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致远,文韵悠扬——珠海市初中语文教研基地深度研修营第三组五月研修成果汇编

诗扬
创建于2023-06-05
阅读 7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南国五月,红荷菡萏,水佩风裳,深研营三组的小伙伴们,伴着可人的夏日,共读、共书、共分享,齐研、齐思、齐登攀,荟聚累累硕果,绽放朵朵英华。

【读书心得】

    笑谈散文悦读各美其美

探寻阅读教学美美与共

    ——《散文教学教什么》读书心得

    珠海市第五中学 孙北平

      提到散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以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摄人心魄而独占一隅,散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我们师生走向美的艺术殿堂,我们感受着美,追求着美。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散文教学的效果和我们想象中的往往并不一样。

      一、散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首先,教师忽略文本的重要性。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体现,教师往往会把语言放在首要位置,重点研读语言之美,而忽视了散文的“形”与“神”。往往把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等同于外在的言说的对象,学生散乱的找,老师额外的讲,学生活动一番,老师展示一番,重形式而轻内容。

      其次,学生无法理解散文的神韵。散文形散,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散文神聚,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挚的情感才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引起心灵的共鸣。 

      最后,教师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如语言的内涵、意境的体会、情感的挖掘写作的方法等等。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语文教学法的主导地位,语文课没了语文味儿。王荣生教授指出:散文教学抛弃了作者的“语文经验”,将其演变为语言表达的知识、技巧,走到了作者之外。这一论断,直指痛处,令人醍醐灌顶。 

    我的散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重视文本 

      被选入初中课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渗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精华,也彰显了作者的写作技巧。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利用现有的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引领学生建立和文本的链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不强求学生完全以我的分析来代替自己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也是王荣生教授关于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才能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重视情感

      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将学生感受散文的意境,与学生一起将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当中来,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传导给学生,学生的情绪被感化了,才会由“形”体会到“神”、由景体会到情。师生同入意境,共同赏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三)重视技巧 

      散文教学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小处从字词分析,大处从句段入手,揣摩文中的情感变化,领会文中的表达技巧,学习文中的精巧构思,进而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妙处。我会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或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当中的细节,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学也应该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以下是我在教学自读课文《一颗小桃树》时的探索与实践。


《一颗小桃树》自读课设计

珠海市第五中学 孙北平

【教学目标】

      1. 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及“我”的情感变化。

      2. 学习托物言志,体会借描摹事物传达感情或志趣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导学案;水彩插画;摄录设备;每位同学一个油桃。

      2. 学生准备:运用导学案自主预习,吃掉油桃,含着油桃做一个梦或栽种。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昨天来见同学们时,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仙桃”,大家觉得味道怎么样?有没有按照老师说的,把桃核含着嘴里,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品的主人公,含着桃核也无法安睡,想知道这枚桃核最终怎样了吗?那就和老师一同走进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吧!

      二、 课堂活动

    (一) 概读课文,感知形象

    话题一:这是一棵孱弱的小桃树。

    话题二:这真的是一棵孱弱的小桃树吗?

    活动小结:他人眼中的“丑桃”,奶奶口中的“仙桃”,其实不过是一棵寻常的小桃树,却饱含了“我”不寻常的情感,所以文中用了7次“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

    (二) 比读课文,深化思维

      活动小结:文章中叙述了小桃树的“身世”,同时暗写了作者“我”的成长经历。这株“野”的、“没出息”的小桃树,与“我”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是“我”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三)绘读课文,改文成诗

      附教师下水文:

    我的小桃树

     

    你孤单地开在墙角

    似一个患病的少女

    苦涩地笑

    抵挡不住春的料峭

    在风雨中

    纤枝慌乱地摇

     

    我深闭柴门

    伫窗凝望

    再多言语也融化不了

    我眼里的冰霜

    慢慢地

    我将你遗忘

    在辽阔的生命场

    你灼灼绽放

     

    终南山下夹竹桃

    马嵬坡前蜜水桃

    都远不及你

    孕着梦种的仙桃

    因为每个孩子

    都有一个桃核蓄着的梦

    那是幸福最初的模样

    无人理会和赞赏

    也可以默默地生长

     

    风经停在黄昏之上

    怀揣着你的忧伤

    将一切雄心埋葬

    陪你看四季变换

    伴你做宿命流浪

    我的小桃树

    是梦开始的地方

      三、 课堂总结

      一棵孱弱瑟缩的小桃树,让人心生怜爱之情;一棵不屈不挠的小桃树,让人领悟到奋斗对于理想和幸福的意义;一棵暖人心扉的小桃树,让人不舍这人世间的真情。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棵孱弱的小桃树,是丑的生灵,是“我”所追寻的梦的精灵,它在不知不觉间暖了“我”的心灵。其实,我们每个读者都和贾平凹先生一样,心灵的某个角落,岁月的某段堤岸,都生长着一棵小桃树,你不常想起它,甚至会忘却它,它却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

散文教学的几点注意事项

——反思三教《背影》

珠海省实金湾初中 穆艳芳

      摘要:解读散文,最关键的核心词应该是“文本”,但由于长期以来散文解读研究的缺位,以及教师本身散文知识与阅读方法的缺乏,致使一线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游离于文本之外,进而导致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出现严重的偏离现象。本文将以笔者三教回忆性散文《背影》为例,从教学内容的“跑出文本之外”“跑出情感之外”到“回归文本本身”三个层次,尝试从个人实践方面阐释散文教学教什么。

      关键词:散文教学  文本解读   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认为:通常意义上的散文,具有两栖性,即既有它的写实性,有“外在的言说对象”,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即“语言营造出来的世界”。所以每一篇散文,都是极具个人化情思的载体。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使得散文与其它文体诸如新闻、论文等文体区分开来。因此散文阅读,就是要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这一篇”,去触摸它的用词、它的句式、它的标点、它的语调、它的语音、它的修辞等等所组建的这一个独特的个性世界,从而经由作者在“这一篇”散文里所呈现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及“个性化的言语表达”,通向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个人经验。

      解读散文,最关键的核心词应该是“文本”,但由于长期以来散文解读研究的缺位,以及教师本身散文知识与阅读方法的缺乏,致使一线教师不能通过正确、有效的散文阅读方法,抵达文本的关键处,只是游离于文本之外,从而导致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出现严重的偏离现象。本文将以笔者反思三教《背影》之教学内容为例,试图从个人实践方面阐释散文教学教什么。

