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南下,还是六年前。仲夏时节,从潍坊到无锡,一落地,热浪奔袭,让人瞬间感受到这座南方小城的热情。课堂教学大赛的盛况历历在目,黄厚江老师风趣幽默的点评与精要点睛的指导更令人咀嚼回味。
2023年5月30日,再一次南下,目的地——上海,无数人神往的魔都。前一天,上海的温度还高达36度,闷热难耐。或许因为远方的客人,又或许因为明天的盛会,上海的气温舒适又略带了一丝清凉。
2023年5月31日,“文化自信与时代使命——双新背景下红色经典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研讨会”在上海中学如期举行。数十位来自上海及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教授莅临,共同探讨双新实施背景下,如何提升文化自信,肩负时代使命,将红色经典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专家们的微言妙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说:“语文不能只是文本阅读,而应尽量还原到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并与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要努力将理想的课堂通过课程实施,转换成学生真正实思的课程,使语文课程真正成为重塑学生价值观的课程。”一语道出了语文人肩负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煜晖畅言:“红色经典教学要讲究审美,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政课。红色经典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思政课的佐证材料。文学作品应重视人性的真实性和行为的合理性,所以在阅读红色经典时也要讲究思辨,思辨是艺术与审美层面的,我们要直面艺术的缺陷,提高新生代的话语质量。”一番话,振聋发聩,启人深思。是啊,思辨并非否定红色经典作品的人民性与人民观,而是在探究人的行为合理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回归特殊的历史环境,置身于特定的时代语境中,打通时空的限制,去理解红色经典的创作意图,去感受红色文化的永恒魅力,去验证红色经典仍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底色。
5月31日下午的两堂公开课,充分展现出上海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先锋的实力与影响力。上海市上海中学柳怡汀老师以小说中的“农村女性”形象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提纲挈领地整合《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三篇文本,引领学生走进特定的时代背景,领悟红色经典小说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内涵。
课堂伊始,柳老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展示学生对三位女性真实性的看法,筛选出学生心中最不真实的情节,如学生认为最不真实的人物是黄新,而《党费》中最不理解的情节是“唱巜送郎当红军》”与“不让孩子吃咸菜”等,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主任务——如何理解这三篇小说中“农村女性”形象的真实性问题。课堂导入立足学情,别开生面。
基于此,柳老师围绕女性的两种身份——妻子和母亲,提炼出三篇小说中相似的情节,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入探究“农村女性”形象的真实性。通过比较阅读《党费》和《荷花淀》中“妻子送别丈夫”的情节,分析塑造黄新送别丈夫的“舍得”与“水生嫂”的“不舍”的合理性;通过比较阅读《党费》和《小二黑结婚》中“母亲对待孩子”的情节,分析黄新和三仙姑在内心取舍中将女儿放在第二位的合理性。文本解读的角度小而巧,尤其是从“母亲”这一身份,从“不许饥饿的小女儿吃一根咸菜”的小细节切入,令人赞叹与回味。
文本解读过程中,柳老师巧设四个问题,形成有机关联,将探究女性真实性的主任务贯穿始终。问题一“从夫妻话别的情节出发,说一说你觉得水生嫂这一形象真实的理由”,问题二“《党费》中黄新送别丈夫没有水生嫂那般担忧不舍,这真实吗”,问题三“有人认为三仙姑和黄新都把孩子放在第二位,不符合真实的母亲形象,你认同吗”,问题四“思考作者塑造这样的母亲形象的意义”,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评判人物真实性的标准——贴合人物身份性格,符合特定时代环境,符合作者创作意图,在思辨性审美中释疑解惑。
第二堂展示课是上海市三泉学校周月琴老师指教的《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小学生端正的坐姿,积极踊跃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当然,这堂课的真正魅力依然在教师精心巧妙的教学设计上。课上收集学生问题,然后从中捕捉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出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如探究概括采访动因、梳理主要采访经历、推断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一节课高效地规划出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思考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阅读规划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理,高中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亦可仿之,效之,行之。
6月1日儿童节,作为大儿童的我们也收获了令人难忘的礼物,有幸观摩上海市第15界语文大讲堂和上海市“语文之星”的评选活动。一场“经师与人师”的教师辩论,让人明白做“经师”不易,成“人师”更难。
樊新强老师幽默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他说:“以前,我们常说,老师要教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现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这就意味着一位语文老师要苦练18般武艺,拎起18桶水,不仅自己能拎起这18桶水,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拎起18桶水,我懂了没有用,最重要的是学生懂了。”是啊,18个任务群,群群要攻克,一副身板,两个肩膀,挑起的是学生成才的重担,需要付出的血汗可想而知,没有一点儿“穷根究底的楞劲儿”,如何翻越重重学问的高山。
值得庆幸的是一群人在负重前行。一场“语文之星”比赛,一场真枪实战的激烈角逐,彰显的是上海市语文教育磅礴的生力与强大的实力。这是一场可以复制,却又很难复制的比赛,这背后是一个人或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较量。每一位选手都“系出名门”,每一位选手背后都站着无数位上海教育界的名师大家,郑桂华教授、王意如教授、叶丽新教授……个个鼎鼎大名。这些我们只能在书本上仰望的人亲身教授,引路指导,让人不得不感慨,平台和机会真的难以复制。有赞叹羡慕,也有反观自省,但并不悲观,我们相信自我的努力和拼搏是可以复刻甚至超越的!
我想,在小小的讲台上面挖呀挖呀挖,种勤奋的种子开本领的花;在浩瀚的书海里面挖呀挖呀挖,种梦想的种子开未来的花。不只有我,还有你和他。
上海,后会有期;未来,潜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