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嗅墨香 惬意远航
盛夏好风光,阅读正芬芳。6月6日,张丙娟语文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将自己阅读《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听评课》一书积淀的智慧思考,进行交流分享。
在反思中成长
范晓静
记得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最近读徐杰老师的《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对此又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理解。
本书作者徐杰老师就是在多少年如一日撰写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成书、成长的楷模榜样!写教学反思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形式:记录教学亮点,剖析课堂弱点,捕捉教学机智,进行教学再设计,加强横向比较,整理课堂实录,持续关注一个问题!
让我们不断学习和反思,从名师的课堂里汲取智慧,在批判和建设中磨练自己,在教学反思中雕琢自己,丰盈学生!
文+言=文言
张丙娟
徐杰老师认为,文言文教学要追求“文”与“言”的融合。以《河中石兽》为例。这是一篇笔记小说,他认为可以如下设计。第一个环节:同桌互相讲故事。不对的,互相纠正和提醒。第二个环节,老师讲故事。老师要故意设计错误。这样学文言文就比较有意思。第三个环节是用添加细节的方式来讲故事。老师让学生选一个句子来需抓细节。第四个环节,再来讲故事。通过前面三次讲故事,完成了对字、句的疏通,对人物的理解,对情节的理解,最后还缺对主题的理解。这个任务,同样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活动去完成。设计一:找到石兽的消息传到了僧人、讲学家、老河兵的耳朵里,他们三个人心里分别会怎么想呢?请学生为他们设计心理活动。设计二:找到石兽的僧人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感慨,请学生帮他写一写“感慨”的内容。这些活动,都能丰富故事,凸显主题。而且,由三四个同学来写不同人物的心理,还能体现出文本主题的多样性。
在这个设计里,就把文言学习的文和言做了很好地结合,在讲故事的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完成了言的疏通,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文本文化层面的渗透,从而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平时我们的语文课堂,翻译就是单纯的翻译,缺少一种文的感觉,要是改变思路,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奇妙开端处,解牛第一刀
—— 品鉴王君老师课堂教学“切入”的艺术
张进青
切入,是庞丁解牛的第一刀,这“第一刀”切在何处,怎么切,切的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前提和基础,更显示着教师文本研读和教学设计所能达到的层次和境界。
一、文章要想切得准,就要找准“命门”,充分尊重文本个性,寻觅到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切入点。
二、文章的切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关键词、语义辨析、矛盾处、标题、背景……
老师要想每篇文章能够“切得准,切得好”,关键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
细微之处显精神
孙曲华
备课研读要细。备课初始,教师自身需要沉浸深入文本之中,精研细磨教材里的一切信息,文章中看似散乱处都有其用意,都是理解文本的有益抓手,教师在备课时研读文本细微的程度,决定着其对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备课时成竹在胸,才能设计处具有张力又切合文本的教学设计,才能做到授课时与学生的交流的游刃有余。
教学过程要细。教师要将自己的细读体验通过细腻的操作步骤传递给学生。以此本书所举的中所述的刘铁梅老师执教的《爱莲说》为例。这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仅一个“读”,刘老师就设计了四个层次:朗读——说读——比读——悟读,四个层次的“读”贯穿整个课堂;而四个环节又有着梯度性,读文译文感知文本,说读比读锤炼能力,悟读点化体味价值,就这样循序渐进、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引入文章的最深处,水到渠成。整堂课细而有序,细而有法,细而有力,细而有获,细微之处彰显教学本质。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徐玮瑜
这段时间读了徐杰老师的《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让我受益匪浅,尤其里面一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文章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小说的阅读,重心在“人物形象”,而散文的阅读,重心在“情感表达”。散文里的“人”与小说里的“人”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抒情的对象,后者是表现社会的载体。所以,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把“人”放到“抒情”的语境中去理解。
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首先应该是“写了什么”:这篇文章回忆了哪些生活片段,这些生活片段是怎样连缀的?此处自然涉及被回忆的“人”。其次是“为什么写”:从回忆的生活片段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这“怀念”里的悲痛、感激、理解、崇拜、心疼、愧疚、赞颂……都要从字里行间读出来。最后是"怎么写":这篇文章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淡而不俗、平而有味的语言。
先把“教什么”选对了,再考虑“怎么教”(组织课堂活动),为之花力气,用心思,才有意义。
轻嗅墨香,书中的一个个课例,一场场点评,就像一面面旗帜,飞扬在教学实践的追寻之路上,以朝圣之心漫步其间,学之思之法之,跟随着先行者的脚步,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自己课堂,让课堂的精彩蔓延至更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