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研学进武川 劳动教育润心田——记呼铁一中初中部劳育研学实践活动

呼铁一中初中部 林洁
创建于2023-06-10
阅读 322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最美初夏六月天,研学实践正当时。为弘扬劳动精神、发展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6月10日上午,呼铁一中初中部开启了研学活动第二站——组织初一年级部分学生前往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燕谷坊进行劳育研学活动,走进富有民俗特色的劳育实践课堂。韩伟副校长    、特木勒主任及初一年级班主任们参加了此次研学活动。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同学们顺利抵达了武川县非遗传习基地——燕谷坊。这里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大家。   

       

  “同学们知道燕麦生长在什么地方吗?什么样的气候最合适呢?”同学们正在认真地听燕谷坊的解说员讲解有关燕麦的知识。通过聆听讲解,大家详细了解了燕麦的奥秘。燕麦是古老的农作物,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文字记载,属于八大粮食作物之一,它的生长环境与一般谷物不同,喜爱高寒、干燥的气候,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被誉为世界黄金燕麦的主要产区。

       紧随讲解,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燕麦秸秆艺术品长廊,欣赏了用燕麦制作的琳琅满目的文创工艺品。一幅幅生动精美的秸秆画让同学们禁不住发出赞叹,在观赏中潜移默化地增进了对经典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手工体验区,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用麦秸秆粘贴而成的笔筒。大家围坐一起,拣选桌上堆成小山般的麦秸秆,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作品。不一会儿,一个个精致的笔筒就从同学们的巧手中诞生了。

  之后,同学们来到莜面制作大厅,莜面师傅向同学们介绍起了莜面。  “莜面的最大特色是它花样繁多的做法,其中蒸莜面常见的就有窝窝、鱼鱼、饺饺、丸丸等。莜面吃法颇多,可以加工成饸饹、拿糕、拨面等,也可以加工成炒面、糊糊等。”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由得发出了疑问,这么美味又富有营养的食物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趣味搓莜面”体验活动解开了大家的疑问。莜面师傅们认真教授大家制作莜面的技艺。只见她们手上速度飞快,一团莜面被推成一个个嫩滑筋道的莜面窝窝。再揪一团面,左右手分开两边,同时搓莜面,从手掌到肩膀跟着用力起伏,四条粗细相等、均匀细致的莜面从手掌侧搓出。同学们在师傅们亲切的演示指导下用心学习。虽然是第一次尝试搓莜面,但是大家全都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把拳头大小的莜面团搓得有模有样。大家互帮互助,交流成功经验,还相互鼓劲, 大厅里欢声笑语。不一会,桌子上的小蒸笼里摆满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莜面鱼鱼和莜面窝窝。大家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剩下的面团做成花朵、人物、贝壳等造型。 同学们拿着劳动结晶合影留念,掌握技艺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脸上。

       武川莜面饮食制作技艺在2009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川莜面有多好,且看揭笼十里香。”一笼热气腾腾的莜面通过自己的亲手劳动,凝固在了同学们的记忆中,也增添了文化自信。

       同学们还在这里学习了旱地冰壶的相关知识,纷纷上场体验了这项运动,在阵阵喝彩声中,涌现出很多位“冰壶小达人”!

  燕谷坊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午餐,除了特色武川莜面,还有花样繁多的可口菜肴与主食,同学们有序排队打饭,开心围坐品尝。享受着传统美食,热爱家乡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

  寓教于乐的劳育研学之旅圆满结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次研学旅行让同学们走出校园,培养劳动能力和劳动兴趣,进一步提升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在体验生活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拉近了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进一步厚植了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信念。

撰稿 林洁

摄影 特木勒 林洁

初审 褚志斌 韩伟

终审 刘仲


阅读 322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