      反思一:勿以“外在的言说对象”代替文本中“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所谓“外在言说对象”,是指文本之外客观存在的对象,如《藤野先生》,在现实中就有藤野先生这么个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百合花,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出现在散文中,“藤野先生”便是极具鲁迅先生个人情感特色的“藤野先生”,“百合花”也成了作者眼中、心田上充满个人化情思的“百合花”,具有了作者情感滋润下的个性色彩,即成为“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案例描述:招聘面试现场,我的说课题目是朱自清的《背影》,说课之后主考官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朱自清的父亲横穿铁路,违反交通规则,你怎么认为?当时我的回答是:首先,我会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要遵守交通规则,其次,我会教育学生试着去理解“父亲”,正是他在当时当地的背景下,作为一个落魄的中年人却穿着大马褂和脚夫讲价钱、叮嘱查房,甚至翻越铁路为我买橘,这些都是“爱”的表现,而我们更应该理解, “爱”使人盲目,甚至这些“爱”有些一厢情愿,作为子女的我们未必领情,比如前段时间爆出的新闻……

      当时主考官们一个个屏息凝神、饶有兴趣地听我临场发挥,以及不时给以肯定式的微笑,给我一个错觉,让我觉得自己的回答天衣无缝。现在想来,如果在课堂上我这样回答学生,究竟能教给学生关于朱自清《背影》中的什么,答案恐怕让我冷汗涔涔。首先是对这个问题的界定,学生认为,朱自清的父亲横穿铁路,违反交通规则,其眼中的“父亲”,明显不是朱自清笔下那个具有朱自清个性化眼光审视下的“父亲”,学生把“父亲”脱离于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而大谈“违反交通规则”显然是阅读方法出了问题,而我并没有识别其思维的偏离点。第二,我关于此问题的回答,并没有解答学生关于“违反交通规则”的疑问,而是避开了这个问题,甚至把违反交通规则当作是体现“父爱”的例证,这显然跑出了文本之外。第三,用课外事例来验证爱是盲目的,则更加偏离朱自清《背影》的写作意图及散文阅读的正确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学生的这一疑问,我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从字里行间引领他们从自己心中外在的“父亲”走进朱自清所描述所看到的“父亲”,以及那时那地父亲的一举一动所带给朱自清内心的震动和激荡,以至于他会想起先前自己对父亲的轻薄态度而悲悔交加,不由流泪。这恰是理解朱自清流露在《背影》中独特情感的一个意外切入点。时时刻刻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从散文文本中的内在言说对象深入到作者个性化的情思、经验,此为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

      反思二:勿以概念化的精神、思想代替文本中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概念化的精神、思想通常以传统文学母题抽象出来的词类为主,如“父爱”“母爱”“奉献”“高洁”“奋发”等等,为掌握散文阅读方法,从老师教的角度来说,《背影》无疑沦为“父爱”有力的证明材料,但正是这种大而化之的概念化主题理解,使的我们对于朱自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内心置若罔闻,作为阅读者的敏锐的感官触角也在这种概念化的论题中趋于钝化。

      案例描述:那是一节被推门所听的课。我上课前并没有确定好教学内容,由于时间紧迫,我对文本的解读仅限于自己的初步感觉,无从下手之际决定就从普遍的文本解读入手,把《背影》定位为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带领学生感受背影的悲凉和父亲的深情。上课伊始,我便播放一条公益广告,视频一开始就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常常刚做过的事情转身就忘了,有时甚至忘记回家的路、忘记“我”是谁……儿子带父亲去和老友吃饭,餐桌上还剩两个饺子,父亲伸手就往兜里装,儿子气急去拉父亲,父亲却嗫喏着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喜欢吃这个……”广告的结尾显出两行字:有时他忘记了很多事情,唯独没有忘记爱你。放完片子,我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本来我的设想是勾起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体验进入文本,结果全班一片沉默,我有点慌。看看教室后面听课的两位领导,她们正低着头写着什么,大约没注意到我的尴尬,于是我赶紧说,没有不要紧,今天我们走进《背影》,去感受他笔下的父爱是怎样的。于是播放提前准备好的朗读音频。声音低沉哀婉,播放了十几分钟,学生也听得一片沉静。听读结束,我问学生,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三两两的学生举手回答;我又问,你们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一个女学生起来讲了和她父亲之间的故事,听得出来,她被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触动了,情绪略显激动。接下来当然是要分析“望父买橘”,无外乎强调一连串的动词,和学生之间有问有答,还没分析透彻,下课铃响了。

      在此案例中,我将《背影》一课的教学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一、企图以脱离文本的外在事物让学生理解、洞悉“父爱”,二、抽象化概念化用词概括文章主题,并试图通过学生自身经历印证此主题,三、教学内容缺乏聚焦意识,显得散乱无序。当然,最突出的问题即是以概念化的精神、思想代替文本中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此种现象,和我本人当时刚刚登上讲台,不仅缺乏散文教学经验,更缺乏教学理论支撑有莫大关系,但也让我在反思中认识到,散文阅读,真正回归到文本本身,从字里行间去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认知并非易事,缺乏理论指导的老师在无助的情况下不得不求助于固有的文本处理方式,构建不适用于散文教学的内容体系。从概念化的精神、思想回归到文本,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从文字、标点、用词、句式、修辞等等中发掘曾经被我们遗漏,或者漠视的心灵悸动和情感碰撞,还需要还漫长的沉浸道路要走。

      反思三:散文阅读的关键处在于个性化情思的表露处

      下附是笔者第三次执教《背影》时的教学设计,再一次备课,再读《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站在朱自清的书桌前,看他在昏黄的烛光下,一手扶信纸,一手握着笔,晶莹的泪光映照着在风中摇摆的火烛……想到年少时我和母亲的矛盾对立,以及高考时的决然离乡,再到成家后的幡然悔悟,其中的自责、矛盾、愧疚、思念感同身受,我似乎体会到了俯视文本的感觉,于是怀着一份深情,我确定了文本的关键处:第六段作者抒写的详细之处,但很遗憾的是,现在看来,我当时的聚焦点依然是传统的一系列动词及作者的流泪,把关键处聚焦在内在的言语对象身上,说白了,即使当时我已模模糊糊明白散文教学要体悟作者情感,但在内部语言聚焦方向上错误。

      第六段写到,“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再向外看时……我赶紧去搀他……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再也找不到了”,此段写到如此之多的“我看”到“我望”,再到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朱自清内心一系列独特的个性化情思及情感升华有迹可循,触动人心,但在茫茫的荒芜的教学内容的掩盖下,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忽视了。

      联系到《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藤野先生》,这些回忆性散文无不是在情感的悸动处转入细致的描写,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作者们共同凝眸的那一刻,那一刻,是情感的激荡处,是文本的关键处,只有引领学生理解了这关键处隐含的作者的情思,我们才能体验到作者所创设的文本情境的动人、情美之处。

      总之,在不断的阅读中,在不断地实践及反思中,我慢慢领悟到,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在明确散文文体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的言语形式,逐步进入到作者独特的“言语对象”“言语情境”,那里隐藏着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和我们或许未曾经历、未曾发觉、未曾凝视过的独特世界。

