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潍坊模型”——以六下“圆柱和圆锥”单元为例 孙俊勇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
创建于2023-06-08
阅读 23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主讲内容:

单元教学设计——教师要学会用“三只眼睛”看单元,提高单元整体设计的质量。

单元组织架构——构建“三种课型”,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

单元实施脉络——以“三条主线”串联单元内容,形成单元教学的清晰结构。

单元实践工具——运用好单元教学的“三个标签”,使单元教学有章可循。

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师要学会用三只眼睛看单元

单元教学两种视角:一种是立足原来的基本单元,自然单元,对单元教材进行备课,第二种是跳出原来单元,重新根据知识间的关联进行重组。

1、千里眼:看得远,看到知识的今生,要看到前世,也要看到未来。

圆柱圆锥: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基础: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的度量等。特征的认识已经从生活现实抽象为数学现实去认识几何特征。从度量维度来看,初中还有圆锥侧面展开图的研究,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拥有千里眼,加强课程的结构化。

2、透视眼:要看得深,既要看到单元的显性知识,也要看到隐性知识,像海中的冰山一样,海平面以下隐藏的更多。

圆柱圆锥单元的显性知识:有单元自主评价单:

隐性知识无法直接告知,是需要学生从经历中去感悟到的,本单元隐性知识:圆柱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反之,平面图形通过“卷”“转”可以成为圆柱。圆柱可以通过切拼等方式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形变而积不变。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3、贯通眼:要看得实,要从现实起点出发,看出一条贯通起点到重点的道路。

本单元是要从表象到特征,从单元起点到单元终点。方法就是学教评一体化。抽象:从生活现实中抽象出数学现实——圆柱(锥);区分:从多个实物模型中区分出圆柱(锥);研究:多种方式、对比总结出特征。

立体与平面图形孤立认识到立体与平面彼此沟通:展开:将圆柱侧面展开,发现立体成平面;“卷”“转”: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或用长方形纸“转”,发现平面成立体;切拼:将圆柱切拼成近似长方体。

二、单元组织架构——构建“三种课型”

“教为主导的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转变为“学为主体的课”:起始课,探究课,整理课。

1、起始课:如何引发学生开启新单元的学习?

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单元主题,学习方向,要实现的目标,并进行规划和设计学习路径。起始课可以是一节课两节课或1小时起始课。

比如“圆柱圆锥”单元起始课

单元大任务:制作“创意”冰淇淋。时长是两周时间。

现实性的任务具有超强的驱动性。

单元基本问题(明方向):明规格,做盒子,装原料。制作出来的冰淇淋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核算。大任务分解成小问题。

规划设计学习路径(明路径)。各小组规划设计出自己的学习路径,然后班内交流,达成统一。

需要注意三点:整体架构单元探究活动,形成大“任务群”;评价贯穿单元教与学的全过程,借助评价改进教与学(每个学习活动要对应学习目标,也对应着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在单元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修正之前所做的单元学习规划。

3、整理课:单元整理课是一个单元教与学的总结与升华。教学目标是:单元知识结构,单元“大概念”的理解,知识迁移和应用。例如制作创意“冰淇淋”的产品发布会。针对不同的题目看正确率,不高的题目再进行聚焦单元问题,构建生活化的大情境,深化知识,迁移知识。

三、单元实施脉络

把内容或活动串起来,通过生活线,数学线,学习线。生活大问题的解决贯穿始终,用数学眼光看数学大问题,发现在生活线背后,实质是需要关注、研究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于是浮现出单元教学的另一条线。学习线: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聚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做明白的学习者。

四、实践工具:三个标签

学为主体:教学设计,组织架构,实施脉络。

三个标签:问题单,路径图,评价表。

1、问题单:让学生产生自己的问题,开启探究之旅。生活问题与只是问题要配对,每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做?每次解决完后要做好标记。这些问题单要保留在教室里,经过学习的全过程。

2、路径图:先做什么问题?每节课问题解决要进行记录。

3、评价表:显性知识,显性目标,让每一个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要真实性的进行评价。

阅读 23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