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踏今走天下

云影儿
创建于2023-06-15
阅读 31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3:58

前    言

    寻古踏今应该是这次出行的目的,走天下嘛,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儿大,其实不然,我们从蜀地出发,在齐、楚、燕、韩、赵、魏、秦的土地上溜达了一圈,不就是走了天下吗?

    提前一月,与雪一起定了两个大点——山东和山西,途中的几个小点(石门、安康、老君山、洛阳、开封),然后便开始计划路线,准备来个寻古踏今走天下!

    按路线行走,很多时候看得匆匆,没有细究。不过就这样还是开了不少的眼界。

    从前写游记,恨不得将所有见到的景致、美食、文化、历史的来龙去脉、根根底底都挖个清清楚楚,每每引经据典,恨不得让它作为文献类的东西。而今写游记,也只将自己印象最深的记录下来而已。

    寻古踏今,算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吧。

     第一站:诸葛古镇。

    扫码进入,闲逛半天,见草船借箭,三顾茅庐,隆中对,七擒七纵等新景,有古迹天下第一武侯祠。

    今天更多的是熟悉伙伴吧。

第二站:石门栈道

    提起石门栈道,褒斜道,估计很多人不清楚。但讲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两典故,知道的人就多了。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事中的那个女主角——褒姒的故乡就在这里;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词中的栈道就是指的这里。

    这里有“褒姒故里,栈道之乡”的之称。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石门;是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的诞生地。此处的栈道被茅以升老先生称为能与长城和大运河比肩的中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

    站在这里,可以遥想当年褒姒那倾国一笑该有多么醉人;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刘邦进汉中后听从张良之计火烧栈道那熊熊燃烧的火焰;站在这里,似乎能听见杨修被曹操斩杀时的长叹;站在这里,可以追根溯源一下汉族的由来(刘邦从此进汉中封汉王);站在这里,也可以去猜想猜想石门是用什么方法打开的。当然,也可以实地去看看《石门十三品》的拓本,读读《石门颂》,了解了解历史上这褒斜道的重要性。

    如今的这里,有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石门水库,是当时中国第一座也是最高的一座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坝,大坝高88米,弧长260米,库容1.098亿立方米。

第三站:南宫山

    南宫山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境内,属大巴山山系化龙山支脉。有古冰川及火山遗迹。以前因主峰并排三峰构成笔架状而被称为笔架山,主峰海拔2237.4米。

    此处地貌奇特,集奇、险、野、秀、幽于一身,是一处新开发的景点,有“云中净土,世间桃源”之称。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山上始建道观,至清代逐渐演变成佛教胜地。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初二,高僧弘一在金顶莲花盆中圆寂,为南宫山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景区名气不大,但是绝对对得起“秀、幽、险”几个字。从南大门进去,乘坐区间车上行21公里,经过无数个急弯,把我摇晕车之后终是到了谢家坪停车场。

    站在停车场抬头便可见三座山峰真如笔架般矗立于天地间,也不知哪支神笔能有幸搁于其上。山峰之间有长桥连接,我想那么高的地方,我们这老胳膊老腿就不用上去了。峰下有一寺庙。那应该是主景区,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所在。

   初时,林间小径还算平缓。因为是夏初,草木皆茂茂盛盛,有野鸡的咕咕声,不时从密林深处传来。行走于林荫小道上,头上是葱葱郁郁的浓密树荫,脚下是平缓的小径,有轻柔的风拂过面庞,与这次旅游的闲适之意相得益彰。突然映入眼帘的小杜鹃,送了我一份惊喜(因为今年原本约好的去打古冰川,看杜鹃花,因事而耽误了。)

    最陡之处有木栈道297阶接醉仙关的石阶,将险峻一词体现得淋漓尽致。说来也怪,要说我身体好吧,坐车又是唯一晕车的人。说身体不好吧,爬山又是冲在最前面的人。不过当大家气喘吁吁地登上醉仙亭,回身的刹那,远处蓝天为底,峰峦叠翠,白云悠荡,顿感胸襟开阔。借吕祖之言赞一句:“此乃人间仙境,酒不醉人景醉人。”

    此行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倒有几件。其一,那个做了股骨头置换的人居然一步一步地爬了上去。其二,一群认为自己爬不到那山间横跨的吊桥处的人,居然都爬到了那里,还骄傲地在上面白起pose照相。其三,我们居然绕了一大圈,看完了所有的景点。

    当登临山之巅,立于天地间,环顾四野群峰,顿觉前面的所有努力都没有白费。

    下山时,众皆惊叹如此陡峭的山路,努努力,居然也就走下来了。

    慨叹一声:这不就像我们前半生走过的岁月吗?

    下山来,夜宿八仙镇,晚霞很美,心儿很美。

第四站:丹江口

    丹江口市古称武当县、武当郡、均州,有“中国水都、亚洲天池”之称,是湖北省省辖县级市,由十堰市代管;位于中国中南地区,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地处江汉平原与秦巴山区结合部。丹江口市境内常流河57条,其中,内流河55条。想当年毛泽东主席在地图上研究半天,指着丹江口,提出了“南水北调”,于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于1958年决定修建丹江口大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江补汉工程、鄂北调水工程等国家超大型重点工程便布局于此处了。

    其中,丹江口大坝地处汉江与丹江汇合口下游800米处,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和自行管理的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全国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达到170米。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站在汉江岸边,只见大坝下的汉江水缓缓地流淌着。我没有想到这里的河面有如此开阔,感觉比在兰州看到的黄河还宽。正值黄昏之时,夕阳斜挂于天际,那光线斜射于江面,太阳光的影子拖得长长的,似乎在给我注解何谓“半江瑟瑟半江红”。

02:26

    夜幕降临,一场恢宏大气的灯光秀便在这宽阔的江面上上演了。以《金风玉露》和《可能》的歌声为背景音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各种灯光或次第登场,或交织呼应,线状、片状的光组合成不一样的图案,光怪陆离,让人目不暇接。最吸人眼球的是两条龙船在江心表演的二龙戏珠,或独自盘旋,或交颈缠绵,煞是好看。

    岸边人潮涌动,一派盛世之景。

    离城市不远处有千岛画廊风景区,与浙江千岛湖景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人定胜天工程后形成的湖区和岛屿。不过面积比之小了很多,算是缩小版的千岛湖吧。

     在这里住民宿,赏日落和日出是不错的选择。

00:19

水口王营

    丹江口大坝拦住了汉江水,在滋养了北方的大片水土和人民的同时,也让湖北和河南的一大片区域成为了水下城市(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库区),站在高处眺望水库,这方湖面给人烟波浩渺之感,可见有多少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成为了永远的异客。

    在湖旁山腰有一座亭子,名曰“寻根亭”。读碑文,发现这是一支蒙古族王氏的寻根问祖之碑,该碑立于2022年,记载了196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库,他们舍家为国,离乡背井迁徙的历史渊源。

    啊,中华民族是最有大局意识的民族,当祖国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总会以国为重,舍弃小家,成全国家。远到“湖广填四川,大槐树移民”,近至修建丹江口水库,修建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哪一次不是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集体迁移,舍弃小家,到陌生的地方去从头开始吗?

