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样做孩子更自律

跳跳鱼
创建于2023-06-06
阅读 2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家庭中每个人的需求都很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当与孩子相互敞开心扉表达自我的时候,双方在需求上都存在着冲突。我们把它称之为“关系拥有困扰区”。良好的关系,是指关系中双方的需求都能被尊重被满足。冲突不是问题本身,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要关注冲突背后的需求。

有下面几种场景可能会产生需求冲突。第一种为“你输我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权力法”。父母运用权利,以牺牲孩子的需求为代价,让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是这样会招致孩子不满。

案例
00:00
00:13

“我输你赢”的解决办法是被称作第二种方法。就是父母输了,孩子赢了。孩子的目的达到了,但是父母却不开心了。长期使用第二法常见的危害有:从孩子方面来说,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难以管教。从父母方面来说,父母常常会感到挫败,失去自尊,变得逐渐不喜欢自己的孩子。

案例
尊重感受,孩子可以更自律
被看见

积极倾听,就是听事实+感受。倾听对方发生的事实与可能体验的感受,然后向对方核实你的理解。孩子的情绪被理解和接纳,那他就能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并能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若感受没有被表达出来,这些感受就会以相应的某种情绪,潜藏在体内极有可能对个体造成创伤。

若父母能在孩子被情绪困扰时,主动协助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接纳孩子会主动来调整情绪,并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案,这便是自我负责的开始,也是唤醒自律之路的开始

被肯定

肯定性信息是指专门描述父母对孩子正面感受的信息,是指父母对孩子非常欣赏有感而发的情感表达。

表达的方式:行为(孩子的行为)、感受(父母的感受)影响(对父母的影响)。孩子的行为被父母由衷的肯定和欣赏时,孩子因此会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他会觉得做此事是非常的有意义,并且更主动更积极地做。

被肯定被欣赏,尤其是被父母肯定欣赏,对个体而言是非常有力量的。孩子的内在能量会不断地被激发,并且具有创造力。这是内驱力的激发,也是自律的发生动力。

获得参与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时,父母可以选择向孩子传达孩子行为给父母带来了哪些感受及影响。

表达的方式:行为、感受、影响的话语体系。只有父母把自己最真实的、内外一致的感受向孩子传达时,孩子才能清楚自己的行为给父母带来了哪些困扰及影响。

孩子都是本能地爱着自己的父母的,但他明白自己的行为给父母带来不好的体验时,他会愿意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倘若孩子通过调整行为能修复父母不好的体验,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十分有意义。父母真诚的表达是邀请孩子来协助父母解决困扰,让孩子获得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主动坦白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让孩子获得了了解父母内心感受的机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同理心,这是促进孩子自发合作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其自律的动力。

获得允许和尊重

当双方发生需求冲突时,界定彼此需求极为重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需求的界定过程就是彼此坦诚的过程,这时可以借助“倾听我信息”的方法。

用“我信息”来陈述问题、需求及感受,不带责备与批评,用倾听来协助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及感受。这个过程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感受和需求的重视和尊重。

那么解决问题的第二部就是集思广益,一起想解决方案。父母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人人参与到解决的过程中来,让孩子可以体验到:家庭的决策活动我是被允许参与的,我和家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是平等的,我是被重视的,尤其是孩子的感受十分被重视的时候,这就让孩子更愿意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主动去制定解决方案和规则。这是激发与培养孩子主动承担问题的能力,也是赋予孩子使命感。

00:00
01:03

有一种品格,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让孩子有自律的养育之道,值得每个父母去践行。

阅读 2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