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共读《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楠树箐
创建于2023-06-10
阅读 23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这个周末一起来读书吧!

“死亡”一个鲜有人会提及的话题,包括自己也是因为在读这本书,才对其有了一点点概念,说不上很深刻,加上最近真正要去做一个知识博主,才发现自身知识的匮乏带来的无力感,会害怕去面对,害怕带不了好的作品给大家。

自然联系到了"焦虑"两字,也许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多多少少的焦虑感,有人是因为工作,有人因为家庭,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死亡的未知带来了焦虑感。

无论在自身还是对这个世界,我认为我们是有权利去了解更多的,因为他们会帮你更加了解你自己,会让你有多角度去看待事物,读这本书我清晰认识了“如何”与“如是”之间的辩证关系。

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澄清了“如何”与“如是”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非本真的存在(everyday mode)和本真的存在 (ontological mode, onto-being,意为“存在”,losical-study of, 意为“研究”)。

具体来说,非本真的存在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模式。你完全地沅沦于周围的环境之中,追究世间万物为何如此(如何)。本真的存在则是指欣赏存在本身。你将注意力放在存在本身的奇迹上,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是)以及真正的自我。

本人一直处于非本真的存在法人生活模式,追求物质、美貌和虚荣流于表面的一些东西;慢慢的发现这些东西都是些虚无缥缈的,有时候让人喘不过气来,已经失去失物本身的样子,而真正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时候总是选择逃避;

也是近一年的时间里,间接性明白了很多东西,去接纳自己,包容万千世界不一样的事物,去感知自己,成为自己真正的朋友,去接纳本真的存在的东西,去面对现实,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也是现在我的一位老师说,我和以前不一样了,听到这句话我是十分感动的,也许这才是生活的原貌吧。

从书中看自己,从书中看世界。写着感想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我把他称之为灵感吧,说到灵感我又想唠叨一下了。

以前我很随性的将自己的灵感置于一边,也会觉得不可思议或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情来龙去脉,会在草地上发呆,大脑却在天空遨游,读着诗人的书会走进诗人的画境,也有可能突然冒出个金句。

做梦时在挥笔在一块大石头上写诗,豪爽又洒脱,在这样的梦境里太幸福,这个事过去很多年了,第二天起床也努力去想当时梦里的诗句,再没了一点信息。

也许我现在有一点点明白了,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日积月累不停地去学习和输入,看得少了灵感也就不常来串门了。

我不会说去读书这件事一定会带来什么东西,但他真是件值得一试的事,说不定你会爱上它呢。

读到书中的“太遗憾了。“我直到现在,直到身体里长满了癌细胞,才知道应该怎么活”!

让我想起了我的初中同学,2014年我们刚上高中,突然得知初中同学病逝的消息。很快很多我们一起上学时的快乐时光不停涌来,又转瞬即逝,后来他的QQ头像永远的变成了灰色。

我去看了他的空间,里面发了很多内容大概意思就是,直到要离开这个世界,才发现自己从未好好爱过这个世界,从未好好爱过自己和家人。这件事情也在我的心里很多年从未真正提起过,在感慨生命之脆弱的同时也让活着的人好好的活下去。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换向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如果把生命的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过,你会发现一切事物都变得那么有意义和向往,看到书中这么多案例当人们真正去直面死亡时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人生。

阅读 23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