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阳”后高烧、反复烧,教你2招不吃药的方法,立竿见影!

固生堂中医
创建于2023-06-07
阅读 2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今年的病毒一波接着一波,新冠、甲流、合胞病毒、诺如病毒……宝宝一发烧,全家都跟着一起心慌:


孩子时冷时热,要保暖还是散热?

发热一定要吃退热药吗?还是物理降温更好?

发热要打针吗?还是能吃药就不打针?

有没有不吃药不打针就能退热的方法?


家长们不必过于焦虑,只要正确应对,宝宝发热并没有那么可怕。

01

发热到底捂着好还是晾着好?


有人说应该捂着出出汗就好了,有人说别捂着,晾着点儿能降温,听着好像都有道理,却又互相矛盾,那到底该怎么做?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下发热的过程。


人体发热的过程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平衡期和体温下降期。在发热的过程中到底是捂着还是晾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来取决。


1.体温上升期


当机体受感染时,体温调节中枢会自动升高体温,让身体产生热量,同时减少散热。这是为了保护身体免受感染的侵害。


这时四肢循环会变差,产生手脚冰冷的状况,甚至有畏寒的情形。


这个时候应该给宝宝捂一捂,帮宝宝穿盖多一些,并让他多喝些温水,帮助体温上来,以减轻宝宝的痛苦。


在这个阶段千万不能物理降温,否则会让宝宝更不舒服。


2.高温平衡期


一旦体温升高到设定点,寒战会减少,四肢会变温热,这时产热和散热就会维持一个平衡。


这个阶段宝宝体温快速攀升,维持在较高的温度,皮肤摸起来很烫,家长们应该晾一晾宝宝,为其脱去身上多余的衣物,保持室内通风,同时也要让宝宝喝些温开水。


许多家长们为了让宝宝快点出汗而为其添加更多衣服,却容易让宝宝体温更高,身体不适感增加,严重时会导致捂热综合征!

3.体温下降期


当病情被控制或服用退烧药之后,体温设定点会重新被调低。身体又会接收大脑的信号,启动出汗这些方式,以增加散热。


这时家长们应该帮宝宝减衣减被,帮助他降温,同时帮宝宝擦去身上的汗水,以避免汗水阻塞毛孔,阻碍宝宝降温。


如果此时还捂,热量散发不出去,体温就难以恢复正常。



02

药物退热还是物理降温?



面对发热,很多家长都比较纠结到底要不要吃退热药?到底物理降温好还是药物退热好?是口服退热药好还是打针好?


1.什么时候用退热药?


①发热的患儿表现出头晕、头痛、四肢酸痛等各种不舒适,或是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绪低落,可考虑使用退热药;


②家长对患儿发热的问题感到过于紧张或恐惧,且患儿肛温在39℃以上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③当患儿肛温在39.0℃以上,又不能有效评估患儿有无不适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2.退热药怎么选?


大多指南的共识是:

<3个月的小婴儿发热建议及时就医;

3-6个月的宝宝发热,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6个月以上,可以选择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如果孩子有严重呕吐、拒绝吃药等情形时,可考虑使用肛门塞剂。


一般情况下不推荐儿童使用退热的针剂,因为这种给药途径可引起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使用不当甚至有可能造成患儿臀部肌肉萎缩,还可能造成患儿焦虑和恐惧等而导致不配合医生的治疗。


3.物理降温


不建议用酒精擦身体,这种方法会对宝宝的皮肤造成刺激,还可能导致酒精中毒。


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推荐冰袋降温,婴儿发烧时全身温度上升,局部冰敷只能让该部位温度下降,还可能造成宝宝不适。


温水擦浴可以适当使用,用37℃左右的温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后背,使皮肤的高温(约39℃)逐渐降低,让宝宝觉得比较舒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出现寒冷反应,如手脚发凉、全身发抖、口唇发紫等,需要立即停止物理降温,否则会让孩子更难受。

03

中医退热小妙招


中医认为体内气机不畅、内外不通,致使人体不能像正常情况下那样内外通调,阳气被郁闭在体内,从而化成热和火。


1、推拿退热


可选用推攒竹、揉太阳、清天河水3种手法进行按摩治疗。风寒感冒者加推三关,风热感冒者加推脊柱。


推攒竹: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家长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推30~50次。


揉太阳:眉后凹陷处。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家长两拇指外侧自前向后直推,推30~50次。再用中指端向耳方向揉该穴,揉30~50次。


清天河水:前臂正中,自掌后腕横纹中点至肘窝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家长用一手握住患儿四指,使患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另一手食指、中指罗纹面并拢,蘸水自手掌内劳宫穴经掌后腕横纹中点至肘窝止,呈单方向推100~200次左右。


推三关:前臂外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家长一手握持手,另一手以拇指外侧面或食指、中指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推100~500次。


如果体温较高,用上面的方法推完后,再加一个手法,用食指和中指从孩子的颈椎向下沿着脊椎骨一直推到孩子尾骨,这个推的力度要稍微大一些,推5-10次。

2、穴位点按退热


人体上有几个退热的特效穴位,它们是大椎、合谷、外关,退热效果立竿见影,我们可以称它们为身体里的“对乙酰氨基酚”。


大椎在项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合谷在手的虎口附近,取穴的时候你把5个手指并拢伸直,拇指和食指掌骨之间便有一块肌肉隆起,隆起的肌肉的顶端便是合谷。


外关在手前臂的背侧,腕横纹上2寸。取穴的时候,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2指就是,是解表退热的要穴。


操作方法:


先按摩大椎穴:1.用拇指与食指掐按大椎,每隔5秒钟放松一两秒钟,进行3分钟左右;2.拇指肚用力点按大椎,按一下松一下,反复2分钟;3.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大椎,用力捏按3分钟左右。


接下来按摩合谷和外关,分别捏按3分钟左右,中指叩击外关约200下,最后用拇指用力掐按外关两三分钟。


这一套按摩方法,每天做2~3次,一般2天左右便能彻底退热。最后要嘱咐大家的就是在推拿之前最好是让孩子先多喝点温热水,有助于推拿打通脉络发汗散热。



04

最后,做个总结



退热处理属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有时用药退热会掩盖疾病的症状而影响诊断,故处理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时需慎重。


另外,退热药不能有效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也不可作为热性惊厥的预防性使用。


现有的研究显示,发热的程度不能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退热药不能有效地缩短发热的病程,其退热效果也不能用来鉴别发热的病因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如果退热药效果不理想,应该积极寻找导致发热的病因,对因治疗更重要。


阅读 2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