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然”的认知——《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项目主题活动

小隐
创建于2023-06-09
阅读 32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6月8日,中国教研网“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项目开展2023年春季学期第四期主题研修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在抽样与数据分析中发展数据观念和模型观念。

  本次联研活动由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承办。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教学校长陈水连校长,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林祥华老师,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黄婉华老师,以及北京市顺义区项目组的教研员和老师们,同时北京市昌平区数学教研员高丽娟老师负责的昌平区“核心素养策略研究”项目组成员以及全国各地项目组的老师们,通过中国教研网“互联网+教研”平台进行了线上观摩学习。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教学校长陈水连校长对本次活动致辞。

       在“同课异构”课例展示环节,第一节课是来自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的张馨心老师和孩子们为老师们带来《方差》一课的课例展示。

  张馨心老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路径,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增加问题的开放性,关注学生能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视角,并利用表格形式在老师的带领下体会新的统计量的产生,在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过程中提炼计算公式,提高抽象能力。

       第二节课是来自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学校的王晓红老师和孩子们为老师们带来《方差》一课的“同课异构”课例展示。

  在《方差》这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何用一个数值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并通过几组简单特殊的数据使学生感受到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可以用数值刻画,形成基本方法,即:找到基准数→每个数据与基准数做差→所有的差求绝对值或平方→求和,然后再逐渐过渡到一般的情况,逐渐解决一系列模型优化的问题:①基准数选谁更合适?②样本容量不一样时如何调整?③用平方还是用绝对值更合适?最后形成方差的基本模型,形成方差计算方法和概念。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建立和优化模型,师生共同研讨形成方差的概念,进而发展学生的数据观念,模型观念。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林祥华老师对王晓红老师《方差》的这节课进行课例点评。林老师从三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方差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形成方差概念的认知逻辑是什么?如何以学生的认知逻辑设计教学?林老师的分享也让老师们理解了如何设计教学才能够让学生自然的认知得以实现。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黄婉华老师对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张馨心老师《方差》的这节课进行课例点评,并对初中《统计》这一内容的教学以及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黄老师从四个方面为老师们进行了分享:

1.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统计教学改进;

3.对顺义区仁和中学张馨心老师方差这节课的教学特色进行点评;

4.加强统计活动全过程体验的教学设计的优质案例分享。

       本次联研活动中,张馨心老师和王晓红老师展示了如何在抽样与数据分析中发展数据观念和模型观念的课例,为老师们日后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这得益于两位老师以及教研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更得益于指导专家林祥华老师,黄婉华老师为两位授课老师的精心磨课、评课、指导,使老师们在活动中受益匪浅。

  在磨课过程中,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高丽娟老师和李海龙老师也给予了王晓红老师精心的指导和大力支持。

       高丽娟老师亲自到现场听王晓红老师的试讲,并结合试讲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王晓红老师细致深入的指导。

  李海龙老师结合王老师试讲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问题多次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

       林祥华、高丽娟、李海龙三位老师的高端引领,精心指导,暖心鼓励令每一位参与此次磨课的老师受益匪浅,深受感动。

       相信在中国教研网“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项目的引领下,在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下,老师们会不断提升,不断成长。

阅读 32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