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学且研,以研促教——记高一历史组电子备课研讨活动

歲月
创建于2023-06-11
阅读 4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研计划,高一、高二历史组全体老师团结协作,在白国英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了对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教学研讨,以期提升历史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白国英老师作为本课的主备人依次向参与教研的各位老师深刻阐述了本课的教材特点,基于教材特点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核心立意。

     教材分析方面,白国英老师认为: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第14课。本课共3目,分别是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第一目“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通过正文对帝国主义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争斗以及萨拉热事件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了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学习聚焦》栏目提炼了第一目的基本要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为了具体说明列强之间的矛盾,教材提供了第一个《史料阅读》——通过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的资料,说明了19世纪末英国与德国矛盾的尖锐化,以及英国舆论界要求用战争手段来防止德国竞争的主张。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帝国主义,教材引用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定义,作为第二个《史料阅读》——“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设计《思考点》——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学生可以通过总结本目的内容,概括回答这个问题,加深对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理解。在此目中,还提供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示意图,还有萨拉热窝事件中普林西普被捕的照片,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势,以及萨拉热窝事件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深入剖析,白国英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大概是以下几种:一是突出新观点新角度,如有的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切入,一战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极端民族主义,一战的结束又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最终未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的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切入,突出强调凡华体系对维护世界和平重要意义和作用。二是强调新方法手手段,如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设计一战,突出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思考,将本课的教学核心立意定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后,在没有更多的殖民地可以瓜分的情况下矛盾迅速激化,加上当时国际社会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形成的一种无政府状态使得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巨大代价促使人们意识到国际秩序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欧美主导的国际秩序,但由于其内在的缺陷,使它未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在认真听取了白国英老师对本课的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路后,参加研讨的各位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踊跃对本课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争鸣。

       万岭老师认为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根据重难点设置有效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有所收获。我们设计的问题也要贴合学生实际并且预想学生回答,预设引导的过程。二是要要注重大单元意识和课程之间的联系。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是本单元中的第1课,它与本单元中的《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这一课其实联系颇深,所以在本课需要点明一战对于那些殖民地的影响,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之后的课程,也展现历史的连贯性。三是课堂要有亮点和特色、给学生提供多重面向。作为教师如果只给学生一个侧面,那么学生也只能得到一个片面的认知,所以我们要尽量从多个角度,精简深入地呈现课堂。这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提升知识储备。最后,历史课堂教学要做减法,应当充分利用好课本的材料,不给学生增添额外的负担。

        对于万岭老师的观点,曾红丽老师表示十分的赞同,认为历史教学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从课本整体来看,帝国主义的发展与第六单元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有很大关系,本课第一次出现帝国主义这一概念,需要教师阐明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开头钱可滢同学即对帝国主义这一概念进行解释。面对新教材内容繁多的问题,教学需要抓住要点进行深入的挖掘。第六单元提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然而国际秩序走向了失衡。因此,教师需要把握住失衡原因所在,即领土纠纷。

      在万老师和曾老师的观点启发下,参与研讨活动的宋坚老师认为,在说明一战列强之间的矛盾时,采用“失衡:矛盾的激化与爆发”这一标题对背后的原因进行提炼更加妥帖。因此,讲解一战爆发前各国矛盾的过程中,务必将各国的领土纠纷说明清楚。而巴尔干半岛这一地区矛盾最为尖锐,涉及的国家也更为复杂。可运用简单的视频,从较长时段来梳理巴尔干半岛的领土纠纷。视频的运用,不仅简化了教师叙述的繁琐,更是对课本萨拉热窝事件的背景补充。萨拉热窝事件过后,战争由局部转向世界,采用标题“爆发:千载难逢的时机”。“千载难逢”形象说明列强早已摩拳擦掌,对应战前的扩军备战这一要点。对于一战的后果,可以采用死亡数据、新式武器的使用以及士兵受伤图片说明战争的残酷。

        钟火兰老师也为教学设计的完善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钟老师认为,在历史课堂中除了理性的史实,还应该有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宏大叙事之外,也可以通过一些微观的史料,如日记、回忆录等,展现个人在战争面前的反应与抉择,从而增加历史情境感,让历史课堂更有温度。在讲到一战中的华工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材料,适当点出家国情怀。在分析一战影响时可以补充关于民众的一手史料,与战前的民众情绪相对应。

      最后,大家都一致认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与人文关怀,以及对学生价值观具有引领与导向作用。老师们在研讨中提升了教学技能,在互动中增进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在观点的碰撞之中,丰富了对历史教学的深刻理解。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教学研讨是一个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设计得到了完善和细化,教学理念与观点不断地碰撞交融,极大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

阅读 4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