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兴趣:在组织"我爱吃的食物"这一综合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幼儿更加直观的认识一些蔬菜的特征,我特意带来了一些绿豆芽。孩子们看到它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我见过大大的蚕豆芽" "我见过绿色的豆芽" "上次去老家,我还看见过从泥土里刚刚钻出来的豆芽" 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一向爱提问题的夏妍一本正经的说:"老师,豆芽是从什么地方长出来的,你能告诉我吗?" "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我一边说一边给孩子们每人发了几颗小绿豆,"请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想一想,豆子的什么地方可以长出芽儿来?" 这小小的豆子在孩子们的眼里似乎变得神秘了许多,他们拿着豆子左看看,右瞧瞧,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芽儿是从豆子的"肚脐眼"发出来的。
2.我们的思考:豆子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无论是在家里、商场、还是菜市场等,处处都能可以发现豆子的踪迹。
豆子除了本身的功能之外,还有多彩的颜色和丰富的营养,可以让孩子发现美、欣赏美。豆子还可以被制作成各种美食,用处非常大。让我们与孩子一起走进豆豆家族的世界,探究豆豆的特性和用途,和豆豆一起做游戏。
主题目标:
1.通过收集、调查等实践活动,知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豆子,产生对豆子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愿望。
2.能比较、观察豆子的外形特征、色彩、发现种子的多样性。
3.了解种植豆子等种子的方法,比较、探究种子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
4.大胆表达自己对“豆制品”的喜爱,乐于参与制作及开展的相关活动,感受同类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变化。
找到豆子后,孩子们用自己的符号将找到的豆子表征出来。
利用周末时间,请爸爸妈妈协助我们寻找生活中的豆子,并了解豆子的种类和特性。
我的发现:
1.颜色不一样
2.形状不一样
3.大小不一样
4.种类很多
5.可以做成很多的食品
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我开始预设主题网络图,网络图在活动的延伸下不断补充,逐步完善。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我始终以指导者兼协同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对于一些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他们做出解决的建议,并给予指导,使孩子们能够充满信心的将活动继续进行下去。
豆芽的叶子
为了丰富关于豆类发芽、生长这方面的知识,我带孩子们参观了大班自然角有关花生生长过程的图片。回到活动室,他们七嘴八舌的又议论开了:"豆芽没有根" 祎甜说。"豆芽有根,那白白嫩嫩的就是它的根" 玮琛不甘示弱。"那我们吃的豆芽为什么没有根呢?" 誉凯嘟着嘴一边思索一边自言自语。争论最激烈的就是关于豆芽叶子的问题了。瞧,他们挤在种植区争得不可开交,"豆芽只有这两片叶子" "豆芽好像没有叶子"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想,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解开这个谜。于是,我建议:"请大家找一找,想想看,豆芽的叶子在哪里?" 孩子们拿起豆芽开始观察,这时,芷昕突然喊道:"老师,不好了,博煜把豆芽给弄坏了!" "让我看看"坐在芷昕旁边的佑勤接过豆芽,高兴得蹦了起来:"呀!小叶子在这里!"我轻轻的走过去看见那棵豆芽,在掉了一半豆瓣的中间,露出了黄黄的两片小叶子。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小心翼翼的掰开豆瓣,兴奋的都欢呼起来。找到了,找到了!" "我也找到小叶子啦!"
《指南》中指出:要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所以,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开始了绿豆探索之旅。
我发现宝贝们对于绿豆的泡发是最感兴趣的,因为这也是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因为班上的小朋友告诉我们,豆子除了放在泥土里面种,用水泡也是可以!!宝贝们纷纷表示质疑,所以我们就打算行动起来,分成遮光和不遮光两组同时进行,尝试用水泡豆芽!
先观察一下绿豆还没有泡水的样子
均匀的摆放在盘子里
扬坤说:“我们给绿豆换水吧!”
华蓉静说:“好啊!我也去!”
绿豆泡好了!我们一起尝试发豆芽咯!
阿姨说绿豆怕羞,要给它包起来。
楚峰说:“啊,发芽了🌱!真的会发芽了!”
天棋说:“老师,绿豆掉皮了!它的小尾巴好可爱啊!”