    中国的百姓很平凡,中国的百姓也很伟大!

第五站:老君山

    春秋时期,被公认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到此归隐修炼,使之成为“道源”(道教起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

   初见老君山是在两三年前刷到小视频:雪后初霁,蓝天下,险峻山顶上,几座道观、小亭、长廊在白雪的掩映下,青砖更青,红柱更红。高处金色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个景区房屋高低错落,集圣洁与庄严为一体。

    一眼万年!

    终于站在山腰,入目是层层叠叠青黛色的山峰,由近及远化入天际,身后石壁兀立,有栈道如道士脑后的帽带,细细的,围绕山峰盘绕而上,直达封顶。紫色的杜鹃羞怯怯地从林间、树后、山崖间探出身子,冲着我们展颜,那笑靥引我迷醉。

    十里画屏,一步一景,既有武陵源孤峰突起的险峻之姿,又有青城山峰峦叠嶂的清幽之态。站在伏牛山主峰,环顾一圈,心胸都开阔起来。

    难怪难怪,老子要将这里选为归隐之地,难怪难怪,这里会成为“道源”和“祖庭”。

  山顶便是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伏牛山主峰耸立,是黄河长江分水岭,有道观群:什么祖师殿,玉皇顶,钟楼,鼓楼……凡一般道观能见到的在这里都能见到,一般道观没有的,这里也有,比如亮宝台。

第六站:关林

    洛阳有一街道名曰关林路。

    因所住宾馆的服务员告诉我们这条街上有很多吃的,又不远,晚间便步行此间去寻找吃食。原以为关林路这几个字和所有的街道一样,也就是一个名字而已,不想街道旁一会儿出现几尊五虎上将的塑像,一会儿又是刘关张笑意盈盈的Q版立像,再加上街道口那高大的牌坊,一众人才意识到此街可能藏有名堂,找度娘一问,方知这关林居然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

    这个嘛……必须去看看!

    说起关羽墓冢,当然得理一理他老人家的身后那点儿事:公元219年冬,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大义归天。220年春正月,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关羽首级献于洛阳曹操处,但被曹操识破其心机。曹操敬慕关羽为人,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并建庙祭祀, 即今天我们所见的关林,迄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

    这“关林”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在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有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后来我们要去的孔庙、孔府、孔林可是三个不同的地方)。

    关羽被封为“武圣”是清朝顺治五年敕封他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始称“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孔林”并肩而立的两大圣域(看来这一趟出门,文圣和武圣的墓冢我们都不会错过了)。

     吃罢早饭,我们早早地来到了“关林”。

    只见大门东西两边为八字墙,分别篆写“忠义”、“仁勇”4个大字,概括了关羽忠君、义友、仁爱、勇武的一生。

    进到大门,只见古柏森森,古碑林林。庙宇的建筑多半是明清时期的,有仪门、石狮御道、三重大殿及配殿、关冢、碑刻墓志室、石坊等等,三重大殿的二殿为财神庙,这里有好多善男信女提着一麻袋一麻袋的纸钱来烧香或还愿。

    原来拜关公还有这讲究,又长见识了!

    绕坟三圈,献上我的敬意。

第七站:洛邑古镇

    每每看到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们穿街走巷,总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穿着汉服在大街上漫步,观观灯,赏赏景,不用羞怯怯,不娇柔也不造作。

    奈何半老徐娘一个,如果也做如此打扮必定会引来旁人侧目,不当面厌嫌也会被腹诽半日。只能收起心思,藏好梦想。

    洛邑古镇是洛阳市打造的一处仿古街道,有百多家汉服体验馆,在这里,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无论美丑,都能花个百八块钱,由专业人员做一个适宜的妆造,圆一个汉服梦。

    最美妙的事情是大家伙儿都身穿汉服,行走间,或有襦裙霞帔唐宫佳人途径身侧,或有轻纱覆面胡姬迎面而来,也或和腰佩长剑的侠士侠女并肩同行,做彼此眼中的风景,谁也不觉别扭,谁都落落大方。

    于是凭借着自己丰腴的身形,也作唐人打扮,穿行在这小桥上,小巷里,看花市灯如昼,感受洛阳城里风光好。

第八站:汉代函谷关

    这一次我们到了汉函谷关。

    这里被称为洛阳八大关之首,是丝绸之路的要塞。土夯的城墙和青砖的城楼在广阔的土地上显得特别沧桑。城门上有关楼,据说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后的遗留下来的。此次重修的规模据载为:关高25丈,南北长10丈,东西宽6丈。关额“汉函谷关”为康有为手笔。

    与我们平时了解到的关楼不同的地方是这楼呈四面相通的十字对称窑洞,四门洞开,正项十字交缝,洞宽2.6米,高2.9米,四室相通,每室各嵌"无字碑"两通,地面铺灰陶方砖,室外设有平台,四面门洞均有对联。这种形制的关楼,我好像在《亮剑》里面看到过,潜意识里认为这是城楼而非关隘。

    站在关楼上远眺,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让人总会联想到古时送别的场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关隘的右边,有汉函谷关的遗址。有贯穿关城遗址的汉代道路和建关前早期道路,让我们从城墙、排水渠、马道、建筑基址、护堤等汉建筑中了解到我们先人的智慧。只是当我看到明明该屹立在地面的建筑,居然也被掩在黄土之下的时候,心中似乎只剩下一声叹息:原来黄土陇中不仅埋白骨,还要埋下人类的过往啊。

  (汉函谷关的来历:战国时代,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国西进,在豫西“淆函孔道”的西端,据险设关,名“函谷关”。

    西汉汉武帝时,有位楼船将军叫杨仆,为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而“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便由杨仆主持,把函谷关迁建到新安,史称“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座西向东,前临涧水,距今洛阳市20公里,北抵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

第九站:龙门石窟

    去洛阳我有百分之八十的因素是因为那里有龙门石窟。

    我知道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我也知道它的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特别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就是中国石窟造像的精华。

    我还知道这里最早的窟是孝文帝为冯太后凿的古阳洞;宾阳北洞有“剪刀手”佛像(阿弥陀佛);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

    一窟一窟看过去,我敬佩于古人巧夺天工的创造力。也许是因为见过高大的乐山大佛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的卢舍那大佛没有让我觉出它的高大,不过佛像那丰满圆润的面部,弯如新月的双眉,慈祥的秀目,嘴角那祥和的笑意,没给我丝毫的压迫感,令人敬而不惧,这感觉倒是看其他佛像所没有的。我想平时的则天皇帝是否就是如此的慈祥呢?