参考文献:

      [1] 《散文教学教什么》王荣生主编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王荣生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附: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整体体悟作者笔下的背影

      二、通过品析词句学习朱自清重现背影的方法;(重点)

      三、试着理解作者人生道路上的心路历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整体体悟背影

    (一)导入:出示灰暗色调的词语,引导学生谈读词感受。

    (二)概括你读出的朱自清的背影:这是的背影。

      二、选点品悟情思

    (一)品析第六段写作手法:人物动作描写、炼字、语言、外貌、借“泪”抒情

      1.追问:为和写的如此之详细?2.根据全文想象补写:我便进来坐下,想到 ,我的眼泪又来了。

    (二)第七段“背影”写法:虚写及其作用(抒情含蓄委婉、给人想象空间)

      三、探究写作缘由

    (一)解读父亲的信

    (二)助读资料释疑

    (三)探究心路历程

      四、课堂小结:透过表达的仔细特别处体验作者的情思。

      五、作业:学习了本文,你对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有了哪些新的理解?请试着用书信的方式、用本文的写法写出来。


用诗意打开散文教学的大门

——读《散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珠海市金鼎中学 方嫏嬛

      提起散文,“形散神不散”几个字似乎贯穿了我的教学生涯,我的学生也能在提到“散文”二字时,蹦出这几个字。但是,在阅读了王荣生教授《散文教学教什么》以后,才恍然大悟,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散文的理解还是太浅显,试图用一种结构去解读不同作家的个人人生体验后的文章,实在是有些搞笑。可喜的是,通过阅读学习,也获得了一些解读散文,设计散文的方法,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梁实秋曾深有感触地说过:“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所以散文首先就具有不拘一格、张扬个性,体现作者个人独特人生经历,对周围人、事、物、景独特体验的特点。阅读散文,学会把握作者个人独特人生体验这一点,我还是比较侧重,也在日常散文教学中会向学生传达,但是通过把握散文的特点再集合作家的个人风格这一点,做得还比较少。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明确散文的定义及其特点

      从古至今,散文被分割为大类、小类。散文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指向的特点是较为一致的。散文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或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一种比较素静的和小巧的文学形式。它更接近于诗,强调个人的情感因素,强调个人的真实体验。

      阅读散文,就是把自己代入到作者的当下的情况中,尝试理解作者在客观的人事物中所体验到的独特的情感。显然,在初中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真正代入并获得对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帮助学生从字、词、句以及阅读、配乐朗诵中去感受这种诗意的美。散文的阅读重点不能在结构和内容的理解上,而更多要凸显在对字句的意境美的想象、对作者人生阶段背景的了解,对创作后的情感体验上,要带领学生真实地读文章,在文本里潜心求索。

      二、了解散文的中间性,并探索教学的路径

      郑桂华教授在她的讲座中明确提出散文诗居于小说与诗歌教学的中间的一种形式,并对这三种形式展开了对比研究,从时空关系、表现方式、表现材料、特点、核心概念以及代表作品上列举例子来充分说明。

      据此探索散文的教学路径就比较方便了。首先,“辨体”:要认识散文的特征,明了散文的谱系。散文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以及哲理散文,不同散文的倾向性有所不同。其次,“识人”:知晓某位散文作家在整个散文谱系上的位置及其个人风格。再次,“断文”:分析“这一篇”散文作为课文的独特价值,确定其教学内容。最后,“定点”:选择自己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所侧重的教学内容。依据这4步的操作步骤,再回头看宗璞《紫藤萝瀑布》,我的教学设计只是停留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而忽视了“断文”的重要性。

      三、散文教学选点既要合理又具有个性化

    散文教学选点的原则首先要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的编写思路;然后显示教师的学识、个性,能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启迪;最后是要有趣味,比如我们做配乐朗诵,其实是一个培养语感的过程,也让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走进作者语言文字中。曾经有学生就和我说过,当他很有感情的代入音乐去反复诵读,好像真的渐渐就能够走进作者的世界里,对语言的感知力也更高了。

      因此,在散文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老师一定要提前对散文文体知识、作者的创作特点、课文的独特教学价值、教学方法选取进行详细的解读,然后再次基础上再设计一步步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字里行间走进“这一篇”文章,从文章读作者,进而再了解散文的特点。在这一类文章的反复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对散文的特点有所感悟,而不仅仅停留在“形散神不散”上了。

      回顾这个学习、反思的过程,语文教师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体知识,去琢磨字里行间里的不同,确定教学价值。这样才能真正从一名合格的教师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优秀教师! 

   打开散文教学的金钥匙

——读《散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文园中学   张韵雅

      翻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当代散文在所有类别的文章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现当代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目标第五条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通过课程标准这一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散文教学教什么?翻看王荣生教授主编的这本书,书中举了很多共同备课的实例,我们发现教师在散文备课的过程中,出现对散文文本内容的不重视、不能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过度依赖教学参考资料等问题。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也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散文的时候,也存在对现当代散文学习不重视、对散文文本理解浅薄、思维固化等问题。 

      受《散文教学教什么》这本书的启发,文本细读是打开散文教学的金钥匙。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和专家提出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文本细读法提倡阅读者立足文本,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在此基础上,深层次分析文章语言、结构、细节、主题以及所传达的情感等,通过细致入微地阅读来品位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细腻、独特的人生经验。文本的细读首先需要教师的文本细读,并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文本的细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文本细读,学生逐渐掌握自主的文本细读,增长学习的经验,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运用文本细读,有助于其自身立足于文本,深入了解文本内容,获得对文本内容独特的感悟,减少对教学参考书以及多媒体设备的依赖,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容,挖掘阅读理解能力。

      我国最早提出“文本细读”这一理论的是孙绍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在《文本细读,徜徉在言语之途》中指出,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练就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主要是指“语文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最为简单质朴的教学方法,强调以文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通过细读语言、细读语境、细读情感,并联系自身实际生活,来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传达的情感与哲理,以此获取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将文本细读运用到现当代散文的教学中去,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使散文教学更加深入、高效。

      文本细读应用与初中散文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都是十分积极有利的。文本细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品味语言营造的春天里草木茂盛、百花争荣、春风和煦、细雨连绵的语境,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细读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品读清新自然的语言,刻画出属于济南独特的令人喜爱与向往的温晴冬日。文本细读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体验。细读朱自清的《背影》,品读父亲蹒跚的背影,体会浓浓的父爱,不禁想起独属于自己的那份父爱。文本的细读才是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文本的细读不是一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意义。

      不同类型的散文,文本细读的方法肯定是有所差异的。这也是我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去探讨的问题。

