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六朝古都,践行知行合一——费县第一中学南京研学旅行

强哥(临沂费县)
创建于2023-06-09
阅读 38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秉持着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认识社会、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怀抱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培养“感恩”、“爱国”、“知古”、“达礼”、“活泼”的新时代好少年为目的,费县第一中学初高中的部分同学和老师,于6月5日至7日赴南京进行“梦回六朝古都,践行知行合一”研学实践活动。


        南京研学的第一站——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纷纷流血泪,青山依依埋忠骨。一方小小的雨花台浸透了恽代英、邓中夏等十万先烈的热血,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履行了为救国救民献身的誓言。苍天似识学子意,故遣风雨慰忠魂。刚到南京,骤雨初歇,天阴沉似水, 研学的全体师生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这里吊念先烈,感念他们的不朽功勋,感受那个末路亡国的硝烟时代气息,革命先驱们壮烈地倒下,用身躯铺展了向新中国前进的道路。正如长明灯前的一块石碑上写着:“我们和我们的子孙会常来这里。”雨花台曾经的腥风血雨终究化为平静,相信烈士们的英灵在山水宁静之中端详着他们的子孙后代,知晓了和平年代的幸福,终于可以安息了罢。这盛世,如您所愿!


        夫子庙前几度兴,秦楼明月又东升。春风杨柳韶光逝,曾记当年载酒朋?打卡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同学们越空穿时,近距离感受秦淮河畔的金粉繁华,瞻园的楼榭亭台,乌衣巷的前世今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种近距离的探访和阅读,我们更能体悟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的道理。读懂六朝兴衰,更解时代发展。

        巍巍钟山有幸,一代伟人长眠。6月6日上午全体师生来到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些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他生前创下的破除帝制,建立共和,乃千古不灭之功,伟人已逝,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同学们在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花岗石牌坊前一起重温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中的名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革命虽已成功,我辈仍需努力!



        从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红旗插上总统府距今已经74年有余了。

        相信风水且疑心很重的蒋介石的办公桌斜着摆放,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自己前程!

        走了一条宗教救国道路的洪秀全,虽然失败,仍然不失为一个英雄!

        “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被曾国荃付之一炬的洪秀全的天王府,历经十年建成,规模超过了北京的故宫。未得天下,竟如此奢华,焉能不败?

        南京解放后,渡江战役总前委: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四人来到总统府。

        离开中山陵后,同学们来到总统府参观学习。一座总统府,半部近代史!这里始建于明朝初年,清朝时为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在此建造了天王府,天京陷落后,被焚烧殆尽,曾国藩重建两江总督署。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国民政府成立后改称总统府。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落下了帷幕。世事变迁,几经沉浮,但铁律不变——得民心者得天下!

        南京理工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防七子”之一,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6月6日中午,研学全体师生来到南京理工大学,在大学餐厅吃过午餐后,开启了大学研学之旅。

        南理工即将毕业离校的硕士研究生倪程同学为同学们作交流讲座。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并就高中的学习方法,自制力的培养以及大家向往的大学生活积极与小倪老师交流。

        同学们分组与外国留学生交流。

        离开南理工之前,同学们身着学士服合影留念。“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相信同学们一定不负韶华,不负理想,不负家国,不负未来!

        不能忘却的纪念——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6月7日上午8点半,研学师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也许是此次南京研学之行心情最为沉痛的一次。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后,日军丧心病狂地开始了长达六周的泯灭人性的疯狂屠杀,遇难同胞超30万人。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这座城市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更是中华民族无法愈合的创伤与屈辱,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伤疤与污点。

        同学们步履沉重地默默列队前行,“遇难者300000”的数字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也早已镌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

        纪念馆副馆长主持纪念仪式

        学生代表向遇难同胞敬献花圈

        全体师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静静地列队默哀。

        纪念馆前的和平大钟在每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都会被撞响。这不仅是祈福的和平之钟,更是鸣响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警钟!漠视历史的人往往会成为历史的受害者。警钟须长鸣,吾辈当自强 !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这几句被铭刻于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以最为简单淳朴的语言,表达着人类亘古以来对于和平的追求。感情如此真挚,思考又是如此深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公祭仪式上所讲,纪念死难者,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打捞沉淀在时间长河里的沉痛教训,是为了强化国家记忆,凝聚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精神信仰。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惊醒;是一种缅怀,更是一种展望。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捍卫和平,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南京博物院,坐落在素有“金陵毓秀”之美誉的紫金山脚下,远远望去,飞檐凌空,气势磅礴。“一院六馆”的格局分别是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数字馆、非遗馆、民国馆。这里是我们南京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6月7日上午11点,我们来到这里参观学习,览文物陈迹,品历史神韵!

        银色的大莲蓬立于水面中央,开裂成三瓣,已经枯萎,但上面的莲子却非常新颖。据说这是南博文物的象征。干瘪的莲蓬和新生的莲子产生了强烈比照,象征着对生命轮回的关注和考虑。

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金缕玉衣

        由于时间所限,可能很多同学只是走马观花,匆忙间拍了很多照片,但对许多文物的“身世”无法深入全面了解。但仅从历史馆——以“江苏古代文明”为主题,陈列着江苏地区从史前时代到中国各朝各代所挖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包括恐龙化石、青铜乐器、古代兵器、黄金饰品和各种精美玉器、陶瓷等。让人不禁对古人智慧和技艺赞叹不已;这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让我们在历史长河的穿梭中领略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不但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更增强了对中华灿烂文明的自豪感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力。

        学习期间,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这也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我们一中学子的表现,够君子!够绅士!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三天的研学,我们有时冒雨前行!我们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

        我们有时在烈日下列队!我们有“千磨万击还坚劲”韧性!

顶日列队

        同学们一路前行,一路学习!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研学,我们一直在路上!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南京的云彩。南京跨过千年遇见了我,我也在千年之外遇见了你。我爱你,南京!爱你的古色古香,爱你的万家灯火,爱你的无限包容;也感叹于你的多灾多难,你的身世沉浮,更感叹你的涅槃重生!

        我和我的学生们有幸来到你近前,靠近你,我们深深地读懂了你。我们行走在你的怀抱里,感受到了你的温度;我们思悟着你历史的深度和厚度,也收获了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厚度。

        我们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用理性的思维去找寻近代历史发生的答案,激发了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责任担当。我们都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培养了百折不挠的精神,提高了同学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和我的学生学会了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韶光应为少年留,相信我的学生们,一定会继承红色基因,树立凌云之志,从新时代新征程上再出发,从此刻出发,学思践结合,知信行统一。研学,我们将一直在路上!

阅读 38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