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学校:经开区中学
实习学科:历史
实习指导老师:谢雪云
实习时间:2023年5月
实习生姓名:丁萍
实习生学号:20060405
实习生专业:历史学
带队指导教师:吴红梅
上课年级班级:七(12)班
上课章节:《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临近学期尾声,我们的实习快要结束了,所以这一次的最后的汇报课就像是对我此次实习的一次总结,当我走进七12班的课堂时那种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不言而喻,生怕会在这一次的课堂中的表现不如人意。然而现在看来所有在实习中出现的困难,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警示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
(上课)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的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基本上对于清朝前期整体政治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在结束了政治生活的学习后,现在开始了经济生活的了解,也就是康乾盛世的具体表现表现。
备课阶段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中)
磨课阶段
为了上课时能有更好的课堂呈现,在磨课阶段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每次在 PPT 与教案确定一遍之后就会在晚上学生放学回家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无生试讲,发现好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请教了指导老师之后再继续改教案和 PPT 。事实证明,多次努力的结果还是有效的,在最后的课堂呈现时,其效果也是很显著的,学生对于整个课堂的知识点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手写教案)
教学实施阶段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解
2.多媒体出示图片,结合教材回答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3.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清代纺织图及清朝手工业发展史料)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
1.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读教材,学生总结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三、人口的增长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并出示问题: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根据材料一,讨论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
3.多媒体出示问题:人口增长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学生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四、课堂总结
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商业也因此而空前繁荣,出现了大的商业城市和商邦。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的增长,这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作业布置
自主寻找有关清朝前期经济相关的书籍并在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上课中)
(上课小视频)
评课阶段
课后,实习学校教研组老师和同专业实习生进行讲评,在这个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我自己进行了自述评课,在这里我主要讲解了我的上课流程,活动设计的思路。然后各位老师互抒己见,为我整节课做出了评价,如指导老师对我的评价是首先肯定了我的表现,认为我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重难点的把握也较为得当。同时给出的建议是可以适当的多设计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教研组杨老师也给出建议需要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度。
反思阶段
在上完整节课后,我还是发现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时可以采用辩论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我对于课堂时间把握还是不够准确所以放弃了这一想法。同时,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为目前我的教学依旧停留在教师讲授,学生做好笔记的阶段,所以培养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学习内容的能力,以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是我还需要不断学习的。
教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是人类的文化桥梁。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门,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一员的我来说,责任更是重大,只有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接过这副重担,否则只会误人子弟。随着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也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更要加倍努力,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广泛阅读,多思考,多钻研,革新观念,使自己成为一名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的饱学之士,实实在在地为传播人类文明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