探寻散文教学的适宜有效

——阅读王荣生教授《散文教学教什么》

珠海市十六中学 巩香婷

      一、走近王荣生教授的散文天地

      王荣生教授的《散文教学教什么》是根据国培标准设计的参与式语文培训材料,其内容的案例式、情境式和参与式,对于读者的阅读有很好的启发。这本书讨论的核心话题“散文教学”,也是我一直感兴趣的话题。

      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不同体式的文章,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既然文体是影响读者阅读姿态的主要因素,那么这种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的思路,就是强调不同文本的不同特质对于阅读教学来说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因为阅读理解是对特定作品、具体文章的理解,理解的依据之一就是文本体式。把握了不同文本的特点,才能判断学生要运用什么样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去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去阅读特定的文本。这种从文本体式出发的阅读教学,才是有针对性的,对于改善当前阅读教学现状也具有可行性意义。

      散文作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更加需要关注。王荣生教授概括目前散文教学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把散文教成小说,教成说明文、议论文,都是不顾文章体式的表现。目前,这类现象似乎已有减少的趋势。二是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三是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他还把课堂现状概括为“两个向外跑”:从散文的“个人化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从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这些确实是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要言之就是教学内容的偏向。只有从根本上关注起散文这一文体的相关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随意性问题。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情感的创意表达

      我认为,中学散文文体教学考察散文文体“自我”的“真实”、含蓄自然和情趣与智趣、谐趣并重的特征在各类型散文文体中的呈现,正好是对散文教材文本的“多层次结构”教学内容的合理对应。当散文被狭义地理解为抒情散文时,似乎散文就只剩下抒情了。确实,抒情的美化诗化是散文世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只谈及散文抒情的情趣,现实教学更是脱离文本空谈情感,并且无视同样具有文学价值的智趣和谐趣,不能不说是当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双重遗憾。散文融汇了作家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既呈现作家发掘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又透视出作家主观品味人生的情、意、美、趣、理。因此,阅读散文中,我们要收获情感中的感动,也要收获睿智和见识中的启迪。

      王荣生教授的这本《散文教学教什么》值得读,而且值得反复读,反复思考。


感悟文字的魅力

——王荣生老师《散文教学教什么》读书心得

珠海市第五中学 王影

      本月阅读了王荣生先生的《散文教学教什么》后,我收获了很多,也感触很深。

      我明白了旧课程和新课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老师在备课时想的是如何教好,而后者是老师在备课时想学生需要学什么,怎么能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其更好地学;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的内容和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有什么。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是有些偏颇的,读过本书后,感触很深。

      这本书有三大块内容:第一部分是主题学习,第二部分是共同备课,第三部分是课例研究。王荣生教授总结说“散文是日常的,是用常态的心境叙写日常生活。散文记人,很少是大红大紫的人;散文叙事,很少是大起大落的事;散文描绘的景与物,绝非隔世之景、稀罕之物;散文中的谈资,也很少涉及大是大非。在散文中,人是普通人,事是平常事,景与物是平日里所能见的景物,谈论的多是大家在饭后茶余或许都会聊到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感、所表露的情思,也多貌似我们所具有的,或与我们原已具有的情感、情思相类或相通。因此,阅读散文,我们会有一种亲近感,往往会很自然地唤起相关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

      这句话让我明白,散文教学中不能把教师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学生的思想上面,教师要注重引导,而不是灌输思想意识。

      给我印象最深刻是本书中的第一部分主题学习,又分为四个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进程;文本教学解读及其要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环节的组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第一个主题理清了阅读理解、阅读能力、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与文本体式、文学鉴赏与实用文章阅读等概念的界定并明确了阅读教学及其路径。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凭着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来理解这篇文章,不足以达到理解的目的。不明白应该看哪些地方,看出些什么。老师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理解课文。阅读教学的起点一要看文本体式,二要看学生学情;第二个主题文本教学解读的要领有三个:第一,老师把自己当做普通读者读文本,用常态的阅读状态把握文章的个体特征;第二,老师把自己当做研究者读文本,分析文本中最重要的地方在哪里,必须感受理解的地方在哪里;第三,老师把自己当做语文老师读文本,明确学生阅读的困难点,最终达到“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的目的。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我总是希望把自己在课件中出现的文字“教”给学生,没有一定的取舍,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有没有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形散神聚”不是一句学习散文的口号,“神”指“中心”、指“线索”、指“情”和“志”、指“思想”等等,而“形散”,多指散文的题材广泛丰富,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结构灵活多样,语言娴熟自如。这也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需要主要的地方,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通过读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共同备课工作坊共4篇,我认真看了一篇初中的课例《回忆鲁迅先生》。在共同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通过讨论、经过合作专家的点拨,终于确定了教学目标为:认识私人场合中的真实的鲁迅、感受萧红独特的笔触: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叙述与鲁迅的交往过程,较少议论,给读者以客观真实的感受,摒弃了一开始的“以小见大、细节描写”等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想到自己在执教这一节课时,匆匆的带学生找出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却没有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刻情感,没有认真体会这篇课文的整体含义。而品味语言就是要在学生看不出好的地方,老师要指给他看,学生感受不深的地方,老师要解释给他听,不仅仅是句法、词法等的初步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的解读来落实整片课文的情感。

      因此,无论教哪种课文,都要考虑“我要教什么”,要有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要想清楚如果教这个内容,学生的学习起点在什么地方,学习终点在什么地方,然后我怎么让学生从起点到达终点,也就是让学生学到这个内容。所以在备课时对课文内容有三个关注点:一是作者的情感,二是写作方法,三是语言风格;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要学会时常反问自己,更要学会在教学中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以下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吗?你对课文感兴趣的地方是哪些?你读这篇课文感到有哪些困难?优秀散文的语言极富个性色彩,能够精准传神地抒写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因此,散文阅读不能脱离文字本身去凭空猜想。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能充分的落实书中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有更多的收获,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散文阅读教学要立足“这一篇”

——读《散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珠海市红旗中学 欧宝欣

      印象中,前年在凤凰中学观摩省级赛事的时候,选手们课堂展示的教学文体多是散文;去年自己有幸参与金湾区的青年教师大赛,区赛的课堂展示指定篇目是散文经典名篇《背影》。这让我感受到学界对散文的重视,但这只停留在感觉层面,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最近,学习了王荣生教授的《散文教学教什么》,找到了以上现象的原因,也对散文阅读与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

      王荣生教授在书中介绍,由于历史的机缘和人为的选择,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是散文。这包括了文言文(古代散文),又包括了“文学性的散文”。中小学语文课,绝大部分课时都用于散文阅读教学。王教授的介绍,让我对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白了在大赛中大家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原因。散文如此重要,那么一线教师对于散文教学要有怎样的认识呢?

