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本源意义到底是什么?《说文解字》一书中对“作”的解释是:“起也。从人从乍。”可见,“作”从人,其原意蕴含着“人的创造”之意。
《学记》有言:“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其中的“业”即“学业、课业”之意。《现代汉语词典》 将“作业”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作业”理解为“一种基于任务完成的创造性课业活动”。
为进一步树立“大作业”观念,提升作业设计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树立“单元整体”意识,提升教师解读教材和合理设计作业的能力。汪清县一实验在研备室召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学科主题作业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研讨会。
会议伊始,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领悟文件精神。学习了解《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40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吉林省小学各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2022年)》,领悟文件精神,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变化之一,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数学课程理念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着眼课时内容,而是要站在知识体系领域,进行单元整体建构。郑艳娇、张萌老师结合数学学科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进行了单元整体建构展示。通过两位老师的展示,使我们明确,大作业观下的作业设计,不是单一为了检测“教”的训练,而是成为学习、教学和评价学习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育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是师生评价、改进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树立“大作业”观念,设计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吴长菊主任针对实验教师第一阶段的作业设计及材料积累,进行了总结与反馈,调整了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内容。针对学科作业目标的制定,引导教师从以教为主的“小环节”走向以学为中心的“大任务”,使作业设计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作业类型多元丰富。
此次会议召开,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实验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开发符合课标要求及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满足学生发展的作业资源,并根据课堂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及学情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改进,形成“设计—实施—分析—改进—再设计”的动态调整过程。通过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使作业设计研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点。
编辑:杨帆
摄影:李欢欢
一审:吴长菊
二审: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