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能营造一种宁静的心境,能让人在精神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总能找到灵魂的归宿和为我们指路的明灯。如果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会读书则是一种享受。
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周五,2023年6月9日,思茅区幼儿园南部分园迎来了第四期读书分享活动,虽然新园区老师较少,参与活动的人不多,但是老师们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格外珍惜每一次的自我提升机会。本次分享人是杨老师,她带给老师们的书籍是《发现孩子》。
杨老师分别从作者简介、内容概述、分享理由、好句摘抄等六个方面对此书进行分享。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efa079b.png)
玛利娅·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6089e36.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3.b631651.png)
《发现孩子》是蒙氏晚年之作,是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做进一步的总结和深化,并就心灵的构建、意志、智力、想像力等问题上结合哲学、心理学做了更深入的探讨,试图探讨儿童心理成长更深层的原理。从《儿童是什么》到《爱的导师》再到《人类倾向和蒙台梭利的教育》,循序渐进,由浅及深,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揭示了在教育中孩子作为主体的种种奥秘。
在本书中,作者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一本好书就像一面镜子,在书中,阅读者总是能够清清清楚楚的把生活和现实照出来,从而去认识自己,照出更好的自己。杨老师在分享书本内容的同时,也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犯错的地方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
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的大人又总是天真地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的生活。但是在此书中,蒙台梭利认为:在成人的严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孩子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孩子以后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现如今的社会教育背景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教师抱怨孩子难管难教,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通通期望孩子替他们去完成。其实,这些想法做法从未考虑过孩子,成人也没有真正去了解过倾听过孩子的声音,在做出任何行为之前,在成人的意识里,他们都只是单方面的认为是为了孩子好。
一次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停止,属于我们的书,一生都读不完。通过聆听杨老师的分享,老师们都共同意识到了:孩子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不是针对孩子,而是应该针对我们自己。教师也不应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诚恳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老师们会改正自己的错误态度,抛弃偏见,理清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编辑:杨丽红
审核: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