    佛像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和文殊菩萨,左侧为小弟子阿难和普贤菩萨,加上四大天王(可惜残损了)和力士像,流畅的线条,精细的雕工,历经千年仍旧当得起精美绝伦这几个字的群像,让这一组石刻在整个石窟群里显得那么恢宏、耀眼,引人瞩目。

第十站:开封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熟悉吧?还没到开封,这旋律就在脑子里盘旋、缠绕,挥之不去了。

    到了开封,当然要去开封府看看了。

    为了看看开封府上午九点的开衙仪式,也为了占个停车位,我们一大早就到了府门口。在府门口看看照壁,看看湖水,时间很快就到了九点。

    几声鞭响之后,包大人的仪仗队就出来了。接着就是老包出场,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当官准则,有冤的包大人会为你申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不说你也会猜到,肯定有人来高呼冤枉了。此人是谁,自然是大名鼎鼎的秦香莲了。状告何人?当然是鼎鼎大名的陈世美了。

    顶着大太阳,忍受着人挤人的别扭,看着熟悉之极的剧情,我居然也看得津津有味,这是老了?

    等包大人接案带走一众人后,我们才正式开始参观这处景点。

    景区为重建景区,依照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修建,布局规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古迹不多,只几个石碑比较有名。其中一个记录了历届开封府尹的名字和任期。上面除了包拯还有我们熟悉的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和寇准。也许是近千年来老百姓有太多冤屈,总企盼有青天替人做主的缘故吧,包拯的名字处已被摸成了一个深槽。     

    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潜龙宫的存在是记录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都曾潜龙在此。

    “清心楼”以宋真宗戒谕百官的首条“清心”为名(《文武七条》:一是清心。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革除各种弊端)。读完这个按理应该对他充满敬仰,然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大宋这个订立“澶渊之盟”,以宋朝纳岁币换取了和平的皇帝没啥好感。虽然他是位诗人,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句。

    登此楼可俯瞰整个开封府景区,有窥见清明上河图一隅之感。

     不知道是不是受包大人一是一二是二的影响,这景区的服务员有点儿死脑筋:因为不熟悉景区全貌,我们从侧门出了府。发现不是进府的那道门,马上退回,服务员居然就不许我们进入了。任何解释在他那里都白搭,只说需再门票方可进去。还说什么有监控。NND,回看监控也不过半分钟的事情,这脑袋是方的!!!

    开封府在我这里直接降星:两颗星!

00:20

第十一站:清明上河园

    我想提起清明上河图,肯定有很多人知道。因为它曾经风行于十字绣流行的年代,据说一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绣品最高时可以买到十多万。如今上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也知道它,原因很简单,有关它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文章被选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本里。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字里行间都在抒发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地处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就是根据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复刻的。图上所出现的景色,在这里都能够找到,特别是那座虹桥。当然虹桥下没有那一艘将要翻覆的船只和那群救援的人员。

    园子里游客如织,惊喜连连:或许不经意间你就能遇到梁山好汉劫法场,与宋公明哥哥和李逵兄弟来个迎面相撞;或许一抬头又能看见浪子燕青正在擂台上展示武艺;或许耳边马蹄声音,凝目看去,原来校场上岳飞正在枪挑小梁王;或许炮声隆隆,水花四溅,你一不小心就目睹了一场大宋保卫战;或许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中,一个绣球迎面而来,恭喜你被王家小姐砸中,喜得佳缘……

    这不就是穿越到了大宋,体验了一把北宋盛世吗?

    晚上,还可以看一场演出这里——《大宋.东京梦华》。这场演出的最佳看点在编排人员用几首宋词来串联节目,分别是李煜的《虞美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苏轼的《蝶恋花》、柳永的《雨霖铃》、周邦彦的《少年游》、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至于精彩与否,那就是各花入各眼了。

    一点儿小遗憾:游此园时我在发烧。

    注意事项:检票进园后,想看晚上的演出就不能出来。我们是中午十二点的样子进去的,九个小时的游园时间,有点儿难熬。

第十二站:微山湖

    说来好玩儿,这个地方就不在我们的旅行计划范围内,而是因着想避开周末去登泰山而临时决定的。

    要说去这里的意义,就是让我们途径了安徽和江苏,终结了我没有踏上过安徽这片土地的记录。

    一个5A级的景区,我们就是乘坐当地渔民的小船在这湖里晃悠了一圈,望着新荷尖尖,遥想了一下炎夏时的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看着芦苇苍苍,又遥想一下秋天芦花胜雪鲤鱼肥的盛况🤣🤣🤣;眺望渔村点点,再遥想一下昔日铁道游击队抗日的战绩。

    去得匆忙,游得潦草。

    夜宿徐州铜山区,算不算兑现了到徐州的诺言?😄😄

第十三站: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提起孔子,我想全中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提起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估计也有很多人知晓,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到这里来过罢了。关于这里,我想随便找度娘搜一下,都能对这里有个笼统的了解: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2.山东济宁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

    3.山东济宁曲阜是孔子的故乡。

    4.孔庙,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鲁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后经历代王朝,特别是唐宋,以后不断扩建和整修,规模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占地六百多亩的古代杰出建筑。

    5.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地,规模宏大,占地240亩。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建筑,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6.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现孔林内有树木十万多株,成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

    我想从我的认知来谈谈不一样的东西。

    首先持教师资格证、专业技术职称证和身份证可以到门口换免费票一张,在此时突然就有了的归属感,为自己是杏坛一份子而自豪。

    要说“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桥、大成殿……”这些建筑,我在文庙那种地方也是见过的。但走到这里,却发现我常见的“万仞宫墙”为影壁状,这里的却是高大的青砖城墙。“欞星門”的“欞”字下面沒有巫,据说是因为孔子不信巫术而去掉的。

    碑林的石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皇帝御笔,可惜多数都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毁,后面再修复的。一道道裂纹不由我不想起那时的批林批孔批宋江的运动(唉,只怪那时的我太年幼,居然以为孔老二、宋江和林彪是一伙的。还是多年以后读初中时学历史才知道林彪和孔老二不是同时代的人,那个宋江更是小说里的虚拟人物🤭)。只有一块朱元璋题写的碑留下了,至今上面还有红卫兵小将狂书的一个“留”字。至于留的原因嘛,就是因为朱元璋是乞丐出身,造反推翻元朝统治,造反有理。