      一、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书中提到,阅读教学的“这一篇”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这一篇”作为独特的文本,是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对象,学生需要理解、感受“这一篇”文本传递出来的作者独特的认知情感,需要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回顾我这两年的散文教学经历,我曾尝试带领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实现一类文章的学习,我的出发点是融汇贯通,举一反三。但是王教授提醒了我,“这一篇”课文应该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它有别于其他文章。它不是如其他学科那样,作为一个学习材料,指向现象或者规律的学习,“这一篇”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所体现的文本价值,值得细细咀嚼和品味。

      二、散文阅读和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

      王教授告诉我们,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性特征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比如《幽径悲剧》中的古藤萝,是那一天90岁高龄的季羡林眼中的古藤萝,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的,是极具个人化的情思的。联想开来,不管是宗璞眼中的紫藤萝瀑布,还是陆蠡眼中的常青藤绿枝条,那都是极富有个性化情思的对象,是高度个人化的“内在的言说对象”。我们阅读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感。那么不管是阅读散文,解读散文文本,还是教师在后期要做的散文教学,都应该自始至终在“散文里”行走。

      三、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这里提到的学生已有经验,指的是已有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这一篇”作品所传达的是作者的独特经验,任何人都无法拥有与作者等同的经验,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阅读、赏析作品,接近作者富有个性化的经验。在散文阅读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这一篇”散文所传达出来的作者的经验产生链接,引导学生逐步走近作者的独特体验当中,感受学生所没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这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四、反思与感悟

      对散文阅读与教学有了以上三点认识后,我再去认真反思去年区赛中我设计的《背影》一课。当时,我设计的这节课由“导——读——悟——用——结”五个环节组成。在导入环节,首先我以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叮嘱入手,接着展示“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与父亲的矛盾)。在朗读环节,我带着学生朗读全篇课文,并用“我读到了______的背影”的句式整体感知背影。在体悟环节,我设计了两项学习任务。第一项是“精读背影,感悟父爱”,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第五自然段,赏析动作描写,感受父爱。第二项任务是将目光发散,从全文的其他部分找到父爱的细节。在迁移运用环节中,我安排了读写结合的活动,“我从          中(情境、细节),领会到父亲/母亲对我深沉的爱。”在总结环节,引导学生谈谈收获,最后是布置作业。

      咋眼一看,我的这一节课非常完整,但是论一节课是否精彩,结构形式应为次要,内容才是核心。就内容而言,本节课存在着致命的问题。首先,散文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这一篇”文本传递出来的作者独特的认知情感,需要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即前文提到的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而我的教学设计重点却放在了父亲对我的爱,带着学生去找出父亲爱子的“证据”,忽略了作者朱自清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我在思考是否应该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作者内在的情感变化。

      书中的“课例研究工作坊”章节中,江苏师范大学步进博士,带领8位骨干教师共同备课《藤野先生》。在备课的过程中,步博士强调,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我”,当时的“我”有一种感受,现在的“我”对当时“我”的感受还有一种再感受。作者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用两个视角去表现自己的情感。这篇散文主要不是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作者对往昔的人、事、物的感受。教学的重点应该侧重于感受鲁迅的心灵轨迹。那么联想开来,对于《背影》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思考呢?是否也应该改成儿子体认父亲的爱的情感变化呢?想到这里,我愈发觉得“这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跳出我们常规的一个思考路径,《背影》是否可以有别的教法,而这样教法是否能够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近文本,实现“这一篇”散文阅读的有效教学呢?

      概言之,散文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这一篇”。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将今日零碎的想法系统化,并将这点点的思想火花应用于散文阅读与教学的实践当中,带领学生向散文阅读的更深处探寻……

【教学随笔】

 

以反思促进前行

    珠海市第五中学 王影

      上周学生问我一篇课外阅读题,这篇内容是《山楂是甜的》,是一篇小说,内容很朴实,我首先向学生讲了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点,之后,我发现学生记住的也只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使我想起来在去年教《孔乙己》的一些问题,我以为把课文中的“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了,但也只是“交”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让我有了很多的反思。

       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许多困难,《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的名篇,有许多名家课例值得学习,有许多名家解读值得研读,如果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孔乙己》,教师便给学生许多理论性的讲解,那样是无法让学生理解阅读的意义。本节课是我在初三年级时执教的一节课,备课时有过忐忑和不安,不知要如何选取点进行教学设计,在考虑学情后,我选择通过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和理解“看客”的态度,继而探索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这一社会现实。

      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有了以下的思考: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单元内容,学生的知识积累,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等,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希望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来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比如,本课中依据单元内容设计了小说人物画廊,为孔乙己制作人物卡片,让学生能充分的依据课文内容找出关于孔乙己的描写,并进行相应的归纳,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整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在汇报展示的时候,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补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世态炎凉这一目标时,我没有及时的补充,只是把学生的回答归纳,没有及时点评说的好,好在哪里?有欠缺,欠缺在哪里?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用本单元学习过的经典人物杨二嫂和《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导入本节课,再完成了孔乙己的人物卡片制作后,继续分析鲁迅笔下“看客”的形象:酒客、掌柜、小伙计,具体以这三类人为例,在这一部分中着重抓住各个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圈画不少于三句的描写,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整理、汇报展示能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自己的感悟理解,各抒己见,效果较好,继而引出封建思想的侵蚀,人性的冷漠,病态的社会的世态炎凉,思考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再通过类文比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身世命运,同样是生活在底层社会,遭受生活的磨难的人,为何结果却不同?最后进行拓展阅读。在这部分中,我注重对学生的鼓励与激励,因为学情特点,我会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但在学生的回答中要有所选取,生生之间要互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做好引导作用,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中有所改进。

      在教法学法方面,首先学生要对课文内容熟悉,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本节课要深入课文内容,与作者对话、与文字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环节和小组合作过程。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人物的方法,通过圈点勾画、朗读、感悟、口头表达等方法,让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本节课上,课堂评价应该要围绕学生的回答有所体现,教师作为主导作用,应该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可是在课上我会偶有忽略评价的地位,而课堂评价不应该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还可以体现在教学中活动的评价、设计情境问题时的评价等,希望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能以此为动力,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认识课堂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不贪多

——浅析初中语文散文阅读

珠海市十六中学 巩香婷

      阅读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对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一座教学上难以越过的高山。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那我也就没想过退缩,所以,难不怕,再难我也下决心要一点点跨过去!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近些年不仅名著阅读题的分值变大了,而且不少地方中考卷中死记硬背类的阅读题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类题目——它们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延伸。虽然我带的并不是毕业班,但平时自己也会带着做一些广东省及其他省份的中考卷,所以这些变化、这些题型,我也并不是完全一无所知。

