼、螃蟹、泥巴花瓶等作品。
大二班:
李老师:通过在桦墅村收集到了果实、不同颜色的树叶和花,本班幼儿用扎染、浸染的方式呈现出一幅幅有意义的作品。
大三班:
朱老师:我从桦墅村带回了不同颜色和品种的花、玉米棒子、粗细不一的树枝投放在美工区和生活区,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制作了肥皂花、相框小景及玉米棒小椅子等作品。
分享结束后,老师们相聚在一起,结合自然博物馆的一些资源,我们将作品也呈现在了一楼的自然博物馆里,让幼儿的作品“看得见”。
大自然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堂,自然材料是大自然赐给孩子们的“玩具”、“学具”。自然材料的巧利用,为幼儿提供了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动手动脑、创意发挥的机会和条件,在促进幼儿理解绿色环保教育、践行绿色生活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