  “钩心斗角”这个成语我们往往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可在这里才看到了它的原意:指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工致。十三碑亭将“钩心”与“斗角”用两座亭的角为我们演绎了何谓钩心(一亭之屋角穿于另一亭的双重屋檐之间),何谓斗角(两座亭子的檐角相对)。多么奇巧的工艺啊,可惜后来词的感情色彩变了。

    “鲁壁”也是一处我不了解的地方,据说原为孔子故居的墙壁,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鲍藏书于墙内。汉武帝时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居,发现《论语》、《孝经》等古文竹简。明代为纪念其保存儒家经典而刻立了石碑。啊,原来《论语》经历了这样的磨难。

    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当孔氏家谱碑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居然以为那是一具石棺,看来行万里路是很有必要的。

    孔府很大,没啥独特的感受。

    孔林嘛,倒是意料之外。未到孔林便知此处为孔氏专用墓地。孔子一脉八代单传,至第九代方开枝散叶。如今已传了七八十代。孔子墓、孔鲤墓、孔伋墓皆为双碑,这也是我在别的地方没见过的。我没有想到它居然有那么大,据说埋了十万多人。到处都是坟茔墓碑,柏树森森。很好奇孔家人逝去之后进入这里,是随便找地方埋葬,还是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后埋入,因为从墓碑上我看不出来葬人的规律。后来问了问解说员才知道这孔家的家墓是分成了六十个区,每一支一区。

    原来如此。

第十四站:岱庙

    岱庙创建于汉代,俗称“东岳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为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有遥参亭一座。

    关于此处的内容百度介绍得很详细,就不赘述了。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汉柏(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东莱,过祀泰山。于泰山庙中植柏千株,夹庙之两阶,是为岱庙汉柏之由来。)唐槐古银杏树,那些树树干多苍劲有力,还算枝繁叶茂,在这里屹立了上千年,见证了华夏大地上的改朝换代。我想,如没有意外的话,它们还会在此挺立几百年看人间风云变幻吧。

第十五站:泰山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聊泰山如果不引用该诗后两句好像都不算文化人)

    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绝对不是因为它那1545米的身高。蜀中随便找一座名山也能在身高上秒掉它。可是论政治地位或者精神文化地位,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上,绝对没有另一座山峰能与之比肩。

    连皇帝都想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得到上天的认可,可见此山的地位多么重要。

    关于这些皇帝们与泰山的故事,我脑中记下的绝对不是汉武帝的威武,宋真宗的排场,而是始皇帝卒于登泰山返程途中,武则天泰山封禅的风光

    我去这里就是为了瞻仰瞻仰摩崖石刻,吹吹秦皇汉武吹过的风,踩踩武皇真宗走过的路,体验体验十八盘,打卡打卡南天门,逛逛天街,登登顶玉皇顶,感受感受“一览众山小”。

    俗人一个。

第十六站:印象青岛

    未到青岛前是不知道还有一个黄岛和红岛。当高速公路上的路标显示有这两个地方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了。

    机缘巧合下,我们到了黄岛——青岛的一个区(因不熟悉这里,是故将夜宿地定在了黄金海滩附近,下来方知这里属于黄岛)。

    这里的风景嘛,没有可说的,黄金海滩嘛,找到了也没能进去🤣🤣。不过晚上的青岛啤酒倒是没有缺席,小酒喝起 ,小风吹起 ,烧烤吃起,爽快!

    次日,雪安排我们绕道走胶州湾大桥去八大关。这桥线路全长42.23千米、桥梁全长31.630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车行其上,看这飞跨海面的道桥,两侧浩淼的海水,我们惊叹于中国的造桥技术之先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查阅资料得知:这跨海大桥主要由沧口航道桥、红岛航道桥以及大沽河航道桥三部分组成,其中,沧口航道桥采用双塔平行稀索钢箱梁斜拉桥,红岛航道桥采用主跨独塔平行稀索钢箱梁斜拉桥,大沽河航道桥采用独塔独柱自锚式钢箱梁悬索桥。

    游青岛少不了八大关景区,这八大关可不是你想象的有八个关隘,而是以国内著名的八个关隘命名的街道,这里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美中不足的是道路很窄,单行道太多,一不小心有逆行的危险。

    给个度娘的简介吧: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汇泉角景区北部。八个关隘,八个地标;八种容颜,八种风情;八处景色,八处意境,一头通向遥远的边塞雄关,一边连着咫尺的海天蜃景。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有八条马路(现已增到十条),是以中国古代长城著名关隘命名的(包括纵向连接香港西路的紫荆关路、宁武关路和韶关路,以及横向交织的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居庸关路和山海关路,俗称为八大关)。此处是著名的别墅区,人称“万国建筑博物馆”。

    这里的海滨浴场有好几个,沿着浴场修建的木栈道前行,一侧是风格各异的建筑,一侧是碎石满地的海滩。这一处算我们第一次与大海亲密接触吧。

   可惜这天有点凉,水有点儿冷,地有点儿硌,没能踩水一玩。

地铁上那些事儿

(一)

    晚六时,大家伙儿决定乘坐地铁去五四广场。因是4号线的始发站,于是不慌不忙前往。可问题就出在“不慌不忙”这几个字上。

    伙伴们在前面乘电梯,我不慌不忙地跟在后面。谁料刚巧有一趟车要发车,前面六位倒是进了车厢,我与英却落在后面。这情景可急坏已上车的六人,淑与梅在车厢里着急得大喊:“等一等,我们还有两个人!”

    听到这招呼,我们紧走几步,在车门徐徐闭合的时候,英离弦箭般窜进车厢,我却被安保人员伸手拦下,只能眼睁睁看着门在眼前徐徐关上,眼睁睁看着伙伴们在车厢里急得跳脚(听她们说她们还恳请司机停车来的)。

    只好无奈地责怪安保几句:“看嘛,我的伙伴们都走了。你不拦我,我也就进去了。”

    他道:“为了安全,只能这样。”

    下一趟吧。

    伙伴们,换乘点——辽阳东路站见!

(二)

    顺利会师后,终于抵达五四广场站了。

    正当大家伙儿谈笑风生乘坐最后一部电梯上行时,一声惊呼从身后传来:“啊——”,转身一看是,见一红衣人向后仰倒,摔了下去。后面的人如多米诺骨牌样接二连三摔倒,叠了几层罗汉。

    第一反应:梅摔倒了。

    第二反应:不是我们的人。

    第三反应:电梯有紧急停运键!

    说时迟那时快,我高喊:“按电梯停……”

    我还没喊完,电梯已停,看来还是有人清醒着的。

    急急向下跑去,伸手拉上面的第一个红衣女子。

    “好重!”我暗道,“得借借力!”

