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班习作展——古诗新解

小徐老师
创建于2023-06-13
阅读 10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岳飞魂,永不灭

                    402班杨雅涵

        岳飞魂,永不灭——读《满江红》有感。近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品读了南宋抗金名篇著作——《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拍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篇千古绝句是岳飞在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的,虽然只有短短八句,但读起来却令人热血沸腾。词里的一字一句都渗透着英雄的血与泪,洋溢着“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上阕借凭栏眺望,抒发到为国杀敌立功满腔豪情,下阕更直接表达出了作者雪耻复国、重整乾坤的凌云壮志。

       虽然岳飞已经死了,但是他的魂,他致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消失。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一定也有建国立业的崇高志向。只要你有为国着想的情怀,祖国不论强盛与否,处处都会有需要你献力的地方,其实,爱国不一定非得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有时,细节上的关注与处理,也能突显你的爱国情怀,比如见到废纸弯弯腰,遇到费水关关牢,碰到歪苗扶扶正,有人求助伸伸手,脏乱地方整整齐……虽然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能漂亮祖国的脸蛋,为祖国增光添彩。我相信岳飞魂,永不灭!

             解读《淮上与友人别》

                    402班杨皓喆

       在阳春四月,扬子江岸边的柳树结出了柳絮,就在此时,有一位诗人和他的好友正在离别。

       诗人郑谷和他的好友在扬子江边。郑谷很想跟好友畅谈,但他们很快就要分道扬镳,于是郑谷说:“我们这一分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哪!”“是啊!这一走就是好几年,有可能我就在潇湘安家了,你也可能在长安定居吧.”郑谷的好友回答:“有可能吧,只要以后再次相见,一定畅谈,再来几壶好酒,到时不醉不归。”“好一言为定。”晚风阵阵吹来,从远处的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这笛声悠扬悦耳,却藏着离别的伤感。虽然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好友率先告别:“郑谷兄,此去一别,不知何时再聚,祝一切安好!”郑谷拍拍好友的肩膀,动容不已:“兄弟,我也祝你一路长虹,相信我们不久后就能再次相见。”此时郑谷感慨万千,离别的愁绪涌上心头,是悲伤,是遗憾,也是孤独。怀着对友人的不舍,诗人写下了这首《淮上与友人别》,为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自己的悲伤与孤独。“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郑谷和友人别离之时的愁绪和对前途未卜的迷茫。

            解读《清明》的故事

                  402班熊星宇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又下雨了,又来到了清明节啦。这时候桃花盛开,蜜蜂采蜜,春回大地的季节,但是清明这天纷纷的细雨又会“滴答滴答”的落下来。

       就在这天,一个头戴斗笠,骨瘦如柴的人出现了,他和路上的行人一样,都显得十分悲伤,好像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分开了似的。这个人就是杜牧。杜牧不仅悲伤,还需要忍受其它人异样的眼光,唾弃,讨厌的痛苦。杜牧似乎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他就只是走在大街上,可是谁都嫌弃他,甚至连小孩都可以期负他,连镇上的官兵都来驱赶他。他并没有犯什么错,他只是很多天没有吃饭,身体情况特别的虚弱罢了,他对这个辉煌的大唐王朝失望极了。

       杜牧来到山下,问这个正在放牛的牧知不知道可以喝酒吃肉的地方,牧童便伸手指了指山上的杏花村,杜牧在去村里的路上还在想会不会有人讨厌他,而且还十分的同情他,杜牧点了几坛酒后,老板还直接宣布他的酒钱不需要给。杜牧回想今天一天的经历,便在纸上挥笔写到: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清明》

                     402班罗泽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间响起了沙”的下雨声,地上的草碧绿碧绿的上面的露水让草的碧绿更加的清晰。

街上的行人忙忙碌碌,都小跑着跑来跑去。有的拿着铜钱买冥币,有的带着孩子去祭拜祖先,有的拿着扫把去为祖先扫墓。

        一个戴着帽子的人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就是诗人杜牧,现在的杜牧非常饿。他正在非常努力地寻找酒馆,此时他正想象着自己找到酒馆喝上一口热酒,吃上一只肉。想想就口水直流。可杜牧一个酒馆也没有找到。

        这时杜牧的耳边响起了清脆的竹笛声,杜牧被这突如其来的竹笛声吸引了,于是便顺着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找到发声源后,杜牧看见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牧童骑着一头黄牛,正一脸认真地吹着手中的竹笛,杜牧听着小牧童的竹笛吹出来的歌,一时竟忘记了饥饿,沉醉在了其中。待小牧童吹完一首曲子后,一睁眼,看见一个大人站在面前便问道“请问先生有什么事吗?”此时的杜牧正沉醉在小牧童刚才的笛声中,突然被小牧童的一句话惊回了现实,便问小牧童“请问这里的酒馆在何处呢?”小牧童笑了笑,用手指向不远处的杏花村,指完后便吹着竹笛走路。望着小牧童走远的身影,杜牧写下了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新解

                   402班郭宇瀚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菜少一人。”不用说,这就是人人知晓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写的。当时,他去外地谋生,重阳节的时候,他看见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地出去登山,便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他拿起笔,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读完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在家乡的爷爷,那天是中秋节,我读这首诗,便思念起自己家乡,便走到阳台观望月亮。在月亮中我仿佛看到爷爷的身影,正笑呵呵地看着我。爷爷今年已经70多岁了,满头白发,满手老茧。不知道爷爷是否也在望着圆盘似的月亮思念着我们呢?

      我想:只有分隔两地的亲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每逢佳节信思亲”的真情实感吧。

       诗人当年,远离家乡,因为工作繁忙,连续几年都无法回家和家人团聚,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和亲人。眼看重阳节又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变得更加浓烈,他想:此时此刻,家乡的兄弟们都插着茉葵在登高呢,唯独就少我一人!家乡的亲人哪,你们可知道我有多么想念你们呀!想到这里,诗人便随口吟出:独在异乡为异客……

       现在“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成为全体华夏儿女在过节时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共同心声。

阅读 10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