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又繁花 优课竞芳华——记江岸区第十届“三优”信息科技“好课堂”评比活动

创建于2023-06-06
阅读 32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习总书记曾提到课程一定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从课程教学、教师发展、教育评价等不同方面提出了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2023年5月30日及6月2日,我区12名信息科技学科参赛选手分别在育才可立小学和育才怡康小学竞相争逐,他们所演绎的课堂无处不凸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着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培养着学生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着孩子们自主可控意识和数字核心素养与技能。让我们来一睹他们的精彩瞬间吧……

01《算法与生活》

——武汉市育才家园小学 陈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本课关键。课堂伊始,陈珺老师以武汉一日游为切入点,引出了课题:算法与生活。陈珺老师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多元性。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很好地帮助其他学生,这一举措使本来会稍显凌乱的学生操作,恰当好处地起到相互监督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而课堂合作交流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它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自发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本课举生活中用到算法的例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02《研学路线我来定》

——江岸区鄱阳街小学 张琪 

      张琪老师在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依托项目化学习理念,以研学活动为载体,设计了《研学路线我来定》这一学习内容。本课通过小组活动探究研学旅行中路线规划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划路线真实情境中运用的算法。在新课标理论指导下,张老师十分关注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通过抽象化地图和体验Python算法程序的情境任务,培养学生思维的养成,将身边的算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本课从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紧扣新课标中关于“身边的算法”的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教学内容饱满,活动设计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给予学生学习单及自学微课等学习支架,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03《凯撒密码》

——武汉市育才实验小学 蔡姝勤

     蔡姝勤老师通过创设“密室逃脱”情境,带领学生闯关解密,以恺撒密码为例展开算法的探究。通过让学生找到明文和密文的对应关系,初步理解恺撒密码,通过明文密文传递不同的信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数据对应不同信息。接着通过一个个密文的解密理解恺撒密码规则,画出流程图,读懂代码,培养计算思维。

      最后通过老师提供的scratch程序体验解密过程,为下节课突破重点代码做好铺垫。整个活动以单元教学进行设计,教学内容紧扣新课标,教学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情境的驱动使得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任务的递进让学生不断地思考,计算思维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04《生活中的算法》

——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吴田媛

    吴田媛老师通过拍摄“沉浸式起床”vlog,引导学生分析拍摄顺序,从而导入课题。有效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用流程图描述算法”和“体验算法”:第一个环节,学生在农夫过河游戏中不知不觉运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接着举例生活中的算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方法,进而能说出生活中的算法,老师补充诗歌中的算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意识到算法无处不在;第二个环节,通过任务驱动展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游玩路线,展示小组作品,引导学生说出“顺序结构”;第三个环节,通过排序小游戏,学生亲身体验算法执行过程,理解算法的效率。

      整节课引导学生体验算法小游戏,不仅使其体验了算法执行的过程,还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算法学习的乐趣,打开了思路,开拓了视野,对算法的效率有了初步认识,为下节课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刮”乐无限》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立德分校 白玉

      白玉老师所授的《“刮”乐无限》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通过UMU在线平台顺利完成入项活动等项目内容,对算法的描述和算法的执行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展开了本课关于算法的效率的学习。课堂教学围绕刮奖情景中两个层次的活动体验展开,引导学生经历刮卡次数从偶然性到必然性的减少过程,深入理解枚举法和二分法的原理,体验在有序数组中二分搜索的高效性。本课用游戏和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引导,助力学生从原理层面理解不同算法的时间效率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拔节生长。

      整节课在内容上凸显新课标的要求,在理念上也彰显新课标精神,如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形成理论认知后,再进行活动三的程序体验和验证,体现新课标强调的“科”与“技”并重的理念,以及技术的定位即验证、模拟。

06《神奇的算法》

——江岸区新村小学 尚辉

      本课从故事出发,根据算法的特点“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对枯燥的概念。尚老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学习,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同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通过学生玩、讲、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07《智慧噪音提示器》

——武汉市育才小学 肖雅欣

      肖雅欣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呈现的《智慧噪音提示器》这一课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开展,旨在解决真实生活中存在的图书馆噪音问题,在完成项目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自发地学习算法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让学习自然发生。 

