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名家 凝心同行——记“全国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核心成员参加北京总站活动纪实(一)

工作室美篇组
创建于2023-06-15
阅读 90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盛夏六月,不负时光。2023年6月15日、16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主题研修活动——学习落实新课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隆重举行。在张红娜老师和查卓珩校长带领下,吴正宪工作室核心成员近5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第一项:开幕式

        中国教育学会成果推广部负责人朱哲、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主任贾美华、中国教研网总编朱立祥、房山区教委副主任于海侠分别致辞。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话小学教育,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成为了很多学校的文化,吴正宪老师带领老师们直奔课堂,在课堂实践最后一公里下功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体现了成果推广应用的价值。

活动第二项:成长分享

(一)工作站研修工作分享

        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刘涵予带领老师们重温了工作室的工作宗旨、研修理念、专业标准、研修策略。她谈到,儿童是我们研修活动的起点和归宿。1+N的研修模式,让更多的老师获得成长,使我们成为懂儿童、有童心、有人情味、有真本事、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

        吴正宪工作室门头沟分站站长李培讲述了在专家团队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儿童数学教育,让儿童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

        北京市大兴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梁山分享了工作站历时十五载的变化。在同课异构中与吴老师“对话”,实践反思中与自己“对话”,在对话中成长。经历过程,形成经验,做成经典,形成了一支有思想、真研究、会教学、善反思的教师队伍。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教研室主任、工作室城北区分站站长翟丽萍这样说,遇见儿童数学教育思想,遇见吴老师团队,是适合的遇见,是最美的遇见。吴老师的课堂学得来,讲座听得懂,书籍看得明。在儿童数学教育观引领下,建立了团队研修共同体网络,建立研修机制,建立种子教师“七个一”任务驱动,明确教学主张,着力本土化实施策略研究,使教师职业状态发生变化,学科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二)工作站团员成长分享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员、工作站首批成员周卫红和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副校长崔静向我们讲述了“传承”的研修故事。传承——同课异构:与吴老师同课异构,让我们体会到了巧在全程设计,重在课例研修,成在后续跟进,贵在资源建设。传承——育人理念:用数学育人,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传承——教学策略:构建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纵横连通的简洁课堂。

  (三)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的实践探索分享

        吴正宪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组成员武维民、张艳、梁伟、付强、高广艳、王薪秀、易金婵为代表分享:在探索儿童数学教育实践中促进教师的进步与发展。

        构建1+11+110+1100+N的推广机制,将儿童数学教育理念和实践尽可能多的推广,辐射到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努力促进更多的儿童的成长。通过自主观课,校本改课,共同体磨课,区级展课,品味数学本质,感悟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之道。引领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基于自身情况,选择一个维度落位,人人都是研究者,校校都是贡献者,让课堂上的人研究课堂,教学产生了真正的变革。

        11个示范区在总项目组的带领下协同共进,带动更多学校教师践行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形成成果传播的持续力量。

(四)专家点评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喆谈到:1.再学习。学习吴正宪老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2.再发现。重新认识教育对象、教学过程,重新认识自己,就能产生新的发现。3.再创造。发现新的问题后,找到问题的解决新方法。

活动第三项:课堂实践

        上午11点,吴老师和三年级的孩子们为大家带来了一节研究课——“速度 时间 路程”。吴老师课前先和孩子们聊天,让大家明白尊重别人,读懂别人,理解别人,才能跟别人进行更好的交流对话。

        接着出示这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明明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光用了6分钟,亮亮用了8分钟。比一比,谁走得快?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是“小光”时,吴老师启发学生到底是不是小光走得最快呢?这时有了不同的声音,他们三个的路程不一样,仅凭时间不能确定谁走得快。吴老师再引导学生说出需要增加的信息,还要再添上“路程”。

        明明720米,8分钟;小光480米,6分钟;亮亮480米,8分钟。再来比一比:(1)小光和亮亮都走了480米,路程一样,小光用的时间短,所以小光走得快。(2)明明和亮亮都用了8分钟,时间一样,明明走得远,所以明明走得快。

        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怎样计算?720÷8=90(千米)480÷6=80(千米)480÷8=60(千米)学生列式讲解,吴老师配合画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可以比较三个孩子1分钟走的路程。那么480米和90米可以比较吗?学生认为不合理。1分钟走的路程和6分钟走的路程不能比,标准不同,需要找到一个标准,也就是都找1分钟走的路程,这就是速度。速度是一把重要的标尺,能比出谁快谁慢。看来我们在比较谁快谁慢时,不是比的时间,也不是比的路程,而是比的速度。

        接着以“神九”飞船的速度,张华骑自行车的速度对比,结果都是8千米,到底谁快谁慢?学生在冲突中体会到必须要标明时间单位,通过吴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于速度单位的写法理解更加深刻。

        随后,吴老师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1秒、1分钟、1小时、一年……都是时间单位。但是,速度只能表示单位时间里走的路程吗?又通过举例1分钟打20个字,赋予“速度”新的意义。

        最后,吴老师又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概括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马云鹏教授点评:“速度、时间、路程”最核心的是“速度”。吴老师做了三件事:(1)直观体验速度。(2)深入探究速度。(3)用科学的方式表达速度。我们要学习吴老师在课堂上能够看见学生,读懂学生,发现学生的困惑点,把学生的非标准答案转化成标准答案。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感叹于吴老师团队的力量,儿童数学教育思想遍地开花。许昌小数人也必将同心不断,勤耕不辍,精进不休,传承不止。

阅读 90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