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规律:一是溺水多发生在每年5-8月份,于暑假集中爆发,小升初、中考、高考后,学生有大量自由时间,学习压力小,易放松警惕,结伴戏水;二是溺水多发生在节假日、周末、放学后等离校时间,学生脱离家长和学校监管视线内;三是溺水多发生在学生自行或结伴游玩的过程中缺乏家长陪同等。
2.地点规律:一是溺水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二是溺水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水库、池塘等野外水域,水下情况非常复杂,危险重重;三是溺水多发生在偏远地带,不易被发现落水,施救搜索难度极大等。
3.群体规律:一是溺水群体多为小学生、初中生;二是男生居多;三是留守儿童占比高;四是游泳技术不熟练;五是对户外水域不熟悉;六是缺乏防溺水安全意识;七是正确自救和施救能力不足等。
4.原因规律:一是在水里打闹嬉戏,做跳水等危险动作;二是热身活动不充分或出汗后立刻下水,腿部抽筋引发溺水;三是炫耀本领,长时间潜水憋气,大脑缺氧出现头晕休克。
误区一:溺水后会大声呼喊。生活中溺水几乎都是悄然发生的,溺水者往往想大声呼喊却发不出声音,因此当发现有人好像是站在水中发愣、目光呆滞、无法专注或是闭上眼睛,此时溺水者已多半意识模糊,应尽快展开施救;误区二:会游泳就不会溺水。溺水数据分析70%以上溺亡的学生都会游泳,会游泳不代表没有溺水的危险,因为水下情况复杂,像池塘、水库、河流等自然水域,水中的水草、淤泥、青苔、碎石、暗礁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导致下水者无法实施游泳技术;误区三:手拉手能救溺水者。手拉手救援是失败率、死亡率最高的救援方式,在手拉手救援中一旦有其中的一环因身体不支或踩到异物摔倒会导致多人落水,最终导致群体溺水事故;误区四:倒背控水是可行的救治方法。倒背控水会使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阻塞气管,对于没有呼吸或脉搏的长时间溺水者,控水反而会延误黄金救治时间,增加死亡率,对于溺水者应尽量采取侧卧位,头部位置使口鼻自动排出液体,再进行口鼻异物的清理;误区五:溺水被救上岸就安全了。呛水后肺内有少量的水,会逐渐发生水肿,最终导致窒息,因此被救上岸后,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做相关的检查,避免更大的损害等。
1.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
2.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3.要在家长或长辈带领下游泳;
4.要到有防护设施和施救人员的正规的游泳场所游泳;
5.遇到同伴溺水时,要大声呼喊,并立即寻求成人帮助,不能手拉人等盲目施救。
1.下水前,熟悉场馆情况,进行必要的热身;
2.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跳进水中游泳;
3.身体患病时不能游泳;
4.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应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5.在游泳中,若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按摩、拉伸抽筋部位,同时大声呼救;
6.发现有人溺水时,应当大声呼救或拨打110、120急救电话,切不可盲目下水施救。
1.不私自下水游泳;
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1.迅速救上岸,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2.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3.将溺水人员托起,使其腹部紧贴救护者的肩部,以使呼吸道内的积水自然流出;
4.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5.用手或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6.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避免产生低温伤害;
7.尽快送溺水人员去医院。
1.避免到挖(采)沙的河道游泳;
2.避免到污染严重的水域游泳;
3.避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4.避免到游泳池深水区、冷水去游泳;
5.避免在危险地段推拉玩闹、清洗衣物、打捞物品;
6.避免雨中、雨后在河道、河塘、池边行走;
7.避免在正午暴晒或恶劣天气下游泳;
8.避免到水库、主干渠游泳。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防范溺水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坚决杜绝溺水悲剧的发生,让每个孩子的生命之花都开得更加灿烂,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