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双新”胜任力,多层次进行教学实践,同课异构钻研教材教法,广泛交流教学经验,让高中语文课堂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广州市白云区教研院组织了高一语文教师教研。本次主题为“大单元设计如何实现深度,落实思辨读写”,活动在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同德校区高一年级进行。
6月1日下午老师们先后观摩刘谊老师和林培金老师的同课异构的文言文联读课,聆听了刘旭超老师的主题发言。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刘谊老师带来《据理力争,有礼有节——<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空港实验学校林培金老师《言必有人 言必有法——以<答司马谏议书><谏逐客书>学习交际情境下如何说理》,刘旭超主任做《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特点分析》主题发言。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听课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探索“责任与担当”的人文主题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文素养”主题双线组元的群文教学设计的路径,挖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的内涵,厘清单元学习任务的特点,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刘谊老师通过带领高一(1)班的学生读两书的辩驳之语,欣赏王安石、司马光辩驳之术——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去向对方有力进行回击,同时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读感受辩驳双方的有理有节,以期带领学生课后以读促写,学习“有理有节“的辩驳。
林培金老师引导着高一(8)班通过表格归纳的方式,认识到“说理有明确的对象,面对不同的对象,要使用不同的说话态度、说话方式、说话策略“,做到“言必有人“;发现两文中让说理巧妙起来的说理方法,品读精彩段子,感受“言必有法”。然后师生一起来品读本班学生自选的或小同,或小德,或学生会主席角色就“手机进校园事件”所写的一封《给XX的信》 的习作段子进行点评修改,发现亮点与不足,并就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之后林老师展示下水作文小段子,学习交际情境下进行说理,进行批驳做到言必有人,言必有法。
刘旭超主任做《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特点分析》主题发言,介绍了课题背景,教学现状,分别就深度学习和单元教学做了概念界定,阐述了新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六个特点。新教材是双线组元,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突出“学习任务群”,具有指向性、整合性、情境性,探究性和生活性等特点,并介绍了明确重点,提炼单元学习目标;统筹整合,设计单元学习任务;以评促学,完成单元学习评价等三个实施途径。两位老师的课和刘主任的发言都符合新教材要求在设计时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宗旨和指引,成功的单元学习任务,其目标一定会指向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同时这也符合了深度学习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崔允漷教授所说“大单元设计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
白云中学黄水平老师和空港实验中学的吴海华,分别作了简要点评。
白云区教研院的吴国珍老师总结发言,提出两点思考。一是本次教研情境设置能否更具体?学习驳论文,写作任务设计情境如何更贴近学生,真正给学生树立批驳的靶子,形成思维框架,例如可以借鉴“2019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目”的设置进行的相应的引导。二是课堂的生成如何更加的艺术,让学生一课有一得,由此能及彼。文言文的教学,论述文的教学还是应该回归到文本,有文本研究的理念,师生共同研究《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司马光书信往来过程中观点的碰撞,思维逻辑的体现,泯然顿悟,自然习得,体现课堂的生成性。吴老师鼓励大家多想法设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升思维能力,思辨性能力。
面对“双新”改革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应该更好把握'双新精髓,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学生为主体”“习得为中心”的深度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思维含量,教学的流程更加简洁清晰,极大的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今后白云区教研院将会在磨课、磨题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双新”目标指引下的课题研究,帮助白云区教师更好把握“双新”精髓,不断更新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双新”胜任力。