一天早餐后,林铭涛急急忙忙的来找我:"老师,有一个杯子里的豆子坏了,一个也没有发芽。"我走过去一看,同样一起泡的豆子都已经发芽了,只有几个没有发芽,仔细一想,这些绿豆是从柜子里找出来的,说不定已经放了好常时间,也许是因为受潮的原因,想到这里,我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小问题:"大家动脑筋想一想,有的豆子为什么不能发芽呢?"孩子们一时回答不出来,宇乔建议:"咱们观察两天再说吧。"
后来的几天,孩子们找到了许多不同的答案,李芷炘说:"我听过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在水里煮过的花籽不能发芽,煮过的豆子也不能发芽" 。晨晞说:"长毛的豆不能发芽" "恐怕是因为温度太高了吧。" 佑琛一副蛮有学问的样子。"不对,他骗人。"好胜的启铖一脸的不服气。我被孩子们这种天真而富有逻辑性的推理所震撼。也为孩子们能找到不同的答案感到无比的欣慰。当然,我们最终还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和孩子们分别把残缺的豆子,发黑发硬的豆子,用开水烫过的豆子放进了杯子里,并浇上水,时间一天天过去,无论孩子们怎样精心的护理,豆子一直都没有发芽。在比较漫长的等待中,孩子们有点失望,渐渐的也就没有人再关注它了。因为,终于有一天,孩子们突然发现豆子上长出了白毛,还有一点难闻的气味,大家确定豆子已经腐烂了,的确不能发芽了。
剩余的绿豆还在生长,孩子们每天积极的为它换水💦,小心呵护。
瞧,我们的绿豆芽长得多可爱!去掉多余的绿豆壳,把它送到厨房,请阿姨帮忙煮熟。让我们一起尝尝自己动手制作的豆芽吧!
后来~我们一起观看了《豆芽君,加油》的绘本,发现虎子发的豆芽很成功!经过对比和讨论,我们发现了原来豆宝宝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要经常给它洗澡,但却不能有积水,不然就会发臭。它需要温暖却又不能见光!用重物押豆芽会令它长得更强壮💪!
水培区的豆芽一天一个变化。偶尔看见有几个孩子聚在一起一边相互商量一边在纸上涂涂画画,我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是在画豆芽,每个孩子虽然画得都各有特点,但是基本上是一个样儿。于是,我用试探的口吻对他们说:"豆芽长得可真快呀,昨天的豆芽和今天的豆芽好像是不一样的?" 话音刚落,锶涵便抢着说:"那两天,豆芽是躺着的,今天我发现它们都站起来了。" 我趁机引导说:"要是把豆芽每天生长的样子能留下来,那该多好哇!" "拿照相机照" "做成标本"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再想想看,还有别的方法吗?""连老师,让我告诉你吧,我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 "什么好办法?快说!" 孩子们迫不及待的问道,只见王誉凯皱着眉头不紧不慢的说:"那就画呗。" 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经过讨论,前两个方法都行不通:第一、制作标本没有材料;第二、拿照相机也很不方便。最后决定还是用画的办法给豆芽"拍照"。我在种植区投放了记录本和铅笔。孩子们则以"桌"为单位,自然组成了五个观察小组。给豆芽拍照的活动就这样展开了。
小结:
《指南》指出: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成人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在活动中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问题能一起克服。活动一直延续到四月底,孩子们对这项活动一直都很感兴趣,记录本上画满了他们的许多杰作。而最让人感到高兴的是,那个曾经令人迷惑不解的关于豆芽"根"的问题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入而得到了解决。孩子们发现豆子刚刚发出的那个嫩芽就会慢慢的变成豆苗的茎,在它的下端便会长出须根。
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想了解孩子还有哪些问题,于是我发出问卷调查表,让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调查🔬,了解调查表中的问题之后进行记录📝,然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的调查表。
周末到奶奶的菜园里寻找豆子。
想不到吧,我还能用豇豆拼房子🏠
豆子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等。大豆可根据颜色不同分为:黄豆,黑豆、青豆等。菜豆又可分为:扁豆、刀豆、豇豆、四季豆等;豆子形状像圆,摸起来都是硬的,豆子含有丰富的营养,常吃豆子对身体有好处。
豆子除了可以吃,还可以做贴画。看,我做的贴画漂亮吧!
课程小结:
根据《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直观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在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的时间空间来探究为幼儿提供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在幼儿遇到问题时,适时介入指导幼儿能大胆猜测,并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猜测,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