    于是左手抓紧电梯扶手,沉身后倾,右手拉紧她的手,使出吃奶的劲儿,在她的配合下将她拉了起来。

估计有一百七八十斤吧。

    第二层是一位黑衣大妈,看样子也不轻。借鉴拉上一个人的经验,我以为我拉她能轻松一点儿,谁知她的包包带子绕在了第三个人——三四岁的一个小男孩的脖子上。她起身越高,孩子的脖子就勒得越紧。我叫她松手,她一副听不懂的样子,估计吓蒙了。越是叫她放手她拽得越紧。还是孩子的哭声让她清醒过来,才配合地放开了拽着包包的手,让我把她拉了起来。

    接下来是孩子。

    淑刚好在孩子身后,默默地一直护着孩子,安抚孩子,帮找孩子脱落的鞋子。

    最下面一层的大爷最惨,虽有刚出手相护,还是成了唯一那个受伤见血的人。

    等地铁站工作人员拎着急救箱赶过来后,我们的人才离开电梯口去走步行道。

    事毕,大家免不了一番议论。谈论间方知按紧急按钮的是雪,他们摔倒的原因是红衣人的脚踩住了自己的裙子。

    结语:注意安全,低头看路,臭美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

(三)

    五四广场的灯光秀很漂亮。

    看毕返程,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终点站,加上轻车熟路,大家伙儿心情很是放松。

    按理返程应该很顺利了吧,可是居然也有波折等着我们。

    没坐几站,广播里突然传出通知:“本次列车已抵达终点站,请……”

    “啥?终点站?不是有十几站吗?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八个人共同的问题。

    “是的。”乘务员走过来解释道,“我们这趟列车的终点就是这里。你们下车后坐下一趟车,它会到大河东站。”

    “这种事情也能被我们遇到?”大家伙儿惊诧不已。

    估计黄历上有言:今日不宜出行。

第十七站:崂山

    崂山风景区比我想象中大多了,不重复的三条线,考虑到这群人的身体状况,我们选择了最轻松也最经典的“仰口”这个点,与哪条线都无关。

    买门票乘坐索道一路上行,可见这崂山的山峰有些与众不同,似乎都是由一块一块的巨石堆叠出来的。这种样式我好像在哪里见到过?迅速在头脑中搜索,对了,这不就是我在柬埔寨看到的吴哥窟的建造手法吗: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黏合剂,全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崂山也是如此,全部山峰由花岗岩组成,岩石之间无灰浆或者粘合剂,全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哈哈,不知道我这歪解法会不会误导小朋友?

    本着求实求真的精神,我查阅资料得到下面的解释: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不知道吴哥窟的建筑灵感是不是来源于此?

    哎呀,一发挥我那探究特性, 就搞出这么多字来,不好不好🤣

    乘缆车往右侧看,就是那号称天下第一“寿”的摩崖刻字,“真草篆隶楷”各种书体的40个“寿”字被集中刻在太平峰的崖壁之上,最大的高20米,宽16米高,取高寿、长寿、大寿、万寿之意。这寿字可不像其他摩崖石刻一样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洗礼,它年轻着呢,据说是1993年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为弘扬摩崖石刻文化,经市政府同意,取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帖》中的“寿”字放大而成。1996年后,又兼收书沈鹏、启功、黄苗子等39位书法家用不同字体书写的“寿”字,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百寿图。

    下缆车来到观景平台,环顾四周,放眼望去便被眼前的美景套牢,不愿挪步了:身后是怪石堆叠的峰,眼前为碧蓝无边的海。两道相连的弧线形成了优美的海岸线,座座红顶的小屋布局成繁华的小渔村。白云在蓝天上撒欢,绿树于地面上摇曳。风儿轻轻吹,眼儿慢慢看,心儿悠悠醉……

    “觅天洞”是仰口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它又称槐树洞,是由两大峭壁夹缝中多块巨石叠落而成,高三十余米,自下而上共五层。 此洞为单行道,只许上行。洞内集仄逼、陡峭、险峻、幽暗于一体,行动处既要注意脚下怎样放脚才安全,还要关注头顶是否有岩石会碰脑袋;既要考虑身体怎么通过狭窄的洞穴,还要考虑背后的包该不该拧到手上。

    各层分别有"通天桥 、"一线天"、"神龟探海"、"咫尺天涯"、"天苑"等景点给人透气,让有那么一丝空间幽闭症的我也觉得整个穿越过程不那么憋屈,难受。

    出得洞来,有“山高无风暑自消,洞幽不雨草常湿”的摩崖石刻,似乎在总结着众人穿越觅天洞的感受。

    “天苑”是仰口景区的最高处,全是巨型花岗岩,没有一棵树。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隶书摩崖,我想夜幕降临后,在这里看星空应该能和他产生共鸣吧?伫立于此四顾:群峰苍茫,山峦巍峨,奇岩怪石,深谷幽壑,山海一体,海天一色,使人恍若置身仙境。

    怎不为大自然那非凡的造化所折服?

    借长春真人邱处机所言做结语:

道力神工不可言,

生成万化独起然。

大山海岳知轻重,

没底空浮万万年。

第十七站:成山头

    成山头,又称成山角或"天尽头",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成山镇,因地处成山山脉最东端而得名。是南北黄海的交接处,距南北国际主航道仅5海里,与韩国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仅94海里。是胶东半岛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春秋时称“朝舞”,被誉为“亚细亚——太阳启升的地方”,又称“中国的好望角”。

    成山头三面环海,海水碧蓝清澈,海面壮阔辽远,海岸线曲折险峻,遍布嶙嶙峋峋大大小小的礁石,有栈道曰“走天涯”建于其上,行走于此,可近距离看海浪拍岸,感受浪花飞溅带来的清凉。

    岛上树绿花红,    有中国唯一的一座" 始皇庙 "。

    史料记载,公元前219年与210年秦始皇曾2次驾临此地,拜祭日主、修长桥、求寻长生不老之药,留下了"秦桥遗迹"、"秦代立石"、"射鲛台"、秦丞相李斯手书"天尽头秦东门"等历史遗迹和    人文景观 。

    公元前94年,汉武帝刘彻率领文官武将自今西安出发,途经泰山,一路东进巡游海上,直至成山头,被“成山头日出”这一奇丽的景观所震撼,作“日主祠”、以感恩泽,且作“赤雁歌”志之。

    岛上最令人瞩目的当数“天尽头”那块立石,为    1984年10月23日,胡耀邦视察成山头,见眼前之景恢宏壮观,感仿秦汉古韵,有感而发,挥笔手书“心潮澎湃”“天尽头”七个字,后人将“天尽头”三字立碑于此,碑高180cm,碑宽85cm,碑厚35cm。

