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海州
相仪,字临桥,男,明朝海州府惠泽人(约1524-1603年),割右肱养母,获授“举孝廉”,为海州地区大孝之楷模。
相仪为海州地区相氏一世祖相福禄之6世孙,生于一个爱国敬业、尊长爱幼、仁厚孝廉、殷实有余的家庭,为惠泽地区张家店一带的名门望族,这个家族以忠孝而闻名于海州地区。
相仪的祖父峕公贡任泰安知府,造福鲁地一方黎民百姓,父亲谭公诰封芳孝廉,相仪有相位、相仕两个兄弟,相位为禀膳生,相仕行商南北京,巨富。仕公慷慨大义,热心国家、地区和家族事务,捐资参与海州区盐河疏浚,出巨资对龙沟河整修河道,在海州地区影响巨大,尊称为相员外。
相仪在礼义著望以孝悌传家浓郁氛围熏染下,勤勉好学、琴棋书画、广交贤友,成长为一位爱好广泛、孝长尊幼的贤士。
相仪与相位侍母图
一日,相仪母亲病重,多日虽服药但不见好转,他心急如焚,四处为母求医。后从海州城内一老中医处得古方,但需要以人的肱肉为药引。相仪得药方后,如获珍宝,打好药材回家,毫不犹豫忍痛割右肱作药引为母亲治病。先将肱肉配药料熬成药引汤头,再与药材同煎共服。每一次喂药,相仪都细心观察母亲的感受与变化,并作详细记录,总结经验,对药的剂量进行调整。
也许是肱肉相助药效神奇,也许是相仪的孝行感动了上苍,在相仪的精心服待下,母亲一天比一天好转,终得康复。母亲得知是儿子割肱煎药,心痛无比,抱着儿子痛哭,从此母慈子孝,其乐融融,从此相老太诚心修佛,为儿子及家人诵经祈福。
相仪割肱养母之事一传十、十传百,从惠泽传至海州府,轰动了海州府地区,被乡民誉为佳话。淮安府、直隶海州府多任知府感其孝行、树其楷模,制作奖匾敲锣打鼓送至相宅。从此,每有钦差提督巡按等行至淮安府和海州府,就自然听闻海州地区有一大孝子相仪,无不被相仪的孝行所感动,纷纷颁赏宪牌、赏赠衢绢书籍等物件。相仪成为东海地区闻名的大孝子,官府宣扬、民间传颂!
据《相氏宗谱》记载:明万历六年至万历二十四年间,淮安府、海州府赠奖匾11次,奖匾刻有“孝行可嘉”、“纯孝”、“孝著一乡”等褒语,奖匾上有时任知府、同知、判官和吏目的名讳,初步统计奖匾有40余位官员名字。明万历九年至万历二十四年,钦差提督巡按御史及本州知州等各级各类官员对相仪发宪牌及实物进行奖赏达21次,更有各地名流儒学送来锦联赞诗无数。
相仪团结族人,友善亲邻。明万历年间(约公元1567年),相仪见族枝繁多、户丁日增,而原谱牒被外迁的族系宗亲带走他乡而不得知,于是开始撰修相氏宗谱。相仪在其兄弟仕公和位公的支持和鼓励下,多处访察,整理归案,以慎终追运之心,敬宗睦族之志,始创相氏宗谱,撰写谱序,提练总结出“十教十戒”祖训,并手绘多幅先祖福禄公墓茔图及前世祖图像十八座。
在相仪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忠孝文化在相氏家族中传承并成为家族核心文化之一,相氏后世涌现出多位孝敬之士。相仪的儿子相鼎仿效父辈孝举,在父亲相仪病重之时,也毫不犹豫割下左肱之肉养之父,获得朝廷命官、四方士绅的嘉奖获“举孝廉”之美称。福禄公15世孙相光璨在老父病重之时,义无反顾地割左股奉父。福禄公12世孙相克贤为理清始祖支系迁徙移居情况,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骑一头灰色毛驴寻访于苏鲁大地,披星戴月、不分寒暑,走村串巷、广寻博访,历时数载终理清鼻祖宗族27支信息,终操劳成疾,中途病故身亡。
注:灌南县一带在宋初之时名曰“惠泽 ”。宋初海州地区盐区有三:板浦、惠泽、洛要,南宋绍熙五年开始,黄河夺淮入海,惠泽,洛要两古盐场废为草荡。义泽河是古河道,在明朝时曰“惠泽河”,东连接盐河,西汇潮河后入海,是盐河通海的重要河道。河道深但宽度窄,泄洪量有限。
黄河夺淮入海带来上流泄洪水量增加,在灌南新安镇处集汇成“大湖”,在惠泽河南侧2公里处草荡里因水冲出来泄洪水道“龙沟”,海州府为泄洪之需开挖拓宽“龙沟河”。相仕听闻家乡相庄掘地修河,从日照赶回出巨资捐助。因相庄多位相氏宗亲在朝廷和官府任职,对家乡颇有支持,又有相仕捐献巨资,在整修“龙沟河”时为避免对相庄的冲击未取直,向南让了一弯,此事相仪在宗谱序中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