      在参加此次线上培训前,其实我不止一次地想过阅读教学到底要怎么教?书本上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要怎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取最好的上课模式?问题如何设计才能让四十五分钟效率最高化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积极听课、向有经验的前辈取经;有时还会在网上搜一些专题讲座,帮自己答疑解惑。但很多时候,当下听是听了,记是记了,但在那个当下过后,就很难再找到时间去复盘,时间一长,好容易听来的那些有用的东西又被埋在了种种琐事之中,不见了踪影,下次再碰到阅读教学时,又是一顿抓耳牢骚。

      好在上个月,我参加了深圳举办的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成长课堂交流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到这么一个点,不管是徐杰老师,还是黄厚江老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阅读教学中切忌面面俱到。

      一本书中的课文并不是每一篇都要用一样的讲法、教法,并不是要分析讲解到每一个细节,听到这儿,我恍如醍醐灌顶,是呀!一篇课文中可讲、可思、可学的内容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和孩子们得在一节课、两节课的时间里把它给囫囵吞枣地掌握掉、消化掉呀。只要有一个抓手就行,只要抓住那一个点,思好、发散好,扎实地掌握牢,那就已经受益匪浅啦。一本书,二十来篇课文,每篇课文抓住阅读思考的一个点,一学期下来,除去重复的,少说也把握了十好几种理解思路,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时间一长,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逐步成长完善,那就是老师越教越少,学生越思越精!

      心里的话还有很多,但想了想,精简下来,其实就是一句——贪多嚼不烂。这句咱们流传多年的大俗话,果然还是有道理,阅读教学更是如此,今天往后,我将会把这一点铭记在心,让课堂化繁为简,让学生读到实处,读到内容!

下水文: 《幸福就在拐弯处》

文园中学   张韵雅

      人生若一条长河,有过激情澎湃的岁月,也有一段沉寂若幻的时光。我们习惯朝着一个目标,笔直前行,却忘记了拐弯处的幸福。

      又是一年六月的夏天,高考的临近,熟悉的蝉鸣声,燥热的空气,不由让我回想起那个还没有空调的高考夏天。高三那年,家里竟然等不及我的高考,在这关键节点搬家了,本来因家靠着学校,我从来没有住过校。现在搬家后骑自行车都要20分钟,新房子有一段小路还未修好,而且没有路灯。搬家的第一天我就很忐忑,担心晚自习后要自己骑自行车回家。我心里不停的抱怨着父亲这个卖房搬家的决定。

        下晚自习后,邀了几个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回家,同学们的家离得都比较近,慢慢地就剩我一个人了!十点后的大街上基本没有什么人了!路过几个卖烧烤的自由摊位,已经算是有人烟了。我不敢看远处,直直地看着车轮前方路灯投射的斑驳树影,微风过,张牙舞爪的摇曳着。四周有些安静的奇怪,我壮着胆唱起歌。离那段通往小区还未修好的路越来越近了。我连手电筒都没有,待会真的要听天由命了!鬼怪也好,坏人也罢,上天可怜一下我这个高三的苦命女孩吧!我在心里默默祈祷。

      我终于拐进了那条路,那个巷子。“丫头——”一个声音吓我一跳,一束灯光照到我的脸上刺得我都没睁开眼。但我太熟悉,那是爸爸的声音。“我来接你,这段路黑”。爸爸用手里的电筒照着我骑行的路,一边大声的对我说。我快速骑到爸爸身边跳下自行车,“这里真的很黑”,我有点委屈的说道。爸爸摸摸我的头,把手电筒递给我,接过我手中的自行车,推上我的自行车,爸爸本就是个话不多的人,我们并肩往新家走去。之后高考前的每一天,小路的拐弯处爸爸都会打着手电筒等我晚自习放学。

       好多年里我都在责怪着父母在我高考前搬家。直到年岁渐长,明白了成年人的世界其实比孩童世界有更多的无奈和辛酸。当时家里的欠债,不得不卖房,又不得不搬到郊区那未开发的地方。当我走过我的青春之路,回头看时,依然记得拐弯处每天等候我的那个人,也是在那个青春的拐弯处留下了我幸福的回忆。

       人生这条长河,奔涌向前,可能大浪滔天,可能静谧悠长,每到河流拐弯时,我们要坚信拐过这个弯道不是“山重水复”一定是“柳暗花明”,因为人生的幸福感就藏在拐弯处!

从散文阅读课看向散文写作课

——由《一颗小桃树》反思学生的散文写作

珠海市金鼎中学 方嫏嬛

      最近批改作文发现学生出现了一种套路式的写作方式——用生活中的物、景触发,写出自己低谷状态的改变。不知何时学生间默默形成了这种写作方式,乍一看好像挺好,他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或景物,并且在这些物上寄托了自己独特的心灵成长经历。但是,细细品味,大多是蜻蜓点水,文笔刚刚触到这情、景便收回,并没有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散文的本质细写出来。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重读了《紫藤萝瀑布》和《一颗小桃树》,这两篇课文在2年前已经上过了,但是当时的学生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比较受限,更多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懵懵懂懂的读,这一次让他们自己读,读出你的思路和脉络,感受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再去想象作者是如何写出来这篇文章的,如何将个人独特的人生感受融入在一棵植物中。

有几个孩子读完后给我交了他们的思维导图,看得出来有颇为不错的,也有一知半解的。这也和“散文”的特点有关,每一个作家面对同样的事物可能出发的情感,情感的深浅,表达的方式都不会一样。那我们到底该如何通过学习进而帮助指导学生的习作呢?

      首先,我再次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紫藤萝”和“小桃树”的世界,我们反复去细读,有开口读出声的,有默默再回读的过程。然后引导孩子们梳理行文思路,找到文章中一些转换的关键词和句子,揣摩作者在句子中透入的情感。例如,在《一棵小桃树》中,要善于捕捉人称的转换和转换词。人称转换往往暗示了行文思路的转换,文章通篇用第三人称称呼小桃树,唯有在第8段、第14段用了“你”,这两处倾诉的内容与首段中“自个忏悔”“自个安慰”建立关联,就能划分文章的层次,抓住作者的思想情感转变的枢纽,找到剖析全文的切入点,进而理解作者在小桃树上寄寓的个人的梦想。

      其次,把线索梳理清楚。《紫藤萝瀑布》中的线索较为好整理,《一棵小桃树》的线索则涉及明线和暗线的处理过程。感悟能力较好的孩子能够捕捉到,其他的孩子们还是需要进行引导的。线索也是学生们写作中比较容易丢失的一个内容,写着写着内容跑掉了,因而需要刻意训练。课堂上我们通过系列中考题,来刻意设置自己的写作线索,如何将物、景、主旨贯穿到一起,将线索明晰的埋在中间。这节课最后的收获还算不错,有些孩子能够根据自己学到的思维方式重新去修改自己的作文。

