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幸福---滑竿篇

水墨清溪
2023-06-13
阅读 175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在旅游的消费支出比例上不断增加。许多在职的或者退休的人员,三五成群去全国各地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尽管已经过了甲子之岁,但是对于游玩的渴望,热情依旧不减。在川藏,在长江边上,在山林里,层层的台阶,消耗了他们勉为其难的体力,但是对于宣传中的好去处,仍然有探索的需求。于是,在各地的景区中,一个帮助人们解除疲惫,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群体得以出现并扎根。

    在当地,叫做滑竿,而在我们江南,则叫做抬轿子。这个群体,身强力壮,个个精神饱满,他们为了生活卖着苦力,他们踩着坚定的步伐,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为了幸福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他们挥洒着汗水,为了顾客的愿望,为了疫情后旅游业的发展和进步,向上,向下,走着,走着...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风景如画的白帝城,我无暇欣赏这里的江水山色,却把眼睛留给了抬滑竿的汉子,他们的身躯,他们的脚步,他们收获的表情,是如此生动,让我感受到福从苦中来的道理。也许,他的背后是一大家子的人们在翘首等待;也许,他的背后是温婉女人的期盼;也许,他的背后还有几个学童...

白帝城,滑竿,汉子,游客一组美妙的联想。

抬滑竿,汉族交通习俗。旧时交通不变,抬滑竿十分盛行。在山区抬滑竿仍十分流行,仍在一些旅游圣地如峨眉山、青城山、白帝城等地流行,并变成当地一个旅游项目。

进入白帝城景区,两旁是一长溜的滑竿。抬工们不断地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吆喝着,希望能给予他们抬滑竿的机会。

坐着的是一种享受,抬滑竿的两个人,更是心里满满的欢喜。抬滑竿一靠力气,二靠技巧,前后两人讲求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前面的人带路,自然要心明眼亮;后面的人视线有限,不明路况,走快、走慢、靠边、避让、停步等情况,除了通过肩膀和趋势即时感知外,主要就靠报点子得知,并做出相应动作。两人前呼后应,配合行进。

汗水湿透了衣衫

人越多,抬工越是焦急

自行爬坡的人们,在雨中蜿蜒前行。获得收益的抬工迈着轻盈的步子下山。

“撞到!扭起!”猛听得一声吆喝,石板路上,行人忙侧身避让,只见两个力夫抬着一乘滑竿,小跑着匆匆而过。滑竿,其实就是简易的轿子,不过比轿子更轻便,抬着省力,制作也简单:两根一丈来长的斑竹竿,两头绑着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绑上用竹片编成的软椅,前系脚踏,可坐可卧。冷天椅上垫毯子,热天上面撑凉篷,人坐上面比坐轿舒适,只不及轿子气派。

上山,上山!

抬工一身汗,游客雾里转。行进时,抬工都腰杆挺直,脚移身不动,换肩不停步,借着竹竿上下起落的弹性,两个人踩着点子,合着脚步,客人坐在上面一闪一闪的,悠然自得。

坚毅的脚步,确保坐滑竿游客的绝对安全

下轿吧,小妹妹!小心滑到!

抬工满头大汗,通过扫码收取劳务报酬。

看!这名抬工的后背。这不是雨水,而是汗水。

报点子是一种行话,抬滑竿,先要报点子,不会报点子,会被视为外行。别看那时这些下力人没跨过学堂门,可报点子的语言颇有意思,譬如:

客人坐上,滑竿上肩时,前呼:“摸到起——”后应:“说起就起!”

前面路又平又直,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

上坡时,前呼:“步步高!”后应:“踩稳脚!”

下坡时,前呼:“遛遛坡!”后应:“慢慢梭!”

要上桥了,前呼:“人走桥上过——”后应:“水往东海流!”

前面的路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

前面路有急弯,前呼:“之字拐——”后应:“两边摆!”

前面有过路人,前呼:“大路向天——”后应:“各走一边!”

遇路两边有人,前呼:“两边有——”后应:“中间走!”

前面有树竹挂头,前呼:“照高——”后应:“弯腰!”

路遇障碍物,前呼:“天上鹞儿飞——”后应:“地下一大堆!”

路上有水坑,前呼:“明晃晃——”后应:“水凼凼!”

诸如此类“报点子”语言,不但简短有韵,顺口好听,而且呼告语和应答语常像歇后语一样,通俗生动,诙谐风趣,透出浓浓的川味,显出一定的文采,既体现出民间语言的丰富多彩,也展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终于抬到山顶,可以歇歇脚了。

用马褂擦去脸上的汗水。

这是养家糊口的工具,等你长大后,这项工种还会有吗?

摄影/文字(参考网络):童智军

阅读 175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