    站在碑前,可见大海浩翰,峭壁巍然,巨浪飞雪,海鸥翱翔,鸣声不绝。

    喂海鸥当属乐事一桩。

01:12
00:05

海鸥夺食系列

    成山头的海鸥特别多,贪吃还胆大。

    喂海鸥需要讲究技巧:用一根一尺来长的竹签,将火腿肠或小鱼戳在签子一头,稍一抬手,便不知会从哪个方向飞来一只小可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签子上将食物从衔走。

    这情况最常见。不过也有那么一些胆大的家伙,取食不走寻常路:

    第一种,眼盲贪吃式。

    就以我亲身经历为例吧。我将肉串于竹签上,右手高举过头,左手拿着未串的肉坨坨。有海鸥飞到头顶,小嘴一张,长喙一闭,瞬间,肉被它成功撕离竹签,小家伙便扇着翅膀快活地飞走,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享受食物了。正当我享受喂食成功的乐趣之时,突觉左手拇指一疼,原来有一不走寻常路的家伙将我的左手当作了食物,狠狠地咬下,起飞,放开。这"食物"当然没被拖走,毕竟连着我百多斤的身体呢。也不知在我呼疼的时候,它郁不郁闷于到口的食物为何没吃到。

    第二种,巧取豪夺式。

    这一种就以梅的经历为例吧。见路标有意思,我们纷纷去留影。看我们拍照姿势逗人,梅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一笑不打紧,嘴里嚼着的大饼被一只眼尖的海鸥看见了,在梅猝不及防之际,迅捷地从她大张的嘴里夺走了一块大饼,吓得她花容失色,惊叫连连。引得一旁的我们连问发生了何事。等得知原委后,大家伙儿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据说海驴岛上有奇特的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我们购票前往。谁知出行一圈,就是在船上看海鸥追逐渔船,然后买食物喂海鸥,别说什么海蚀柱,海蚀洞,连海驴岛都是浮云,啥都没看到。

    坑!

第十八站:刘公岛 

    刘公岛之名来源于刘公刘母二人救助遇险艄公后, 艄公们为了纪念刘公刘母的救命之恩,集资在岛上修了一座刘公庙,庙内祀刘公刘母泥塑双象,以表示纪念之情。刘公庙建成后,来往的艄公船夫们每经此地,必上岛进庙祈祷。从此,刘公庙的名声越来越大,该岛也逐渐被称为刘公岛了。

    如今上此岛,看到的是一个个名词后面藏着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北洋水师 、致远号 、东泓炮台 ……

丁汝昌 、邓世昌 、左宝贵 、刘步蟾……

甲午海战、 黄海大海战 、平壤大溃败……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

    每一个背后都藏着一段沉重的历史,看得我们心情沉重,不想触及又不能不触及,想要忘记却又必须要记住的那些过往。

    国耻民辱,剜心之痛!

    历史在这里沉思,国人在这里警醒!

    民族要复兴,海军要强大!

第十九站:蓬莱仙境

    到蓬莱仙境看海市蜃楼是多少人的梦想?网上、电视上、书里都在告诉我们蓬莱岛海市蜃楼的奇幻。于是我们来了,想碰碰运气。可惜天公不作美,没有海市蜃楼,连蓝天碧水都没舍得给我们看看。

    风吹起我们的头发,撩起我们的裙角。雾遮掩着远处的海和塔,让我们看不见八仙过海景区的丝丝毫毫 ,近处的蓬莱阁显得清冷冷的,东海龙王的庙宇也没了想象中的热闹和喧哗。不过苏东坡等人的题字倒还清楚,青砖黛瓦在这里多了几分古色,少了许多俗气。

    戚继光故居倒也宽敞,在这里居然没有激起我对他老人家英勇一世的敬仰之情,莫名地居然想到了戚大帅请夫人阅兵的窘态。也许是这里家的氛围浓郁,多了几分温馨 ,少了杀伐之气的缘故吧。

第二十站  淄博烧烤

    今年,淄博烧烤特别火。途径这里,特意驻足一尝。

    要说这淄博烧烤的味道,平心而论,没有我们四川烧烤好吃。但这氛围的确是好。在这里你无需担心自己的车有没有地方停放。你也无需担心安全问题。公道实惠的价格,良好的服务给人极佳的体验感。

    于是乎烧烤整起,酒儿斟起,杯儿碰起,海鲜吃起,龙门阵摆起,赏心,知足!

00:23

第二十一站:趵突泉

    走进趵突泉风景区,有一种错觉——到了江南的错觉,便有了下面胡诌的七言:

泉水清澈游锦鲤,岸柳垂髫掩亭台。

奇石通窍独成景,曲径清幽迎客来。

    满目的清泉流水,满园的水声潺潺,泉城济南不是虚名。

    趵突泉不愧是天下第一泉,正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言一般,我看到的趵突泉三个并列的泉眼正是“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状。

    看着眼前的泉水,不由不想起老舍先生笔下的趵突泉:“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景区里面有“李清照纪念馆”。作为济南的女儿,易安居士绝对能让她引以为傲,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让她被后人尊为藕神,并为之在大明湖畔立藕神祠。

    不愧是我的女神!

第二十二站:大明湖

    说到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对联必定会从脑海里跳出来。可惜我们来的季节不对,偌大的大明湖环湖一圈荷叶,荷花却只看到孤零零的一个花骨朵,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环湖有许多小景,多与名人有关:

    稼轩祠(原为李鸿章祠,解放后被改为稼轩祠),这也是济南名人,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誉。我想陈毅元帅将李鸿章祠改为“辛稼轩纪念祠”的时候,一定是冲着他的满腔的爱国之情去的吧。

    老舍纪念馆讲述了老舍先生与济南的情缘,“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应该是先生对济南最高的赞美吧?

    铁公祠、藕神祠、超然亭、曾堤(曾巩带人修筑,据说东坡修苏堤的灵感就来源于此)、北水门等等,我就不赘述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济南,这北国的水城,钟灵毓秀,不愧名人辈出之地啊!