      最后,我们重读自己的作文,将自己作文成品和自己的设想比对。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孩子,我建议直接动手修改自己的文章,理解较为困难的孩子,我建议先仿写,仿写宗璞和贾平凹在写散文时的语言或者结构或者部分段落。总之,要先能够做到自我识别,重新修改,然后再和老师一起修改自我完善后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想通过前面的阅读课让学生形成从读中获得写散文的一些方法,然后再进行实践,根据实践后产生的具体问题,再来进行反思提升。

      朱绍禹在《语文教育辞典》中说:“语文教学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才能得到。而这种实践又多半无法按一定的法则来进行。而要由实践者的知识、经验和个性来决定,它涉及到许多变项,即使人们了解这些变项的性质,却不能给他定量订序。”散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最大变量的部分。散文因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体验而写成,每一个读者不能通过联想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真正应该做到放下自己,走进作者,走进文本,了解作者,透析文本,进而去感受作者极为凝练的个人语言与写作风格,感受其藏在期间的情感。

       在经过系列的操作后,虽然不能实现所有学生均有散文写作的提升,但这些内容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在日后的习作道路上愈加清晰感受自己的写作内容,让他们在写作中学会抒发个人的情、志。最后以一个学生的作文来结尾:

      “转角遇见荷,转角遇见美。”遇见荷,更是遇见内心的自己。

【名家课例研读】

学智慧教法 品文字之美

——对比学习肖培东、王君老师《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有感

    珠海市金鼎中学 方嫏嬛

      陈素琰《论宗璞的散文》中写道,宗璞是从这些微小的生命中提炼出那充盈其间的强大与伟力的。这使人联想起宗璞的气质和修养以及她的道德人生观念。这些即景抒情的文章辉映这她本人的本性醇厚,心如璞玉。在细心研读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托物言志”散文后,对这个单元散文教学的内容逐渐深入,也越发被宗璞的语言文字所吸引。在对比学习了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实录和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后,让我对《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断深入,也更加了解宗璞在字里行间寄寓的情志。

      肖老师和王老师都是非常棒,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程。在他们的课程环节里,我找到一些共性的内容。一是在课里都对文章的开头、结尾的话语进行了摘录,带领同学们体会其中作者这样表达的妙处以及篇章上安排的精妙。二是都有聚焦“语言品味”,这也是宗璞散文语言特点之一,这是代表作者独特文字魅力的一个关键点。三是都侧重用诵读,或配乐诵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人生经历的抒发过程。四是都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寄寓的独特的“情志”。这里既有作者在文章中字里行间的表述,也有联系作者自己自身人生经历的部分。但是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也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课堂感受,肖老师的课堂是简洁凝练的,始终引领着学生通过文本的句子渐次深入,能够在一节语文课中让学生不断有所收获。王老师的课则是2个小时的大课,通过连续性的课堂教给学生解读这一篇文章进而学会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

      两位老师的共性部分带给我足够的文本解读的方向,让我能够从两位老师的课堂中吸收精华,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堂,开展适合学情的教学设计。王君老师的大课更是在散文课堂教学中给我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学会打散文章,组合素材,教给学生学法。

      王老师的课堂从篇章到句到段,这种教法可以从一篇文章拓展到这种类型的文章,让我学会思考“如何更好使用文本”。文本是我们走进这位作者的材料,但这个材料的充分使用,透彻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领会作者独特的个人感悟,透过“物”寄托的情。其中第二个技法:浑然天成的“人”“物”穿插。王老师通过让学生找到“人物”相关的动作、行踪的句子,去探究发现——这类散文中的“我”不能太多,太显,要断断续续不断地若隐若现穿插其中,将“我”“物”“情”更好安置在一起。这种隐隐出现的“我”自然与“物”与“情”融合贯通,也让我找到散文写作教学的一个路径——如何让学生的“借景抒情”写得自然流畅。

      最后是关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肖老师是由浅入深,从教材母题入手,帮助学生解读文中句子,联系作者人生经历来读懂宗璞细腻的情感。而王君老师则是一开始给出了人物相关的背景知识,用人物的其他作品《哭小弟》,穿插联系两篇文章,在穿插解读中领会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抒发。

      两位老师智慧的课堂做法对我都颇有启发,让我反思45分钟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联合,让我领会散文教学的不应该知识难教,而更应该成为老师充分解读、厚实积累语文知识、仔细了解学情后的智慧课堂。散文因其独特的品味而散发着作者个人的魅力,也在这种独特的魅力中让读者嫁接情感,欲罢不能。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散文教学的路径已备好,但是教学实践之路漫漫,惟愿在以后每一堂散文教学课中,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出精品课,用心教学。

学习名家课例

——徐杰《背影》备课之文本教学解读

文园中学 张韵雅

      《背影》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经典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在对过去生活的追溯中,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个人生命体验的一种文学样式。然而,由于散文教学理论研究的阙如,回忆性散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长期存在。徐杰老师的散文《背影》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散文教学的范本。

      文本研读,决定了老师站在课堂的高度。这是徐老师给我们提到的第一点,事实上,徐老师在深圳龙岗外国语学校展示的这节课是临时调整的一节课,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徐老师的课堂高度,完全可以说是上帝视角。徐老师首先就让学生填写一个修饰语,表达对课文的初步感受。“难忘”、“慈爱”“伟大而辛酸”等等,学生的答案很丰富,基于这种情感的体悟,徐老师指导学生聚焦文本朗读,从朗读中加强体悟。这个环节不拖泥带水的引入课文,而且直接让学生谈散文的阅读感受。整节课的环节分为:背影感受——望父买橘的感受——父亲待我的好处——最后一段改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整个环节我们清晰看到徐老师剖析思路,从“我”的角度谈背影感受,其实也是散文想传达的情感。散文一般通过写人、写事来抒情,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人或事中感悟情感。

      教学环节的轻重缓急,备课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这是徐老师给我的第二个思考。我们一般在备课的时候很依赖教参,散文的备课的思考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徐老师提醒我们要尊重阅读的规律来解读文本,尽可能多角度全方面的把文本解读透彻,在教学设计环节的时候,有意识的进行取舍,注意教学环节的轻重缓急。本节课的第一个对课本的初步感受的环节和谈望父买橘感受,这两个环节是时间比较长的,徐老师并没有急于想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慢条斯理,有条不紊的在推进。所以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一点教案是规划,课堂才是最后的实施。课堂教学也是因地因时的制宜,具有灵活性的。

      最后我想说说徐老师作为语文老师对美的追求。徐老师的PPT是非常精美的,《背影》课件暖黄色背景色配上父亲黑色的肥胖背影,让我们看起来很舒适,有一种暖人心得效果,与父爱展现的氛围很契合。黑色的色调事比较多的,但却不显沉闷,整个PPT,其实画面是多余文字的,而且PPT页数也不多。我不是很懂美学,但这节课去让我感受到了美。不仅是PPT的精美舒适,而且听徐老师的课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师作为审美的引导者的价值和意义。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原来真的像黄厚江老师所说的,核心素养看不见摸不着,又很重要。“忘掉的是素养,记住的是知识”。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博大精深,教无定法。都说经典的课文难上,我想徐老师的这节课提醒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还是要肯钻研,勤思考,在新课改的契机下,语文课堂才会有新的生命力!

