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青年人

陆浑灌区
2023-06-14
阅读 21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何为青年?青年何为?1915年,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这样定义,“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器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深刻解答了这一时代之问,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范本。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取系列访谈这样一个独特视角,通过29位讲述人的回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讲述了他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品读此书,我们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其中,让我倍受启发的是“青年人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在逆境中磨练自我、选择人生?”对于这个问题,青年习近平用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不论面对什么样的人生际遇,都要艰苦奋斗、磨练自我、砥砺前行,做一名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青年人。”

       青年人首先要志存高远,胸怀梦想。人无志,犹如树无主干,空其偏枝,必定枯萎。志存高远,不是好高骛远,而是一种现实的道德追求。志存高远的“高”,在于思想之高、境界之高、价值之高,而不是俸禄之高、官位之高、名利之高。马克思17岁时在中学毕业论文中立志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劳动,毛泽东不到17岁就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迈诗篇,周恩来12岁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未满16岁的习近平经过七年的知青岁月立志“为人民做实事”。这些前辈伟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青年人指明了“何以立志、立何志”的方向。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人生的旅途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或许会经历困惑、挫败,关键是要在躬身实践中磨练意志、锤炼本领,找寻正确的人生方向。

       仰望星空的情怀是事业成功的源动力,而脚踏实地的笃行则是事业成功的行动保障。美好蓝图不会自动实现,需要日积月累的拼搏奋斗。青年习近平在脚踏实地的实干中立志,更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实干中践行志向。对于当年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艰苦、插队时间最长”的习近平来说,面对特殊的家庭情况和崭新的生活环境,压力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消沉抱怨、一蹶不振,而是努力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抽挤时间读书学习,积极适应环境,为村民办实事。正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青年习近平经受住锻炼,磨练出坚强意志,铸就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在奋斗中绽放最美姿态,在实干中践行最大担当。

       从总书记的经历来看,他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系好的第一粒扣子,他在那七年当中磨练出来的艰苦奋斗、为民务实、脚踏实地、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体现在他整个从政生涯中,更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当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自己的人生指针,自觉校准人生坐标,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谨记青春奋斗时的那份初心,提高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以奋斗之姿态,扬青春之朝气,奏时代之华章!

阅读 21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