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提着火笼去上学

正歌
创建于2023-06-13
阅读 26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寒风呼呼地刮着,雪花沙沙的飘着。一群孩子提着火笼,踩着积雪向学校走去。一路上,留下一串串歪歪斜斜的脚印,一缕缕淡淡的青烟,一阵阵欢声笑语......这是我儿时冬天上学时的一个镜头,很温暖的记忆。

     90年代的冬天似乎比现在寒冷得多,早上起来屋檐下总挂着长长的“凝钩子”。因为要步行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7点钟是必须起床的。房顶慢慢冒起炊烟,母亲开始做起了属于我一个人的早饭,通常是一碗蛋炒饭。在我吃饭的时候,她还得完成一项任务,那就是给我准备火笼。其实我当时用的不是火笼(真正的火笼外侧是用竹片编织成灯笼形状的,老家方言叫“烘笼”),是父亲用家里一个漏了底的搪瓷钵钵,在边沿上打四个孔,再拴上铁丝做一个弯形手柄便成了一个简易的“火钵钵”。虽然简易,但却用了六个冬天。当时最羡慕的是有的孩子在商店里买的“怀炉”,挂在胸前,很洋气。

        母亲在做饭时会选些坚硬的木柴烧成火炭,先放一层在钵钵的底部,再从闭碳(闭碳:把燃烧着火炭装进一个封闭的罐子里,隔绝空气,阻燃)的鼎罐里夹出一些冷碳装上满满的再压实,然后再盖一层火灰在炭上,这样火的热度透过火灰慢慢释放,不至于很快地散尽,可以管半天。

      等吃完饭,抓起书包,提起火笼一路奔跑着去追赶走在前面的同学,身后总是母亲永远不变的叮咛“小心,莫打翻火啦”、“小心衣服被烧着”。尽管父母千叮咛万嘱咐,但还是难免有小插曲。记得又一次,穿着刚买的棉衣很是得瑟,在路上为了让火烧得更旺些,便把火笼端在胸前使劲吹,哪知道火是旺起来了,新棉衣却起了拳头大个洞,回家后的结局可想而知。  

      学校石墙结构的教室无窗无天花板,盖着瓦,很是透风。每到冬天,老师们都要从场上买来透明的薄膜来遮挡寒风。  

      第一节课叫早自习。任务是读书或者赶作业。学生陆续到来,把火笼放在自己的桌子下,教室里便升腾起一股暖气。尽管呼呼风把塑料薄膜吹得哗哗作响,但室内却融融如春。  

    当老师正讲得眉飞色舞的时候。忽然“哔嘣”一声,接着便从某个桌子下面升起一阵灰尘,哈哈,是哪个倒霉蛋把火笼踩翻了。

     下课之后,便有脑袋伸到座位下,拿根小树棒在火笼里搅,伸出粘满灰的手指抓起爆好的黄豆飞快地往嘴里送。这个时节,书包里多了些苞谷子、黄豆、花生、红苕之类的东西。于是便陆续有学生低下头去,悄悄在火笼里撒下几颗花生、黄豆,有的还烤上几个红苕。一时间,教室里不断响起“哔哔啵啵”的声音,整个教室香气弥漫。  

      等到老师走进来,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抬起头来,挺直腰

杆坐好。全教室的黑嘴花脸。紧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会笑出声来。接着就是一阵糊味,没来得及掏出的“烧烤”糊了,可惜。  

      上完课,老师瞅准哪个学生火笼里的红苕烤熟了,伸手抓起一个去办公室慢慢享用。有时老师还会让学生去办公室拿红薯帮着烤,被叫到的学生总是很高兴,觉得老师很瞧得起自己。

      现在,每当上下班瑟缩着走在寒风里,就情不自禁想起儿时火笼里温暖的炭火和弥散在空气中的香气。


阅读 26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