    

    聚焦文本,品味郑桂华老师的语言之美

    ——名家课例《安塞腰鼓》

珠海市十六中学 巩香婷

      《安塞腰鼓》是郑老师的经典教学篇目之一,其中不乏精彩之处。不仅在教材使用上另辟蹊径,在教学设计、调控上也颇为突出。这里仅“窥探”郑老师的语言品析艺术。

      一、目标导航

      教学中的“引”其实质是给学生明确学习思考角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有法可依。郑老师在该教学片段一开始就明确了“语言品析”这一学习目标,同时还指出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和从句式、词语方面思考的角度。通过寥寥数语便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了“做什么”和“怎样做”,领起了整个“语言品析”的教学活动,可见,郑老师教学中“高处着眼”的艺术。

    请看:

      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四人为一小组。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再找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第二件事,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

      第一句,指明了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第二句,指明了学习目标:语言品味,包括“品味语句”和“发现句式特点”两个方面。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次分明。

      二、教法灵活

      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是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人物进行心理对话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内化认知、升华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将语句读通、读熟容易,撬开冰冷的文字外壳,将语言“品”出“味”来则非易事。郑老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品出语言的“味”的呢?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巧用比较。在语言品味过程中,郑老师借助对比将“品析”落实到了实处。通过比较引导让学生层层抽丝剥茧,举一反三,习得能力。本片段比较之处较多,此处仅以其中一处为例。请看郑老师的引导语:

    (1)怎样排比的?

    (2)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3)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4)这3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5)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板书:多角度修饰)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板书:力量、速度、幅度。)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

      此处,大部分学生在品析时只能抓住表面信息“排比”而不得深入理解。郑老师顺势追问究其原因,引导学生从“词语”和“句式”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语句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还加深了学生对排比的认识和对表达技巧的积累。前者是显性教学目标,后者是隐性教学目标,一举数得。

    (二)适用朗读。朗读是语言品味的法宝。在该教学片段中,郑老师一反教学中大面积地、频繁地朗读课文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巧用朗读,适用朗读,借助朗读深化语言品味。整个教学过程中,仅对学生做了一次朗读指导,布置了一处朗读任务。如:当学生情感理解不到位的时候,郑老师做了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朗读指导,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进而理解语句用词的特点,深入品味语句。

      三、习惯培养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助推器。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该片段中,郑老师则突出强调了这一点,多次要求学生做笔记。不仅如此,还以身示范和学生一起做笔记。

      四、点评精炼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课堂上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的评价更是一门学问。它不但涉及老师对学生回答内容的领悟、提炼、概括能力,还涉及老师在教学中对此问题的思考、挖掘、定位等。这不仅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展现,更是教师教学功底的显现。

      郑老师不仅针对学生的回答做了简要精练的信息反馈,最后还结合多个学生的回答针对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做了清晰的概述。字数不多,要点精当、层次清晰,可谓“恰到好处”。

通往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 研读李海林教授《幽径悲剧》课例有感

红旗中学 欧宝欣

      散文,作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必须重视的文体。但是如果问,散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可能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带着对散文教学的疑惑,近日,我认真研读了李海林教授《幽径悲剧》的散文阅读教学课例,得到了许多启发。

      一、散文教学首先要有体式意识

      我们在做散文文本解读的时候,常会遵循以下思考方向: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现代文论中提到“写什么”和“怎么写”是统一不可分的,“文本解读时通过把握‘怎么写’来理解作品‘写什么’”。“体式”指的是文本的个性特征,作为“这一篇”,它是由“内容(内蕴之质)”和“形式(外显之形)”相统一所构成的特定的言语系统。教师应该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实践这一个阅读过程,即:依据散文的体式,通过把握文本个体的“外显之形”,去理解其内在所蕴含的丰富的“内蕴之质”。

      李教授在他的《幽径悲剧》课例中,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首先是从“外在的言说对象”,转向文本之内,即作者的“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从“鲁殿灵光”这个词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悲剧”,再进一步思考“这一篇”课文中“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即从外在的悲剧,走向作者笔下的这一篇的悲剧。第二个环节,从文内的描述对象“藤萝”转向作者所抒之情,即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第三个环节,则是从作者的直接抒发转向“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体会作者情感的细腻之处。

      李教授通过三个教学环节,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的深处,整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散文教学的体式意识。

      二、散文教学要从“外”走向“里”

      王荣生教授在论述“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时提到,“文学性的散文”介乎文学与实用文章之间,它兼具文章和文学的特性。这里的文章的特性,主要指的是写实性。散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即《幽径悲剧》中北大校园幽径旁的古藤萝,它是真实的存在着或者存在过。而散文的文学特性是“语言所营造的世界”。在这个“语言所营造的世界”里,“外在的言说对象”已走向“内在的言说对象”,这个对象是属于作者的独一无二的言说对象。如《幽径悲剧》中的古藤萝已经成为了90多高龄的季老先生眼中,饱含着个人化情思的古藤萝,它有别于客观存在的古藤萝,有别于他人眼中的古藤萝。散文教学是要从“外在的言说对象”走回到“散文中”,落脚点是在“作者的独特经验里”。正如上文提到,这节课有三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出现了一次转向,而转向的终点是回归到作者的情感里,体会作者的情感细腻处。

      通过对李教授《幽径悲剧》的研读,我对散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回想起当时自己在讲授散文课文时,过分地依赖教参、网络资源等,缺乏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这对我自己,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遗憾。因为欠缺思考和践行的有效策略,我似乎做了许多无效的散文教学——对文本内容浅尝辄止或把“这一篇”教成了“这一类”,又或者在课堂的结尾过度拔高,喊出了几句看似精彩但是脱离了文本个性的口号。我和学生也因此错失了许多与精品散文深入对话的机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深信,带着这一次李教授给我的启发和收获,在下一次的散文教学中,我会更有方向可寻,能够在实践中找到更有效的散文教学路径。

结语

      迎一束明媚,听一方蝉鸣,携一缕书香,向着内心深处的栖居之所,潜心、潜行、致远... ...一年仲夏始,风吹麦浪时。深研营三组的小伙伴们,在这美好的芒种时节,将继续播种希望,潜心耕耘,收获美好。


阅读 7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