第二十三站:五台山

(一)

    《名山志》有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它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

    在这里,香客与游客摩肩接踵,从礼佛的虔诚度上可将之轻易区别开;在这里,我第一次见识了和尚们怎样替人做水陆道场(以前都是看的书中一笔带过的场景);在这里,有尼姑与和尚共处一寺,和谐而不别扭;在这里,喇嘛们守着自己的大殿,指点人们如何转动经筒祈福。

(二)

    “走开,这里你们等会儿再来!”不耐的语气,这是显通寺一大殿门口的和尚在驱赶我等普通游客。

    究其原委嘛,那就是寺里来了大香客在他们这儿做水路道场。现在这群人要到这个殿来了,于是乎便有了这样的祈使句。让人看到僧袍下面藏着的还是一颗爱财贪财的俗心罢了。细想来,还比不得我等俗人,连礼貌都没有了。

    其实这样的场景我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还记得在拉卜楞寺的时候,也曾遇到一个类似的情况,一大喇叭(估计是个什么活佛吧)出现了,于是乎小喇嘛在旁边开道,驱赶游人,什么众生平等在这里就是一个笑话。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在这样的地方烧香拜佛,不如回家拜好自己家的活佛(父母)。

(三)

    我来五台山游玩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在这里找找我在书中看到的东西:想知道《五台会兄》里杨五郎与杨六郎夜会五台山,细数杨家将过往的禅院究竟是哪一座;想看看鲁智深醉打的山门又是哪一扇;想探探顺治出家的寺院长什么样;想了解韦小宝呆过的清凉寺究竟有多清凉……

    游罢离开,内心无波无澜。

00:16

第二十四站:应县木塔

    这是一个值得膜拜的建筑。

    它建于辽金时期,全实木榫卯结构,据说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光斗拱的样式就用了54种之多。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建造在4米高的台基上。

    正式的名称叫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

    我们能近距离看到的就是第一层的释迦牟尼像,高11米。宝相庄严,四壁还有等大的释迦牟尼佛壁画六幅。

    唉……可惜我们到时,不许游客登塔。我花了五十元门票就只看了个外观和底层,好像有点儿坑人。

第二十五站: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故被称为悬空寺。

    我对它的了解来自于各种媒体和图片,不过真正亲临才惊诧于悬空寺居然比我想象中小,比我想象中窄,当然它也比我想象中更陡更险。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居然有寺院,有禅房,有佛堂,有纯阳宫,有大雄宝殿。这样的建筑绝对当得起巧夺天工这几个字。

    过道和庙宇都极窄极小,对高个子和胖子极不友好。参观此寺,必须有序成单路纵队鱼贯而行,栈道两侧的扶手和崖壁皆已包浆,可见凡从这里通过之人必定会出手在上面借力。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地上的石阶也被人踩得光滑之极,隐隐地泛着玉石般的光芒。

    猛然想起一联: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

    (有兴趣的可以来对对下联。)

    区区不才,胡对一联:中江镇妖塔妖镇江中

第二十六站:北岳恒山

    北岳恒山是我看到最冷清的一个景区。一下车就感受到狂风阵阵,这风吹得索道都停运了。只好坐摆渡车,惜乎此车终点站离庙群很远,当地人说要三到四个小时才能游完。

    对我而言,来都来了,没啥可说,背起包,迈开腿,前进吧!

    不过当爬过一段山路,接近建筑群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当地人说的话有问题,只看各个宫殿的话,要不了三个小时(我们步行一圈,只花了七十分钟)。

恒山的宫殿都比较小,在山壁上选一个略平整的地方便可以修一小殿,什么山神庙,财神庙,疮神庙,关帝庙,龙王庙……都很小很小,十来个平方就是一座庙。

    最难去的是贞元殿,要爬一百零三个台阶,坡度在70°左右(这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只许上不许下的大殿门口的台阶)。最大最高的是会仙府,建于山洞之下,有“壁立万仞”“天地大观”的摩崖石刻告诉世人,这里是恒山景区的制高点,在这里可以远眺浑源县城。

00:18

    风在这里之狂是别处难见的,起得突然,消失的也快捷。风起时,尘土飞扬,树木折腰,旌旗猎猎,声如怒号。有地名“虎风口”可窥端详。

    恒山下来,我居然冒出一个想法:回家再看看《笑傲江湖》,看看金庸先生笔下的恒山与我眼见的恒山有何异同。

00:12

第二十七站:华严寺

    从恒山下来,同行的人都走不动了,可我还想去华严寺,因为我想去看那一尊据说是中国寺庙里唯一的露齿菩萨。

    到了华严寺才知道它的宝藏岂止一尊露齿菩萨啊。

    首先,这华严寺不像我们平时所见的坐北朝南的寺庙,而是坐西向东(因为契丹人有拜日的习俗)。是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的建筑群,有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它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曾是大辽西京的地标。

    民间有说法:想看辽金时代的寺庙,就来华严寺看看! 

    其次,进入华严寺的每一个大殿,你都会感觉到它比素日里所见到的任何一个大殿都空旷。这是因为大殿里的柱子很少,这就是辽金时期流行的著名的“移柱造”或“减柱造”。一般庙宇大殿里要用四排柱子才能建造好的地方,在这里两排就行了。平日常见的泥塑菩萨在这里也少见,多见的是木雕的菩萨。

    一个大雄宝殿,占地面积1559平方米,居然集四朝精华于一体:辽代的遗址,金代的建筑,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画。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很大,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制作,也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大的琉璃吻兽。

大雄宝殿内采用减柱法构造,减少内柱12根,扩大了前部的空间面积,便于礼佛等各项活动。殿内中央佛坛上塑有五方佛,中间三尊,是明宣德二年在北京雕成迎回后安放在此。佛像面相扁平,发髻上有宝珠镶嵌,其两侧有二十诸天侍立,神情不一,姿态各异,身躯均稍前倾。

    再次,华严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 ,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唯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本想登高望远,奈何塔的外墙还在维修中,虽不能站到外面去一览大同古城面貌,但却弥补了我没能在应县木塔登顶的遗憾。

    最后,薄伽教藏殿是一座历经辽末保大之乱后幸存的辽代建筑。“合掌露齿”菩萨像就是支撑我爬完恒山还要去参观华严寺的动力。塑像高约两米,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合十立于胸前,重心落于右脚之上,体现出一种曲线之美,被郑正铎先生赞誉为“东方维纳斯”。

    寺里有一钟,居然来自成都府,可见华严寺的影响有多大多远。

    出寺门,回首看去,夕阳下的华严寺愈发庄严肃穆。

第二十八站: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在离大同城十多公里的地方。学《美术鉴赏》的时候便我知道它早于龙门石窟,初建于北魏时期,早期的佛像高鼻深目薄唇,有臂钏,衣纹线条硬朗。今天走近它,一睹风采,方知那时学到的太过粗浅。

    一窟一窟地看过去,从开凿年代到造像艺术特点,我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云冈石窟大体可分三期:

    第一期是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的昙曜五窟,各窟大体上都模拟椭圆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佛、当今佛和未来佛)和千佛;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窟内面积的大部分。

    第二期是孝文帝早期,多双窟,有的窟内中部立塔柱;大像少,且造型不如过去雄伟,但形象的题材多样化,流行雕出世俗的供养人行列;凸起式的衣纹,逐渐被简化的断面作阶梯式的衣纹所代替。

    第三期为公元494-524年间,中小佛龛发展,多为民间佛教徒修建,凿窟龛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亡者祈冥福,也有的是为生者求平安。

    浏览间,不难发现,云冈石窟的佛像姿态更多,站的,趺坐的,交叉双脚坐的,微笑的,露齿而笑的(据说这是除去华严寺那尊露齿佛外,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第二尊),佛们较之龙门石窟的更自由自在。

    这里对石窟的保护更好,最精美的(第二期)居然在窟外都有佛殿,刚见到这些佛殿,我还以为是什么商场。

    不过,岁月的痕迹在这里留得更明显,那些小石窟里的佛像基本都风化了,有的竟然成为一具骷髅的模样,让人惊诧不已。

    只听人感叹过红颜枯骨,可没听谁说过佛颜也枯骨啊!

