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2023年6月3日,我有幸参加在南阳市第17小学举行的“中原名师小学数学共同体”第八次研讨活动,目睹名师风采,感受课堂之美。本次现场会以“数的概念一致性、数的运算一致性”探讨为活动主题,贲友林、董文华等名师或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观摩课展示,也聆听到中原名师李付晓老师、宋君老师的专业评课 ,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前进的方向。
上午8:30,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9:00开始名师课例展示。
第一节中原名师董文华老师执教了《运算定律》复习课。董老师的课像她说的“数学有魔力,思考生活力!”一样充满魅力。董老师由运算定律“今生”谈起,带领学生系统梳理明确每个运算定律的内涵和推导方法:情境--个例--归纳--运用;接着董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打破原有四则运算的规则,为什么结果仍然相同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题,去思考,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感悟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接近了数运算的本质;最后从运算定律的“前世”(一年级口算凑十、验算、乘法点子图、面积的计算),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分还是合,结果都是几个几不变,或者几个和不变,最本质的特点是形式不一样,结果是等值,从而揭示了运算定律的本质等值变形。再推广到小数、分数,打通了知识间“隔断墙”,体现了数运算的一致性。
第二节中原名师石永红工作室的李巍老师执教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李老师从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复习开始教学,通过学生的数形结合、充分体验、感悟、推理得出整数加减、小数加减、同分母分数加减之间的数的运算的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再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由估一估开始,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道理,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明白转化的本质得出因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单位不同,所以要先进行“通分”——使分数单位变相同。最后,李老师大单元的整体思考,形成知识的网络,使知识结构化。
第三节中原名师苏邦屯工作室的梁欣欣 老师执教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梁老师让孩子们用数学眼光观察七巧板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再数形结合直观验证孩子们的回答,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再探究1/2+1/4的算理时,分小互化中0.1份和0.01份能说两份吗?线段图1/2和1/4能说是两份吗?通过数形结合学生直观看出:大小不一样(或长度不一样),不能合并,要变大小一样,因此,通分就是找相同的度量单位, 统一分数单位,每份的大小就相同。 最后沟通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整体思考,表面看不一样,实际一样,计算前都要统一计数单位,所有的加减法,实质上都是若干个相同单位的累加或递减,充分体现了数的运算一致性。
11:30中原名师李付晓老师点评。
李老师说,数的概念一致性、数的运算一致性如何在课堂中落实?首先。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数的概念的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体现在整数、小数、分数都是数和数量关系;2、无论整数、分数、小数都是从计数单位和个数中累加的。数的运算一致性: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思;数表达的一致性:计数单位个数+计数单位;数运算表达的一致性: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其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数的运算的本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体现在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上;2、体现在算理和算法的一致性上。
李老师又对3节课点评:第一节课,不仅是知识的一致性,还是学习方法的一致性;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四则计算的关键。学生做错是不理解算理(等值变形);学生分析数据的特点是关键目标,也是一种能力,运算是具体的推理,要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这节课很好体现了课标的素养点:数感、计算能力、推理意识。
第二节课不走寻常路,前15分钟让学生体验感悟整数、分数、小数的算理、算法,这是关键,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估算的培养,是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实践中要多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第三节课,设计有深度,通分的本质是为了每一份都一样;数形结合的思想表现很充分,运用很好。
综合三节课,真正突出了主题:数的概念一致性、数的运算一致性。数学是一门关系学,数量真奇妙,关系真奇妙,结构化才有力量,才能迁移,才是数学素养,也杜绝了碎片化学习,浅表性学习。
14:30名师课例展示。
第一节课中原名师张素红工作室的栗欢老师执教的《平均数》。栗老师在构建“平均数”模型时,由浅入深,从比总数到人数不同不公平引发问题,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学生队你最想用哪个数表示?学生再猜测筛选中明白最高最少不合适,接着在小组学习和交流中沟通了“列式计算”与“移多补少”之间的联系,学生正确理解并建构平均数的概念。接下来粟老师又通过一组问题引领(小青加入收集了18个,平均数会怎样?收集了8个,13个,平均数会怎样?),层层递进,在比较、演示、辨析中逐步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本质,使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虚拟性、区间性,从而对平均数的意义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第二节课中原名师董文华工作室的司晓鸽老师执教的《数的认识复习课》。司老师用独特的视角,借助计数模型(方块模型、计数器、数轴)高站位对数进行一次打通构建,使学生感悟以计数单位为核心来理解数的概念的一致性。明白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是对多少个计数单位的表达,打通“数域”之间的关联,架起“数与运算”的桥梁。司老师以下七个活动;1.用要“数”组词;2.给“数”分类;3.以图示数;4.看图说数;5.看图写数;6.用不同形式的数表示下面的点;7.走进数史写一写 。从环节我们就能感觉到司老师的独一无二,用数打开世界的奥秘。
第三节课中原名师宋君工作室的肖菲菲老师和中原名师张风仙工作室的成坤老师行了微型课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加法运算定律》。
17:30中原名师宋君老师点评。
宋老师以“一致性”理念深植教师的心中为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点评。1、多元表征,感悟数、运算的一致性;2、计数单位统领下的数认识、运算的一致性;3、突出数学本质,体会数认识、运算的一致性。
6月4日上午国家级名师贲友林老师课例展示和做专题报告。
贲老师执教了《统计复习课 》。贲老师让学生做和统计5道式题一些数据,使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在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方面,特别在处理包含关系选统计图上,用学过的年龄折线图一语道破,贲老师告诉学生用哪个图表没有对错,只有合适。贲老师的课堂让学生充分感悟体会到数据会说话,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分析数据能力,尊重了想法的多样性,思维的批判性。
贲老师做了专题报告《数学课堂: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贲老师结合事例从三方面讲解。一、3则数学故事;二、数学课标关于“教学方式”的三次阐述;三、对“学习中的思考”的三点思考。
贲老师针对第三方面详细阐述:1、思考是如何在学习中发生的?2、学习中的思考如何进阶?3、学思结合,教师何为?
最后,贲老师提醒老师们“想 都是问题;做 才是答案。”
水本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名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亲切而又充满智慧技巧的点拨,独到而令人赞叹的见解,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们如沐春风。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在名师的指导引领下 ,我们将继续躬身实践,向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踏浪而行!
审核:王建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