      师生在课堂上借助分支结构为噪音提示器赋予智慧元素:使其能够根据当前声音大小作出是否需要提醒的判断。在课堂的尾声,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不便去发现,从身边的需求出发,尝试为身边的黑板、炉灶、电灯、音响、桌椅等物体赋予智慧元素,真正做到“按需分支,万物启智”。

08《路口安全“我”能行》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 李万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算法为切入点,解决生活中行人安全过马路的问题为主题,来学习图像识别技术,引导学生分析人和机器的识别过程,引出流程图,让学生思考并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通过流程图推导出程序,实现小飞智能识别红绿灯的功能提醒行人。

      课程以观看志愿者帮助行人过马路的视频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小飞机器人设计一个程序,让它加入到志愿工作中去:首先分析人的识别过程,让学生思考并说出机器的识别过程,通过人和机器的识别过程来推导出小飞识别红灯或绿灯的流程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流程图和自行观看微课视频,来推导出小飞识别红灯或绿灯程序并用平板和小飞完成测试。再通过红灯或绿灯流程图思考分析出红绿灯流程图,实时编写出相应的红绿灯程序进行展示。最后自主设计添加专属表情和动作,让小飞更加拟人化、更加吸引行人注意,达到提醒行人目的。整节课层层递进,让小飞从无法识别到可以同时识别红绿灯为线索予以推进,并设计出小飞的专属表情和动作,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09《身边的算法》

——武汉市实验博雅小学 刘思翀

      本课探索了“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具体的场景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抽象等过程,认识和理解算法的原理和特点,然后再将其迁移到其他类似或不同的场景中,体现了信息科技教育的探究性和创新性。

      运用了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实践。通过提问、引导、示范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导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石头剪刀布的游戏PPT制作为线索,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循序渐进的一个个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体现了信息科技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及趣味性。

10《猜对了吗?》

——武汉市育才汉口小学 谷欣

      谷欣老师模拟《星际迷航》提前设计好挑战游戏,以互动体验趣味引入,引导学生发现星星图的规律,探究星星图背后的奥秘,认识并掌握偶校验和奇校验的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带着满满的成就感主动挑战新难度;再结合星星图和二进制,讲解奇偶校验在计算机中的检错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奇偶校验的校验过程;结合生活中的实例——ISBN,介绍最后一位作为校验码是如何运用奇偶校验算法来检测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最后,了解校验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现代科技与算法的相辅相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和学生们一起奔赴“信息科技——算法”的美好未来。谷老师这节课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集趣味性、教育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沉浸式”算法学习,依托课堂践行“新课标”,种算法的种子,开思维的花。

11《猜数字》

——江岸区育才寄宿实验小学 任鹏

      本课是一节信息与数学融合的课程。数学方面:培养学生用“二分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二分法可以在数字筛选,鉴别真伪,排查管线故障等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在信息科技方面:用编程工具scratch来编写程序,体验编程的乐趣。    

      任鹏老师在导入环节带着学生一起玩游戏,或有游戏的兴奋,或有失败的遗憾,将其转化为学习“秘诀”的专注。同时将“二分法”这个数学思维用一个实际案例“电工找断点”的故事来分析,设疑是一次一次爬电线杆子排查故障,还是用科学的二分法来提高效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以增益课堂效率,对于初次编程的学生来说,相互补缺,集思广益。编程的最后,来一场小组的pk,再次巩固二分法的思维运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2《“小小智多星”养成记之小小算法家》

——江岸区博雅小学 宋珊珊

      宋珊珊老师执教《“小小智多星”养成记之小小算法家》,内容为“小小智多星”项目的第一个子项目,利用在网络走红的《花园种花》儿歌进行导入,发现学生网络信息敏锐度高,氛围感拉满,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花园种花》,唱儿歌、摆步骤、思考语言描述,从种花到种完花后的垃圾处理,感知和描述身边的算法。

      通过生活中的劳动实例,埋下劳动教育的种子,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运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两种方式来描述算法,体会其不同的优劣点;然后学生抽签完成小组任务,通过多样化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让不同的小组分工合作设计不同的算法,绘制流程图,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身边的算法,理解算法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算法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提升计算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展示交流环节引入ChatGPT启发学生思维,通过体验人机交互和沟通,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的便捷与智慧。

      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成长。要想贯彻落实新课标,让其落地生根,需要我们在探索中寻求道路,在创新中不断总结经验,让我们在教学教研的路上携手前行,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变革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展现江岸“美好教育”的无限精彩……

阅读 32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