第二十九站:长城一号公路

    这是我们搭乘出租车知道的一个景点。面对塑胶的路面,我们怀揣忐忑驱车而上。

    苍穹下,黄土夯筑的明长城延伸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偏头关),城台烽隧默默伫立,黄土上覆有沙砾,沙砾上生长着荒草。

    岁月就是这么流逝的。寂寂无痕却又有迹可循。

    立于其上,只觉人类之渺小;四顾其野,顿念天地之悠悠。

第三十站:河曲西口古渡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看到这词,你是否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一大早来到“西口古渡”,轻快地哼唱着《走西口》,旋律从我的嘴里出来已没有了当年那种凄婉和悲凉。面对眼前的清澈的黄河水,感叹在这海晏河清的盛世,我们很难想象解放前此地老百姓穷困潦倒的状态,也想象不出来五哥放羊没有衣裳,内穿小妹妹的花袄袄的窘迫。

    河曲县位于山西省、内蒙古和陕西省的交界处,有鸡鸣三省之称,元代戏剧家白朴的故乡(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


00:03

  沿着沿黄公里,我们经过了鸡鸣三省之地,吹了吹内蒙的风,听了听山西的歌,再尝一尝陕西的枣,完美!

    穿越了一截晋陕大峡谷,猜测这清清的河水会在流经哪一段的时候才变黄,让黄河实至名归(不过这个时间段要见黄河水黄有点难,因为我们在小浪底吃黄河大鲤鱼的时候,也没看见黄水)。

    夜宿圣地延安,遥望宝塔山,俯瞰延河水。

    明天准备去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

00:47
00:20

第三十一站:延安

    延安——革命圣地。

    怀着朝圣之心而来,看宝塔山的灯光,观延河水的流淌,瞻杨家岭的窑洞,自发地唱一曲《东方红》,抒发我们由衷的崇敬。

第三十二站:黄帝陵

    第二次到黄帝陵,轩辕庙依旧庄严肃穆,轩辕柏还是那么苍翠挺拔,伟人们题写的碑文仍旧是那么清晰,我却已老去。

    蝴蝶终究难以飞过沧海。

00:03

    石鼓山上石鼓与阁楼屹立,俯视着陈仓街上芸芸众生。人流熙熙,有几人还记得神农尝百草的盖世功德?人群攘攘,又有几人会想到光武帝刘秀与王莽之间的生死较量?

    沧海桑田,桑田沧海。

    你我终不过是这时间洪流中的一滴水罢了。

    也许,活在当下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十三站:炎帝陵  

    作为炎黄子孙,拜过黄帝陵后,过宝鸡常羊山炎帝陵时怎能不来拜拜?不能厚此薄彼啊。

    虽然我们抱着不厚此薄彼之心,奈何现实中早就分了厚薄。

    去往炎帝陵的路很窄很窄 ,陵墓所在地也很是偏僻。汽车开过一段盘山路才能来到炎帝陵大门口。登完插满姓氏黄旗的百级台阶就是炎帝庙 , 庙宇较之轩辕庙小了不少。庙宇后面的广场也算大 ,不过与黄帝陵的广场相比却小了很多。

    “归根堂”还算气派,里面有好几个姓氏的祖宗牌位,“王”这大姓也在其中。

    归根堂后是长长的陵道,拾级而上,只见陵道两边塑立着百代帝王石像,除了尧舜禹汤,居然还有新帝王莽和汉哀帝刘欣。

    炎帝陵前有启功所书“炎帝陵”几个大字的墓碑。这碑其实反面证明了这墓的年代不远,唉!陵墓四周虽也松柏成林,却没有五千年树龄的大柏树,环顾四周,估摸着上百年树龄的树都难寻。

    虽觉此处遭受如此冷遇,我还是虔诚地绕陵三圈,致以见黄帝陵时同样的敬意。


00:03

第三十四站:大散关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相信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都对这两句诗有印象。里面提到了大散关这个关中四关之首。

    今天我们专程去看大散关。它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这关隘不像我以前见过的关隘那样,处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而是在渭河畔的高山上,登一千多级台阶后方能站在关楼上,台阶一侧是几百米高的峭壁,将这关隘的险峻体现得淋漓尽致。

00:57

    站在关楼上,俯视下面的陈仓古道,只能见到荒草萋萋,杂木丛生。最近的一场战斗也已过去了七十多年。如今,这里早已不是军事要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也早已成为过往,变成了一个成语。

    不过,抗金英雄吴玠、吴璘的塑像却告诉我们,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国为民的人!

    (一个小插曲:大散关上有观音庙一座,许是地点太过偏僻,人迹罕至的缘故,庙里看不见一丝香火。雪说这观音菩萨太难了,必须做几个揖,我觉此话有理,便依言双手合十拜了三下。淑说她要进去磕头拜拜。言罢抬脚向殿内走去。等她进殿,我转身欲离开这里,忽觉地上有动静,定睛细看,妈呀,不得了,一一米多长的蛇正悠哉悠哉地在殿前移动,吓得我惊叫出声,迅速闪于雪身后,汗毛倒竖,大气不敢出,就差身如筛糠了。)

01:15

后    记

    历时28天,总行程7300公里的旅行结束了。但是想到那一路吃过的美食,看过的美景,经历的乐事,总是忍不住从脑海中搬出来看一看,想一想,回顾回顾。

    难以想象我们居然能从四川出发,经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山西、内蒙、陕西、甘肃回到四川。在中原大地上画了一个不小的圈圈。

    感谢雪的召集和安排。

    感谢琼的大度和照顾。

    感谢林带来的幽默和轻松。

    感谢刚精心安排的伙食。

    感谢淑和英日日清的记账。

    感谢梅一路的协作。

    感谢红给我们开了12天的车。

    也感谢我自己给大家安排的住宿。

    期待下一次的出发😆😆

阅读 31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