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三维视角,体悟长征精神

地理张老师
创建于2023-06-12
阅读 197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长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其独特蕴意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与时代感染力,是提高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青少年对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精神并不熟悉甚至淡忘,少数人甚至曲解历史、“恶搞”经典。他们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

        为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学生学科视野,在2023年6月9日下午,地理学科讲座《红军不怕远征难——三维视角解读长征路》在学校励志楼一层报告厅如约举行。本次讲座由张姗姗老师主讲。

此次讲座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选题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应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知识开展综合学习。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近年来在中考试题当中关于党史方面的跨学科内容的考察也日益普遍。

        张老师以同学们熟知的一首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入手,并引导同学们从中获取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地点地名,并提出问题:这一趟远征之路是否艰难?万水千山是否如诗中所写那样如同小泥丸?作者为何要如此举重若轻呢?同学们带着好奇心与张老师一起使用三维地图寻访长征之路。

        初二9班李锦宏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七律·长征》,并说明长征胜利来之不易,从三维地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二万五千里长征跨越地势三级阶梯。

实景感受金沙水拍云崖暖

三维地图实景清晰、直观

        初二8班潘玺同学与张老师积极互动,在异常激烈的“飞夺泸定桥”战役后,无法向东进入环境优越的四川盆地,因为那里有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军队,也无法向更加高寒的青藏高原腹地挺进,而是选择北上线路。一方面可以躲避敌军追击,一方面可以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

        在走过长征最困难的“爬雪山,过草地”这一段路程后,全军上下没有丝毫懈怠,反对法西斯侵略,打倒帝国主义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任务,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毛泽东主席站在岷山之巅远眺横亘在亚洲中部的昆仑山写下激荡世界的诗词《念奴娇·昆仑》。

        8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在词中许下的良好愿景“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80多年后,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携手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帮助同学关注时事,拥抱世界,拓展学习的知识面。

讲座期间,同学们认真思考听讲,笔耕不辍

      《歌唱祖国》中唱: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国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祸兮福所倚”。一场惨痛的失败,开始酝酿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一次蕴含着苦难与辉煌的行程,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我们党在思想上不断成熟,长征精神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革命赢得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

        地理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有效的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滋润,此次讲座活动通过直观的三维实景展示,创设了真实可信的情境,在地理教学中弘扬了长征精神,在学生心中播撒爱国和奋斗的种子,铭刻中国文化苦难辉煌的印记。

阅读 19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