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标” 教学有方——济南市初中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工作坊参加新课标培训活动

济南初中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工作坊
创建于2023-06-14
阅读 37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以素为绚,求真务本。在山东省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工作坊的统一部署下,6月14日,济南市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级教师工作坊全体成员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的线上直播培训——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背景、内涵与教学启示,邀请了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方案修订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吴刚平教授对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进行深入解读,回应广大一线教师的问题与困惑。

        吴刚平教授从改革关键词出发,强调了育人为本、核心素养、综合化和实践性在新方案新课标的中    的体现;对于学校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他提出以    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带动各个专项课程方案和科目层面的学期课程纲要研制,在抓好常规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探索性教学改革试点,积累和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和形成    素养导向下的    教学新常态。

        吴刚平教授强调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知识性质和类别的转化。新时代需要有新的、更完整的教学知识观,更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内在性和主观性,    基于三种知识形态,教师应转变思路,在记中学以外,更要    引导    学生做中学    、悟中学,增加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获得。    

事实性知识与记中学

        吴教授提到,事实性知识有三个特征。一是前提规定。课堂教学时,不管什么阶段的学习都有一类知识必须叫事实性知识。二是正确结论。我们要相信这种前提规定是对的,不主张学生去怀疑它。三是学习起点。事实性知识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性知识。前提规定、正确结论、学习起点共同决定了在教学中事实性知识只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他问题不回答。否则,教学没法开展。现在的教学问题主要不在这里,而在于大量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被教成和学成了事实性知识。

方法性知识与做中学

       吴教授指出,方法所构成的知识系统是会做会用的知识系统,回答怎么学和用的问题。从内在看,方法是能力系统,是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本质上是内在的思想路线和探究方式。所以,要让学生学会方法性知识,老师一定要外显化。那么,从外在看,方法是步骤、环节、程序及其注意事项、细节要求,是解决问题的外在表征。教师讲授学科方法和学习方法是面临风险的。许多老师把方法讲给学生听,那么方法在老师自己这里是方法本身,但到了学生那里就不是方法了,而是关于方法的正确结论。学生学到了方法是什么的结论,但是自己却不会做,不会用。这就是现今教学面临的困境:方法性知识蜕变为事实性知识所导致的教学问题。所以,核心素养一定要用于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组合起来才是素养。

价值性知识与悟中学

        价值性知识是知识的最高形态。回答学科和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即为什么学的问题。这一类知识的获得必须在悟中学,例如体验、揣摩、反思、取舍、比较、借鉴等。很多人认为考试中没有价值性知识,然而价值性知识不仅考,而且所占比例不低。现在主要的教学问题是价值性知识蜕变为事实性知识。价值观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主要的学习动力,它的主体部分是“三观”。价值性知识缺失会导致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这个孩子的学习负担重效率低不仅是可理解的,而且是必然的。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实践,经历学科的思想路线,探究体验,建立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人生、自我与价值的学科视角。塑造正确、深刻、全面的三观,使得学生健康成长,健全发展。一个基本的结论是学习方式与一个孩子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如果他始终只有记中学,永远就只能获得事实性知识。这是现今大多数孩子的实际学习状态,知识结构严重扭曲。教师要引导孩子做中学,悟中学,增加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获得。

        最后,吴教授提出了要强化课堂预习    、自我检测、 交流问题、    教师讲解    、课堂小结    、针对性练习    等基本环节,同时以任务驱动方式    ,把做中学、悟中学的学习方式转换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吴刚平教授关于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背景、内涵与教学启示的讲座,强调站在课程育人的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育人方式改革。讲座内容深入浅出,    帮助教师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并且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有所准备。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    让我们以生为本,    以素养为导向,因材施教,    育生成才。

阅读 3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